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日盛證券的大陸奇兵 P.114

日盛證券的大陸奇兵 P.114

大陸官方開放本地人可以投資B股,造成 B 股飆漲,台灣資金對大陸股市也是蠢蠢欲動。大陸證券業是一項新興產業,全世界各大券商無不積極搶灘、進場卡位,台灣的證券業也不例外。

雖說上海股市像極了一、二十年前的台灣,甚至大陸證券法規完全就是台灣的翻版,但是對台灣券商來說,一向愛用「國貨」的大陸,畢竟是個人治的社會,台灣券商唯有找一位既懂台灣、又能夠與大陸人溝通的人,才能在上海立於不敗之地。

年輕的大陸辦事處代表人

日盛證券就找到這麼一號人物,前任上海代表處副代表伏亮。他也是在大陸設有上海代表處的八家券商中,唯一一位年紀不到三十歲、在大陸出生、高中後來台灣求學的年輕大陸人。他是日盛證券執行副總經理王京無意間發掘的「寶」。

王京與伏亮是打桌球結緣的,王京開玩笑地說:「當初就是看上他『匪諜』的身分,又能夠念到台大財務金融系。」於是王京就馬上邀請他參與日盛上海代表處的籌備工作。

伏亮是湖南人,十五、六歲時來台依親並在台灣求學,大陸人能來台灣求學的人,背景一定相當特殊。伏亮的家族在大陸是書香世家,祖父伏嘉謨,民國三十八年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並且曾任考選部主任祕書,也在政大、世新教過書,被譽為國學大師。

一九九○年,台灣開放大陸人士來台依親的規定,只要年過七十歲以上的人,就可以將第三代接來台灣撫養,伏亮就是在這個條件下,來台投靠祖父母。當時類似像伏亮這樣背景來台求學的大陸小孩不少。

當時伏亮是以玩玩的心情來台灣看看,以為待不習慣的話,兩、三個月以後就可以回去,也以為還有機會選擇其他國家念書,沒想到一來之後就走不了了,因為受限於台灣的法令,役男必須要服完兵役才能「出國」,伏亮就在台灣待了十一年。

王京挖到寶


在大陸念的是美術中學,在環境的薰陶下,伏亮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小時候還曾經參加國畫得名,伏亮來台灣後,還是選擇最熟悉的科系,進入中正高中的美術班就讀,「念財經的,以後比較有飯吃」,在現實的考量下,伏亮放棄學了很久的美術,轉念普通高中,兩年後順利考上台大財務金融系。

由於伏亮的身分特殊,在台大財金系期間,一度還曾經接受紅極一時的《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採訪,暢談客居異鄉的生活點滴。

大學畢業後,伏亮與台灣多數男生一樣都要服兵役,退伍後,他曾經回去大陸湖南探親過。伏亮離開的那年,也是天安門事件後不久,大陸加快改革開放腳步,讓大陸在短短幾年內產生很大的變化,九○年出來時,電話號碼只有四碼,九六年回去探親,電話號碼已經七碼了,短短六年,大陸通訊的普及率呈倍數成長,再回到大陸,伏亮差點不認識自己的故鄉。

伏亮在台灣的第一份工作是倍利證券承銷部門,學著如何去發掘具有潛力的公司,承銷的代表作是松翰科技,積極在大陸布局的倍利看上伏亮的特殊身分,也有意將伏亮派駐上海,只是上海代表處遲遲未獲核准。

一直有意回到大陸證券業發展的伏亮,在王京的邀請下,投入日盛旗下,因為他不會放過馬上可以回大陸的機會,就這樣,他回到大陸上海,從申請日盛上海代表處的核准函開始做起。

過去國內券商都要跟大陸證監會磨上一、兩年的時間,伏亮卻只花半年的時間,日盛的上海代表處就獲准成立,除了曾經在華爾街工作幾十年的王京過去所建立的大陸人脈外,伏亮懂得大陸官方的語言也是重點。

「大陸跟台灣是同文同種不同義。」伏亮說,他在大陸生活了十五、六年,對那裡的風土人情都能夠正確地反應,「找對人、選對方法、策略很重要。」他指出,一般台灣人雖然很重人際關係,聽得懂大陸語言,卻不一定可以產生共鳴,往往事倍功半。

大陸與台灣同文同種不同義

請到伏亮,為日盛省了很多錢,因為證券金融人才在上海相當搶手,價碼約要四千元人民幣,月薪是一般工作的四倍,這還不打緊,大陸還有所謂的「三金一養」,也就是要求外資公司要給員工大病保險金、房租公租金、失業保險金及養老金,這些林林總總的費用加起來,人事費便是台灣的兩倍。

台灣證券業進入完全競爭時代,「白手起家」的機會減少了,證券業的主管都正當壯年,年輕人要往上爬的機會有限,而大陸卻是個滿地都是機會的新興市場。伏亮說,他在大陸的同學都發財了。

他舉大陸前五十大企業為例,其中有一家公司的老闆,年紀約三十出頭,身價一億多美元,大陸對年輕人來說有無限大的成長空間。所以伏亮很想回大陸為自己創造另一個生涯,為台灣券商到大陸做事是一個全新的機會。

許多券商代表處或是台灣考察團到大陸參觀的盡都是台商公司,被派駐上海一年多的伏亮卻反其道而行,在台商之外,積極拜訪大陸當地公司,運用過去承銷的嗅覺,更加了解大陸產業狀況。他說:「我比較喜歡去看大陸真實的生活。」

最近為了回台灣結婚,伏亮自動請調回台,暫時放棄了大陸市場,伏亮的新娘也是所謂的台灣外省人,相當支持伏亮在大陸的工作,事業與愛情,伏亮暫時選擇愛情。

了解台灣、又懂大陸,伏亮擁有了解兩岸需求的優勢,比台灣土生土長的年輕人更容易親近大陸,伏亮說,他有一天還是會回到大陸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