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台灣金融業西進布暗樁實錄 P.84

台灣金融業西進布暗樁實錄 P.84

在法令尚未開放金融業正式登陸情況下,台灣業者早就透過地下管道,一舉跨過台灣海峽,提早布局了。這些持觀光護照跨海而去,不能具名、沒有身分的「金融地下工作人員」,成了在兩岸當局各有限制條件下的另類奇觀,他們成為在無奈等待開放的被動中,為掙脫束縛尋求出路而積極部署的「兩岸金融暗樁」。

「快一點,想辦法多給我五百萬元的額度,立刻就幫我加碼買進,」電話這頭是台北某家上市券商的大客戶,而另一頭,則是該家券商駐上海辦事處的首席代表。

時間是今年五月中旬,當時A股行情正酣,台股卻是相對落後,台灣熱錢顧不得央行的層層阻擋,想盡各方管道,企圖鑽進A股,為了好生伺候這些VIP大客戶,國內各大券商緊急加派人手,無論是不是上海辦事處登記有案的員工,先以觀光名義飛進上海,設法滿足大客戶的需求再說。

管道1:繞道錢進 QFII 額度轉賣台灣大戶

這些加派的人手一飛上海,個個疲於奔命,急著和開大門走大路進上海、手上握有大筆可用投資A股額度的外資券商,攀盡關係,無論如何都要多擠出一些QFII(境外合格投資機構)額度出來,以滿足台灣島內的大戶需求。

不過,這些「A股加班工」因為妾身未明,一切只能低調行事,即使人在上海,平常也不敢進出當地辦事處的辦公室,有的券商老闆甚至專程為這些人,臨時加租一間小型辦公室,免得當地員工突然看到陌生臉孔湧現,嘴巴不緊亂講話,引發上海證監會的注意;等到三個月的簽證到期前,再飛回來。

尤有甚者,還有券商以大股東個人名義,在當地直接成立財顧公司,台面上辦事處底下只有三名員工,但實際上卻可能有三十名員工,財顧公司和券商駐地員工的名片掏出來,相似度竟然高達九五%,兩者間的「血緣關係」,不言可喻。

財顧公司的員工雖然常駐上海,不用飛來飛去,但行事一樣低調,服務的不是台灣大戶,而是上海當地台商。這些員工拿著和台灣券商logo幾乎一樣的名片,四處拜訪台商客戶,比較守規矩的券商,謹守分寸只做A股基金;大膽衝撞一點的,把A股代操做得不亦樂乎。今年以來,台灣有一家以英文字母命名的券商,多次被舉發違法做代操,據說就是因為「搞得太大張旗鼓了」!

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在台灣法令尚未開放金融業正式登陸,或者,雖准登陸,卻不能做業務之前,台灣業者早就透過多重地下管道,一舉跨過台灣海峽界線,提早布局了。

這些持觀光護照跨海而去、不能具名、沒有身分的「金融地下工作人員」,成了在兩岸當局各有限制條件下的另類奇觀,他們在無奈等待開放的被動中,成為掙脫束縛、尋求出路而積極部署的「兩岸金融暗樁」。

這種見不得光、在對岸低調行事的暗樁有多少?實在很難有明確的統計,一位台資銀行香港分行的負責人,曾經也是暗樁之一,他說,暗樁數目會隨著大環境、機動性改變,上海資本市場越好、台商越賺錢,暗樁身影就會越常見,有時候,同在一個飯局,大家掏出名片,彼此相視會心一笑,就可以默契十足地顧左右而言他了。

A股熱,讓最近半年來證券業這種「來回奔波」的暗樁,一夕暴增;據說國內還有一家券商,當初因為合併後存有太多「二軍」,沒地方塞,就把這些人發配邊疆,派到大陸當暗樁,沒想到A股暴紅,這些當初的二軍意外打下戰果,自己的身價也因為就近投資A股,全都賺得荷包滿滿。

