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配息 玉山金 pimco esg 房地產

金融業響應撤資高排碳企業 搶救發燒中地球

金融業響應撤資高排碳企業 搶救發燒中地球

陳鴻達

金融

shutterstock

2020-03-05 15:13

全世界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發表公開信給相關行業的CEO,明確表示氣候變遷危及全球,金融業無法置身事外。而台灣金融業對於碳排放密集產業的放款,也應該謹慎以待,除了降低自身的經營風險,也可為抑制碳排放成長做出貢獻。

2020年元月下旬在瑞士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大會期間,有全球「央行中的央行」地位的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綠天鵝報告」(The greenswan),闡述氣候變遷將是衝擊全球金融穩定的重要風險來源。這份報告發布的時間幾乎與WEF發表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同時,內容更是相互呼應。WEF的風險報告指出,今後全球前五大風險都與氣候變遷有關。因此在WEF年會中,全球暖化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未來一年對全球穩定的最大威脅依序是極端天氣事件、未能成功減緩氣候變化、重大自然災害、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人為的環境破壞。因為氣候變遷所衍生的旱澇加劇、公共衛生疫情的擴散,除了危害到民眾的生命安全與財產外,也為全球的經濟與金融秩序帶來重大風險。

 

 

德明確表示投資標的須符合ESG

 

全世界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其總裁勞倫斯‧芬克(Laurence Fink)每年初都會寫一封公開信給相關行業的CEO,說明未來整個集團的投資政策與重點方向。各產業都不敢輕忽這封信釋出的訊息,因為公司的經營若與其相違背的話,恐怕得不到貝萊德的投資。已經被貝萊德投資者,也可能被釋出。2020年1月芬克總裁的公開信中只有一個議題,那就是氣候變遷危及全球,金融業無法置身事外。

 

芬克總裁在這封長信中強調,自己在投資領域40年,歷經多次金融危機,幸賴有聯準會幫忙度過。但氣候變遷給全球金融帶來的風險,聯準會是幫不上忙的。更不幸的是全球暖化帶給金融業的衝擊,比2008年金融海嘯還嚴重。因此金融業的自保之道就是調整自己的投資哲學,不再挹注資金於加速地球暖化的投資項目,才能幫自己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金融風險。而我們現在正處於重新形塑金融投資本質的關鍵時刻上。

 

以加州跟澳洲的森林大火為例,燒掉多少家庭的房子,這些房子可能還都有銀行貸款,銀行能否確保其債權?保險公司一下子要增加那麼多理賠,這些都是活生生氣候變遷帶給金融業的風險。更嚴重的是,各地旱澇的災情越來越嚴重,生態疫情的衝擊面也越來越廣,都使得需要長期穩定投資的金融業不確定性更高。例如許多政府或民間PPP發行債券建造水庫、道路或橋樑等基礎建設,結果可能演變為乾季變長,水庫蓄不到水,或是豪雨加劇讓基礎建設損壞率變高,這將對這些債券的債信帶來怎樣的影響?甚至氣候變遷影響糧食產量,拉高農產品價格,也造成通膨壓力,影響利率走向,這又引發另一波金融風險。

 

在給相關行業CEO的公開信中,芬克總裁明白宣示,對於不願意完整揭露環保風險的企業,且不打算遵守重要業界規範的企業,將不再是貝萊德的投資標的。2019年貝萊德已經因為此議題,否決了2,700個公司的投資案。該公司已計畫在2020年開始對高排碳企業撤資,並且轉移到永續經營,符合ESG(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的公司。貝萊德目前管理的投資金額有7兆美元,已決定用調整投資組合來為地球降溫,也降低未來自己的經營風險。

 

不可忽視氣候變遷衝金融體系

 

事實上,貝萊德這麼做也不是創舉,它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後一家。因為聯合國有一個永續金融倡議(UNEP Finance Initiative),揭櫫三項原則:1、負責任的銀行(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2、永續保險(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Insurance);3、責任投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目前已經有超過300家銀行、投資機構與保險公司連署,希望以民間投資為槓桿,落實永續發展。而參與連署的金融機構在簽署18個月後,須依規定格式定期提交自評報告,並答覆在六大領域的落實結果供各界檢驗。

 

