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金融機構合併法啟動合併風潮 P.96

金融機構合併法啟動合併風潮 P.96

「金融機構合併法」(以下簡稱合併法)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回顧十一年前的民國七十八年,在自由化的呼喚下,政府修改了銀行法,訂定商業銀行設立標準,奠定了懸宕已久的進場機制。

銀行法是銀行業的進場機制,合併法則可以說是金融機構的退場機制。有人把今日銀行呆帳問題歸責於過多的銀行。但在十一年前,歌頌開放銀行設立之聲卻是響徹雲霄。學者、專家都認為銀行之開放可促進銀行業務現代化,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工商界更易獲得融資,進而有利經濟發展。

當時有識之士,包括已故央行總裁梁國樹,認為銀行業之自由化宜按序漸進,先把公營行庫民營化,然後再開放新商業銀行之設立,但仍擋不住商業利益者之遊說。彷彿現今有識之士認為解除戒急用忍,必減少企業升級的誘因,加速台灣產業之空洞化,房地產下跌,失業增加,但仍擋不住一波波商業利益者之圍政一樣,令人惋惜。

經濟上之爭論,往往只能等待時間與經驗來判定其是非,但當結果出來之時,均為時已晚。且與人生只有一次一樣,也不能再回頭重試一次,只有老大徒悲傷、徒喚奈何而已。

財團金融夢碎


民國八十年七月財政部一口氣核准十五家新銀行的設立,民國八十一年再准一家,這是我國金融史上最大一次進場機制的啟動,隨後又陸續開放了保險、投信及票券金融公司之設立。

自由化滿足了財團夢寐以求的金融夢,但自此金融機構營業據點急遽增加。財政部也為了財團背後的政治勢力,雖然對公營行庫之申請增設分行極盡刁難,對新民營銀行之分行增設卻大開方便之門。

對舊銀行言,一年五家分行之增設(通常只准二、三家),只不過三%左右之分行規模之擴充,但對新銀行言,即幾近一○○%。新銀行的分行網迅速擴充。這一優惠,若發生在民國六、七十年代經濟快速成長時期,或可收營業、利益雙贏的功效。但民國八十年代又是台灣傳統產業成群出走登陸的時機,新銀行分行網之擴充、資產的膨脹在這一種經濟環境之下,反而成為致命的藥方。

不久台灣農畜漁業深受大陸水貨、瘟疫之打擊,登陸的台商開始或可填補台灣母廠產能之不足,不久即起而代之,並進一步打擊在台不思登陸的同業,有的關門,有的跟著西遷大陸,傳統產業轉眼之間迅速自台灣的土地消失,換來的是行庫的呆帳。

對三商銀、合庫、中小企銀等老行庫而言,與中小企業、傳統產業之關係有如共生結構,三者都與台灣經濟同時存在,共同發展。因之,傳統中小企業群是甩也甩不掉的老客戶。

老行庫的不良資產跟著傳統產業之出走,資金之外流,年年攀升。明眼的新銀行經營層即巧妙地躲開了這一群地雷產業與地雷客戶層,而朝消費金融發展,因而逃過一劫。但不少新銀行卻深深踩進這一致命的大泥淖致無法自拔。久之,問題終於表面化,泛亞、中興、央票、宏福、中聯等一一浮上表面,也引發了一場金融風暴是否到來之爭議。紅極一時的銀行股票自去年初來,紛紛破底,有的甚至淪落到水餃股的悲運。

此一時彼一時也,要求銀行合併的專業立法,建構銀行退場的機制,以降低銀行間過度競爭的聲音,代替了十年前開放的浪潮。金融機構合併法於焉誕生。但合併法能否解決現今的金融問題,能否藉此避開金融風暴之發生?情況似乎不那麼樂觀。

合併法確實可以降低銀行過密的現象,因為合併法對規費、印花稅、契稅等給予免徵優惠,土地增值稅准予記存,商譽、所得稅得予攤銷、抵扣等租稅優惠,對金融機構間之合併具強有力的促進效果。

國內銀行合併利多出盡


但如上述,今日金融逾放問題,非僅因銀行過多,惡性競爭所造成。資金外流、傳統產業空洞化才是主因中的主因。且合併本身也蘊藏著不少不利因素,有時甚至凌駕規模利益及撙節成本的優點。

合併雖然也追求規模,但金融機構合併,尤其屬於脫困型的金融機構間的合併,必馬上帶來資產的清理與瘦身。

如資產五千億元、淨值四百億元、B1S 比八%的銀行A與資產二千億元、淨值一五○億元、逾放三○○億元(估計損失一半)、B1S 比七.五%的體弱銀行B合併。合併時B銀行扣除呆帳損失後淨值為零。合併後的C銀行之資產增為七千億元、淨值四百億元、B1S 比降至五.七%,C銀必須增資一六○億元,不然就要瘦身二千億元資產。

資產減少所代表的就是放款的收回。台灣全國若同時有幾個類似合併案,在市場增資重重困難之情況下,瘦身的額度必相當可觀,對產業必產生嚴重的緊縮效果,加速邊際客戶的資金周轉失靈。

台灣有異於外國的是,台灣有一個龐大的大陸等候你的遷移,瘦身與緊縮必掀起另一股產業的大陸熱潮,造成經濟進一步的惡化,逾放隨之攀升,到頭來演變成金融股好的壞的統統被打入水餃股範疇的困境。

合併與裁員是一對連體嬰,合併本身求的是規模經濟之外,就是撙節成本。德意志銀行合併信孚銀行馬上就裁員五千餘人。規畫中的台銀、土銀、中信局保證不裁員的合併是難於想像的特殊案例。

國外銀行合併本國銀行是大利多


將來若因逾放而進行合併,裁員更是不可避免的事,但我國失業人口已達九萬多人,失業率三.一九%的情形下,銀行合併是否會火上加油,加深社會的動盪,也是合併時主管機關不可掉以輕心的地方。

合併馬上會發生的就是部門人員的重疊,人事整合、協調雙方企業文化,就成為最難擺平的問題。高層的爭權、中下層的抵制若無法解決,一加一必發揮不了二的力量,花了一大筆購併費用,換來的卻是永無止境的風波,合併利多不成,反變成利空。

國內銀行間之合併儘管有如上述的種種困難與可能衍生的弊端,但合併法亦給予外國銀行合併本國銀行之法源依據。以目前銀行股價之低迷,甚至已到票面之下的價位言,確能提供外國銀行凱覦本國銀行的強烈誘因。

突如其來的一舉高價吃下,必將震驚國內股市。這種可能不是沒有,而且有相當高的機會,也是合法併三讀通過後,銀行股價一片通紅的主要原因。投資者若能仔細觀察,保持機警,合併法或許會帶給你一筆橫財。

延伸閱讀

AI第一妖股!它單日崩跌2成又能一天暴漲32% ...市值比廣達、緯創、華碩加總還大,謝金河看下一步

2024-02-21

黃仁勳公開輝達效能最強AI晶片GB200,首度採用水冷散熱!鴻海、華碩…8家台廠成代工大贏家

2024-03-19

AI加持華碩伺服器業績達標!營收佔比有望翻倍,看好AI PC 2026年滲透率5成

2024-03-15

台股重挫400點「一周連四黑」,元月行情落空!分析師揭3大操作方向:留意宏碁、華碩IC設計族群

2024-01-06

筆電保固每年逾千萬為何還要做?華碩(2357)再推全台唯一失竊服務:差異化養出第一市佔

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