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我的第一次大陸行 P.16

我的第一次大陸行 P.16

五月間,我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身分,與基金會的董監事們到中國大陸訪問。這是我第一次到中國大陸,相信許多朋友都有比我豐富的大陸經驗。在短短幾天內,我所看到的點與面或許不像經常訪問大陸的常客那麼多,不過,我們也不是抱著觀光旅遊的心情去大陸,我個人在經濟事務以及兩岸事務上多年的經歷,有助於我們在短期內抓到問題的重點。我們此行像是做了很多家庭作業之後,再實地去考察印證我們的家庭作業做得好不好。

中國大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那個社會所展現出來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展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在政策上,他們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謂「解放思想」、「猛抓生產力」、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他們的經濟建設口號,有些粗糙、淺白,但也展現相當的活力。這很像台灣三十多年前,追求成長時代那種衝勁。

第二,以前常聽一些朋友說,隔半年、一年沒去中國大陸,就會覺得中國大陸的風貌有非常大的改變。這次我在北京、上海、江蘇、深圳各地,他們的各種摩天大樓、街道規畫、景觀設計、工業區的開發,都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我們很清楚,這些快速的建設是以社會主義的國有土地政策、威權的政治體制為基礎,台灣也不能再回到那種國家主導時代。不過,我們必須深思的是:如果我們信仰民主的決策機制,我們也信任市場做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機制,我們就必須讓我們的民主決策機制更理性而有效率。如果我們內部陷於政治紛擾,而影響了經濟發展,市場機制會讓資源流向對岸。

第三,各級政府官員對各種經濟、財政、貿易、社會統計數據倒背如流。這種現象當然也透露出他們對成長率的迷思。在一個成熟的社會,民眾會知道經濟成長率並不代表一切,但是在中國大陸這樣的社會,在意成長率與數字,也代表了他們對過去成就的滿意,以及對未來持續成長的信心。

第四,各工業區、科學園區面積一個比一個大,單是蘇州新區和新加坡工業園區的面積就是竹科與南科的五倍大。就這樣的表象而言,確實給人家中國大陸「土地資源」無限的憧憬。當然「大」不必然就是「美」,但台灣要認清自己的優點,發揮自己的特色,以小搏大,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第五,各級政府官員卯足全力招商引資,給予對方各式各樣優惠承諾。當然我們都很清楚,很多台商資金到位之後會發現後續問題不少。但不可否認,這種積極招商的態度,初期很容易讓投資者有受寵若驚的感覺。

快速的發展,讓中國大陸的官員與一般民眾對未來充滿著信心。就像我們過去在快速發展的階段,也很容易忽視一些長期性的隱憂,中國大陸也是一樣。我們過去經驗有些可以用來印證中國大陸的發展,我們也可以比較客觀地看到中國大陸的問題。這一趟大陸行,我粗略地看到中國大陸一些值得關切的問題:

一、區域差距與城鄉矛盾: 鄧小平讓部分地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策略,的確帶動了沿海地區的繁榮。不過,少數富裕之後,要如何協助貧窮的多數也富裕起來?這是個很大的挑戰。這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涉及社會、政治與生態的複雜問題。

現在中共提出「開發大西北」的口號,如果能成功,當然可讓中國大陸達到普遍性的小康富足。這個問題涉及到龐大的基礎建設投資、教育投資、農業科技的投資與生態環保的投資。其困難度恐怕不下於當年的改革開放。如果貧窮的農業地區不能發展,這對中國大陸,甚至對亞洲都是一個嚴重的不穩定根源。

二、由於區域的不平衡發展,導致大量農村地帶的勞動力流入都市,這也就是所謂的民工潮。就像台灣六○、七○年代農村人口流入都市一樣,他們慢慢地會在都市落地生根。大陸過去嚴格的戶口制度已經鬆動了,人口朝都市集中成了不可避免的趨勢。

不過,大陸相關的社會保障措施並不完備,城市有沒有能力提供這些外來人口及其下一代足夠的社會福利、醫療衛生、住房與教育資源?這些問題在快速發展的階段,看不出急迫性,但如果遇到全球性的景氣衝擊,社會面的危機就會出現,制度的社會保障就變得非常重要。

