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李克強背後的中國財經藍圖 P.124

李克強背後的中國財經藍圖 P.124

2007-12-13 09:53

中共十七大後,第五代接班梯隊已然成形,其中,國務院黨組副書記李克強擁有深厚的財經背景,使中國這次的新內閣,稱得上是歷來最具專業背景的財經內閣,中國未來的財經走向,或許可從李克強的學界人脈看出端倪。

中共十七大新選出習近平、李克強兩位新常委,使第五代接班梯隊趨於分明。其中,習近平已接掌黨務日常工作。李克強則成為國務院黨組副書記,開始執掌財經事務,是總理溫家寶的工作替手,也將在二○○八年三月的「兩會」上被選為國務院常務(首席)副總理。

成形的國務院「溫家寶、李克強體制」,由於李克強的經濟學博士學歷,使中國這次的新內閣,稱得上是歷來最具專業背景的財經內閣。將來「溫李體制」會端出什麼樣的財經大菜,可從李克強的學界人脈,找到線索。

老師影響
股份制定位中國股市


李克強是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是「論工業化進程中的結構轉換」,討論的是中國經濟的三元結構。所謂的「三元」,是中國經濟結構中鄉村人口、城市人口、農民工各行其是的問題。

他的指導教授,是大名鼎鼎的厲以寧。由於李克強脫穎而出,厲以寧的聲望更上層樓。十一月四日,厲以寧出面在「百萬首都大學生同上一堂課」活動上,主講十七大報告的體會,受到各方矚目。

厲以寧有個外號叫「厲股份」,因為他很早就大力主張採用股份制的手段,來改造老朽不堪的國有企業部門。中共十五大(一九九七)之後,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終於星火燎原,全面展開。而厲以寧的股份制理論亦因此成為顯學。

李克強雖未以股份制作為博士論文題目,但在厲以寧的指導下,他對股份制必有清楚的認識與偏好,這也將有助於他未來妥善定位中國股票市場,並提出合理的市場監管與調控政策。

李克強曾將他的博士論文節錄出單篇文章,發表在《社會科學雜誌》上,並因此獲得中國經濟學界的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同學人脈
房市政策走向值得觀察


話說回來,厲以寧作為當今中國經濟學大師,門生濟濟多士,其中有哪幾位和李克強關係較密切呢?

有一本書點出了李克強「同學人脈」的端倪,就是九一年由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這本書的作者是厲以寧、孟曉蘇、李源潮、李克強,顯然是厲以寧和三位得意門生合作的產品。

其中最有必要特別介紹的是孟曉蘇。他現在是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之前是中國最大房地產企業「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中房集團)」的董事長,曾在業內首創「房地產四結合」,即以房地產為基礎,結合信息產業、旅遊產業、教育產業、金融保險業,開拓出全方位的經營發展格局。

孟曉蘇不但是李克強的「同門師兄弟」,他當年還是中共元老萬里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時的祕書,稱得上是「通天」的人物。今後,孟曉蘇的經驗心得,是否會經由他和李克強的同學關係,成為房地產政策的參考依據,值得觀察。無論如何,有一個觀察點,就是孟曉蘇的博士論文題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戰略問題」,全文主旋律是「堅持中國經濟改革的市場取向」。

至於李源潮,眾所周知,是中共十七大的新科政治局委員,並兼黨中央的組織部長,是中共黨務實權人物。以往人們熟知,他和李克強兩人,都是胡錦濤大力提拔的共青團系高幹,但是較少人注意到的是,李源潮也有經濟學方面的素養(他是北京大學經濟碩士、中央黨校博士),而且和李克強都屬厲以寧的門生。只不過,未來李源潮的工作主要在黨中央,不在「溫李(克強)內閣」。

全力求穩
溫李體制的第一道難題


溫李內閣,現在主力骨幹已各就各位,至於正式的名分,要等到○八年「兩會」再確立。但這不影響內閣諸新秀提前「發光發熱」。

中共十七大甫閉幕,以溫家寶為首的國務院即刻陸續「發下幾道金牌」,強力執行十七大新通過的執政方針,展現新領導班子的行動力。如新訂嚴格的環保考核標準,規定未達標準的地方,當地領導要下台負責。又如新發下強力執行「廉租房」、「經濟適用房」政策之文件,以有效調控房地產市場,解決普羅大眾買房難的重大問題。

新內閣的財經專家不在少數。總理溫家寶曾在十年前執掌「對抗亞洲金融風暴」之役。內定副總理王岐山做過多年的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常務副總理李克強如何以自己的經濟學素養,結合溫家寶、王岐山等人的實戰經驗,將是「溫李內閣」成效高下的決定因素之一。
(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

延伸閱讀

不怕運費補貼縮水 全家如何用最小力氣做大電商物流市場

2019-04-09

自動化小尖兵〉電商物流、醫療照護、設備巡檢都靠它 全球瘋服務型機器人 台廠躍登國際

2021-11-17

「韓國亞馬遜」酷澎在台資本額急增到momo兩倍,一年啟用三座物流中心! 一片尿布背後的電商大火拼

2024-04-17

「零工經濟」正重塑全球產業

2021-01-06

零工經濟崛起 頂大畢業、海歸學子,39歲的他為何寧願當9年「職場跳跳族」?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