管道2:借殼操作 披當地銀行外衣招攬生意

隨著大陸股市越來越熱,這種過去被當作苦差事的暗樁工作,愈來愈多人躍躍欲試。但事實上,更早之前,台灣金融業早有一批先遣部隊登陸,透過不同戰術布局,無非想要幫台灣總行「多做一點事」,甚至不惜賭上生命風險。

在台商聚集的珠江三角洲,常可見一群手提公事包,穿著西裝筆挺的年輕人,在東莞、惠州、中山一帶出沒。他們其實多是台灣金融機構派駐香港的行員,他們也是最早一批進中國,鞏固台商金融業務的業務人員。

他們主要的工作,多是維繫台灣既有客戶,從台灣的客戶名單中,篩選出已在珠三角投資的客戶,行有餘力再拓展新的業務。這樣的形勢一路發展至今,台灣金融機構派駐香港的,除了要負責華南一帶業務外,還要地毯式的開發台商新客戶,並兼做台商的財富管理業務。

兆豐金總經理蔡友才之前擔任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時,就常飛香港和一些台商客戶博感情,有時即使只是吃一頓飯,他也會抽出空來飛一趟。他很自豪地說,有很多客戶就是這樣吃出來的。

這種比較正規的方式,不但吃力而且效益有限,因此,在業績壓力下,一些金融業有了走偏門的作法。大約三年前,台灣有一家經營績效不錯的民營銀行,和當地銀行談好合作,派了一批暗樁進大陸。這些暗樁打著當地銀行招牌,拿著當地銀行名片,積極招攬台商業務,但拿到的放款業務不是給這家當地銀行,而是透過管道,灌回台灣,由台灣總行撥款承作。

因為台商資金需求龐大,這家原本在國內企金就做得不錯的銀行,因此頗有斬獲,越做越順手,暗樁幾乎變成明樁,上海電子業的台商,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群人,披著當地銀行外衣,做台資銀行的生意,也樂得與他們打交道。

不過,情況突然有了轉變,因為暗樁不夠「暗」,引來當地銀監會的高度注意。據當時人在上海的金融同業轉述,銀監會接連二次警告未達效果之後,有一天突然下達抓人指令,接獲通報的這批暗樁,據說幾乎是在「連行李都來不及回飯店收拾」的倉卒情況下,直奔虹橋機場出關飛香港,才驚險逃過一劫。

經歷過這場當時被視為「驚天動地」的抓人大戰之後,很多台灣銀行業都暫時按兵不動,暗樁人數大幅減少,即使還派人在上海,活動也變得更低調,「幾家過去台商經常出現的餐廳,都不再看到拎著公事包、開口放款利率、資金調度的『自己人』了。」

管道3:技術輸出 人才進駐,訂合作密約


但「賠本買賣沒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過了一陣子銷聲匿跡的生活之後,國內又有業者前仆後繼,改頭換面以「技術輸出」的方式,派遣高階人力赴對岸傳遞「台灣寶貴的經驗」。

這些人名義上是辭掉台灣工作,赴上海的銀行就職,表面看來似乎已經不算暗樁,但本質上還是銜命在身。根據熟知內情人士透露,這批暗樁的任務不僅僅是帶回台商業務那麼單純,而是有類似購併等更艱鉅任務在身。

這批暗樁當時雖然敲鑼打鼓赴任,但實際上兩邊人員來來去去,身分也跟著變變變;飛過去是當地某家國營銀行的高幹,飛回來,台灣這家民營銀行又重新雇用。

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前中信銀行消金部門副總仲躋偉,於二○○二年西進出任中國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一事,引起各方最多關注。

雖然中信銀對相關報導多有否認,但據大陸媒體引述招商銀相關報導,指中信銀與招商銀簽有合作密約,雙邊先進行技術合作,並待時機成熟後,再做更進一步的合作。

然而,這批新一代暗樁最後任務有沒有成功的案例?業內人說,這只要看後來台灣有沒有業者成功購併或入股上海當地銀行,答案就昭然若揭了。

據在上海的台灣金融業轉述,其實到頭來台灣業者是被「擺了一道」,台灣金融業在妾身未明的不平等條件下,大陸銀行只想借著台灣經驗迅速壯大,一旦兵強馬壯之後,一轉身就翻臉不認人。