三、中國大陸近幾年來非常幸運的一點是,自從九○年代初的大洪水之後,沒有遇到嚴重的天災。這也讓中國大陸糧食生產得以穩定,讓農村地帶不致發生嚴重的社會問題。不過,過度開發,也帶來濫砍、濫墾,生態環境面臨嚴重破壞。像最近很熱門的「沙塵暴」問題就是一個例子。這些生態問題可能會更進一步危及經濟發展的成果。

四、中共「反腐敗」鬥爭一直喊得很響,但是問題的根本在於制度面。一黨長期專政,主要經濟資源與支配資源的權力都掌握在黨的手中,缺乏制度性的規範,使得貪腐問題經常產生。如果不能在政治制度上進行改革,「反腐敗」就是提了一個水桶,看到哪裡有火苗就往哪裡倒,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五、二十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以「解放生產力」為理論基礎。生產力的解放必然對社會、政治帶來衝擊。如何建構一個多元的社會價值觀,以因應經濟發展之後新的社會情勢,是中國大陸一個重要的改革工程。也只有朝多元的社會發展,才能適應全球化的世界經濟。

我們之前提到的區域差距問題也是一樣,當中央集權逐漸鬆動,地方與地方之間,地方與中央之間如何形成一套新的互動模式,尊重地方的自主性,又能協調區域之間的發展,這是一個政治上的大變革。

去大陸之前,我並沒有預期僅靠一次的訪問、接觸大陸方面就會對「兩岸共同市場」有明確的回應。就如我剛才所言,要他們立刻去除政治上的成見並不容易。不過,整個大方向是有利於「兩岸共同市場」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的全球化,以及亞洲以太平洋區域經濟整合,在這兩股大潮流下,讓「兩岸共同市場」取得一個發展空間。

建立「兩岸共同市場」,是要讓台灣與大陸截長補短,繁榮雙方與整個亞太地區的市場,所以台灣首先要認清自己的優勢所在,再進一步來談雙方的合作。台灣可藉成熟的高度運籌管理能力,配合大陸市場的潛力,發展成為區域及至全球性營運中心或者運籌中心。

而大陸也可以台灣作為窗口,加速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及引進資本,開發內地經濟。此外,亦可藉由台灣經驗來改造大陸國有企業及鄉鎮企業,加速經濟的現代化。此外,為了持續讓台灣的科技研發工作有競爭力,我們也應該逐步規畫,引進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海外高級研發人力。

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兩岸直接經貿往來已難避免。中國大陸表達相對誠意的前提,台灣應開放三通。同時,台灣也應即早對中國大陸的公司來台設分公司、子公司、辦事處,對大陸資金進入台灣市場,以及大陸來台觀光進行規畫。既然已知道這是潮流所趨,不如早點以正面的態度面對它,做出良好的規畫,待時機成熟,就從容開放這些限制,周延地規畫因應新的局勢。

很清楚地,未來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會更加密切,兩岸之間需要制度性的規範來保障彼此的經貿利益,形成良性的分工。這就是「兩岸共同市場」的精神所在。最後我還是要強調,既然已知道兩岸的經貿統合是潮流所趨,不如早點以正面的態度面對它,做出良好的規畫,不論是台灣或中國大陸都應以這種健康態度來看待兩岸的經貿統合,積極建構兩岸共同市場。

延伸閱讀

輝達研發中心落腳處未定,台灣分公司先搬家,砸29億租10年,離黃仁勳超愛的夜市有多近?

2024-06-07

黃仁勳愛夜市,有天可能吃牛排生魚片…楊應超:COMPUTEX帶台灣回到未來「矽盾外更要有AI盾」

2024-06-07

黃仁勳、蘇姿丰家族圖曝光,原來台南幫祖師爺侯雨利也是遠親!表舅坦言不熟外甥女「但以她為榮」

2024-06-05

數理天才讀台大醫浪費了?蘇姿丰父一席話掀熱議...學霸同學都後悔從醫?他揭台灣窮小孩:靠聯考翻身

2024-06-09

00878、0056、00713...他年領百萬股息,目標存股1千張!40歲數學老師靠這2方法,加速前進200萬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