台灣由於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因此本國金融機構無法進行連署,也使得國人對此國際發展趨勢較為生疏。但這並不表示台灣金融機構因為不能連署,所以就不用盡此義務,省得麻煩。事實上,台灣金融機構可能因為無法連署聯合國永續金融倡議,而喪失被國際資金投資的機會,因為許多國際投資機構要求被投資者必須連署該倡議。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各主要國家為降低日後發生金融動盪的機率,特成立「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目的在評估全球金融系統的漏洞,提出解決方案並監督執行。該委員會也體認到,全球氣候變遷對金融體系衝擊的風險日益巨大,因此在2017年發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提供企業揭露氣候相關財務資訊的建議架構,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在這套揭露架構中,TCFD引用「碳定價」(Carbon Price)的概念,企業必須為排碳負擔適當的成本。藉由導入此會計準則,讓所揭露的氣候資訊能夠量化和透明化,更客觀的衡量氣候造成的財務風險。目前全球有超過1,000家大企業依此格式提出報告,以作為投資人決策相關資訊。台灣簽署支持TCFD的企業有13家,包括金融業、電子製造業或半導體產業等。

 

台灣近130家企業參與CDP倡議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國際民間倡議也值得重視,這些組織要求各大公司必須揭露環境相關資訊供民眾檢驗,有的還幫這些公司打成績。經過眾多消費者團體與環保團體的努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並把他們的消費行為,當作是對企業的信任投票。有不良紀錄的企業,其產品很可能遭到消費者唾棄。同樣的,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也把企業的ESG表現,當作選擇投資標的的主要考量因素。台灣雖然主要是生產關鍵零組件或OEM,自主品牌較少,但未來還是難逃被檢驗。因為現在不僅是檢驗品牌公司,還要求品牌公司檢驗其代工廠或供應鏈廠商。不符合要求,可能就會被從供應鏈中剔除。

 

例如「碳揭露倡議」(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每年邀請全球數千家企業揭露其碳管理相關的數據、風險及機會,至今即將邁入第20年。目前CDP代表超過525家管理逾96兆美元的投資機構以及120家採購金額共超過3兆美元的品牌商,分別向其投資的企業與供應商進行碳揭露調查,台灣也是被CDP鎖定的重點。目前台灣有129家企業參加CDP倡議,但許多公司所提交的報告在CDP評鑑中,還有許多改善空間。

 

由於台灣在國際產業分工上,剛好是在排碳較密集的部門,因此人均排放量長期都在全球前20名,極易成為國際課責的對象。因此企業不但要做好減碳工作,也應做好相關資訊的揭露,做好社會溝通的工作,讓各界知道台灣企業減碳的努力與誠意。

 

企業排將影響資負債表

 

隨著此議題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企業必須為排碳付出成本,也就是所謂的「碳定價」(Carbon Pricing)的政策,而台灣在2015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也有此制度設計。該法第18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參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其協議或相關國際公約決議事項,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規定,實施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也就是說,國際對此的要求越多,台灣離總量管制就越近。目前環保署已經要求排碳大戶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登錄,一旦進入總量管制,企業的排碳將影響其資產負債表,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國際大公司非常注重「碳風險」這個議題。

 

無可諱言的,台灣的碳風險越來越無可迴避,但風險意識可能需要加強。例如2014年初,金管會要求國內銀行公會研商,在銀行業的授信相關準則規範中納入「赤道原則」。之後銀行公會也增訂授信準則,讓銀行辦理專案融資審核時,考量貸款者是否善盡環境保護之責任,並作為是否放款之依據。然目前落實赤道原則的銀行並不普遍。因此,建議金融業要注意企業的溫室氣體減量管理,對於能源或碳排放密集產業的放款,應該要特別謹慎。除了降低自身的經營風險,也可為抑制碳排放成長做出貢獻。(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

延伸閱讀

女兒已出嫁、兒子40歲不婚忙工作...68歲退休人壽高管:在家和老婆大眼瞪小眼,不找工作早晚會生病

2022-03-14

不是每年都健檢怎麼還會罹癌...朱芯儀35歲確診乳癌體悟:怎麼樣都不能輕忽「照顧自己」這件事

2023-10-06

曾被宣告只能再活半年...台大醫師罹癌後存活45年,奉行「生理時鐘養生法」,從此不生病

2020-07-15

丈夫40歲第1次健康檢查就發現肝腫瘤!陳月卿為愛成「養生控」:20多年來早餐維持1習慣

2023-01-03

一個做到街坊鄰居讚不絕口的「好媳婦」,卻在罹患乳癌後淚崩:這麼多年來,我其實活得好累

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