事實上,台灣金融業所派過去的暗樁,就像變形蟲一樣不斷演進,從來沒有制式的身分。每隔一段時間,隨著時空環境變化,業者對對岸金融市場的企圖心不同,暗樁的「樣子」就跟著變了。

管道4:購併銀行 買控股公司,免除法律問題


最新一代的暗樁,做的不像過去技術輸出這種既勞心勞力,又是長期付出的工作。這一次,暗樁人數不多,但卻是離達陣最近的一次。

這次台灣某家大型金控派去的暗樁,專長不在金融,而是商場上的談判高手,這一小撮人飛到對岸,看準購併目標,就像盤旋天空的老鷹看準地面上的小雞一樣,俯身而衝。不過,直衝下去的目標不是小雞,而是控制這些小雞的母雞。也就是說,這群暗樁談購併,不是直接買銀行,而是拐個彎,買了控制這家銀行的控股公司。

因為根據當地法令規定,只要該銀行股權本身沒有移轉變動,可以不要申報。換句話說,如果台灣業者買下控股公司,銀行股權就算沒有變動,就有可能不會驚動官方。

這批暗樁找到這家控股公司,連買賣價格、細節都談好了,合約攤在桌上,就只等大老闆飛過來簽名蓋章,任務幾乎就要達成了。但最後還是功虧一簣,據說是因為大陸當地人員沒有「業務機密」觀念,「到處講,很多那邊台灣人都知道合併案快成了,結果當地媒體一披露,消息就曝光了,」一位當地台商說。

管道5:投顧代操 多以銀行大股東名義成立


近來A股漲翻天,暗樁的身分一下子從銀行業轉變為證券業為主,一位大型券商國際部主管說,光是應付台商委託代操A股的需求都不夠了,根本沒時間應付台灣這邊的需求,「只好不斷加派人手飛過去,能做多少是多少」。

看準商機驚人,不單只是金融業者派人過去,台灣很多金融個體戶乾脆自己飛過去開立投顧公司,不過礙於法令規定,外資還是不能個別成立投顧,因此很多業者都以人頭戶的方式成立公司,在當地進行A股代操,形成另一種景觀的暗樁。

台灣某家大型券商上海辦事處的樓下,就有一間台灣人自己開的投顧。這家投顧去得早,十年下來,代操部位已經有十幾億元人民幣,全部都是台商資金,他在同一棟樓的國泰君安證券下單,據說,光靠他一個人下的單,就足以撐得住這個據點。

看到這種熱度,難怪台灣券商心癢難耐,據說,之前被檢舉並科以罰金的台資券商,換了一批暗樁,還是繼續衝業務,連過去守規矩的券商都準備摩拳擦掌,跳進來大幹一場。

一道法令阻絕了多少商機?台灣傳統產業在對岸找到另一個春天,電子業也在這裡發光發熱,惟獨金融業始終被五花大綁,上不了岸。

不過,台灣金融業即使被綁住了身體,但手指頭勉強動一下,暗樁大隊便大舉登陸,這些人沒有身分、不能曝光,但業績照樣做得有聲有色。只不過,這部分業績只能噤聲做,業者永遠不會承認,也不會反映在股價上。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也像這些暗樁一樣,摸黑前進,雖然外界不知道,但其實,一點都不輸人。

延伸閱讀

台北批發市場再增5確診 北農、環南市場共累計達205例確診

2021-07-03

戶籍在新北是台北市2倍!柯文哲談北農事件:台北市一開始像瞎子摸象

2021-06-26

北農經營權變天…董座楊鎮浯、總座韓國瑜人馬出線,全由北市府拿下!農委會控「贏者全拿」不合理

2023-06-30

北農群聚、枋山芒果爆退訂潮!蔬果傳播病毒? 譚敦慈曝「4招清洗法」:多吃更有益健康

2021-06-27

北農打疫苗她酸「當事後避孕藥」!遭質疑屏東也是這樣? 林靜儀回擊:北市府疫調資料「空的」

202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