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美國生技業陷入泥淖 P.68

美國生技業陷入泥淖 P.68

Bio2002 上個月在加拿大多倫多風光落幕,吸引全球超過四十個國家、總計達一萬五千名的生技專家參與盛會。有超過八百家廠商在會場中展示最新科技,各國都卯足勁以國家主題館展示積極推動生技產業的成績,可說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 Bio 會議,這個全球投入最熱中的明日之星產業, 是否能繼電子科技產業之後,為人類的資金、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有趣的是,經歷了二○○○年的股價飆漲,最近,美國那斯達克的生技類股表現雖比其他類股稍微好一些,但由於企業誠信受到質疑,FDA (美國藥物暨食品管理局)對新藥審查的態度趨於保守,因此股價也大幅向下修正,幾乎回到一九九九年以前的起漲點。據市場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初,已經三、四年不曾調整的美國經濟就露出些許倦容,發生九一一事件之後,終於一蹶不振,全球股市也連帶一洩千里。

生技類股儘管跟著跌,但是反彈回升速度卻遠大於其他類股,主因在於恐怖分子揚言要做生化武器,生化武器正是靠生物科技發展衍生而來,「解鈴還需繫鈴人」,要化解生化武器造成的傷害,自然要靠生物科技的研發來化解,很多投資人因而看好生技產業。據了解,美國國防部也特別發展生物科技,大幅增加相關研究經費。換言之,九一一事件,對生技類股有正反兩面的影響。

好景不常,生技類股又出現一波反轉趨勢。事因起於今年初的英克隆系統公司(ImClone Systems )事件,該公司前執行長華克沙爾( Samuel D. Waksal )因內線交易遭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引發一連串爭議。還有許多明星級新藥的上市申請遭 FDA 駁回補件,多少都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

有十二年歷史的英克隆,研發主產品為一種大腸/直腸癌治療新藥 Erbitux,此藥多年前就被研發出來,只是早年為人忽略。九○年代中期,該藥的初期臨床實驗展現出前所未見的療效, 引起了必治妥施貴寶公司( Bristol-Myers Squibb)的興趣,於去年大膽投資英克隆二十億美元,一半現金,一半換股,作為研發與行銷費用,這是製藥公司為單一藥品付給生技公司的最高金額,首開生技界前例,成為去年最轟動的生技新聞。

英克隆由一對兄弟掌控,由於新產品臨床的藥效極佳,他們自信可以縮短二期、三期臨床試驗的時間,同時,對 FDA 的核准新藥上市申請也有十足把握。 在去年十二月中旬, 《美國商業周刊》( Business Week )就特別專訪該公司,因而聲名大譟,股價水漲船高,每股漲到四十至四十五美元。沒想到兩周後, FDA對英克隆的統計算法有些疑問,表示應該做更多的臨床實驗,予以駁回重審,此結果可能會拖延該藥上市時程一年以上,股價自然應聲下跌。

從這個事件中發現,FDA 的態度固然相當保守;不過,該公司在新藥尚未申請核准前就到處宣揚,股價一度大漲,最後難逃大跌收場。執行長華克沙爾還鬧了個醜聞,確知 FDA 不通過後, 搶在公司公布前,讓親戚們出脫自家的股票,結果賺進一、兩百萬美元左右,這筆錢雖不算多,卻把華克沙爾自己送去吃牢飯了。


所以,整個事件所造成的迴響,從被駁回補件,到執行長啷噹入獄,經過半年後這家公司再度被提出來,原本有上揚機會的生技類股,再度因此類消息而下跌,龍頭大老如 Amgen,股價本是居高不下的,一古腦兒跌到歷史谷底,可以說是哀鴻遍野。市場分析家的解讀是,FDA 的態度保守,導致投資者對新藥開發的投資望而卻步,創投對生技公司的投資更緊縮到極點。

不幸的是, 七月八日又爆發默克( Merck )藥廠虛報營收一百四十一億美元事件,連番利空襲擊之下,默克股價在法蘭克福交易所盤中一度暴跌一五%,直逼四十美元,及至一周後的十五日,股價已來到谷底,生技股反轉的機會再度落空。


新興生技公司另一個獲取資金的方法是將技術賣給大藥廠。據統計,大藥廠有四分之三年銷售額超過十億美元的產品,在二○○○年至二○○五年間專利將到期,為了彌補營收和維持成長率,大藥廠對新技術與新產品需求若渴。過去,生技公司只要拿到臨床前的藥證( IND ,initial new drug ),或一進入臨床階段,就能引起大藥廠的興趣。

不過,現在 FDA 趨向保守, 且申請核准的藥增加,使得投資者非等到新藥進入二期或三期,甚至要生技公司拿到二期的認證後,才肯投資,生技公司的營運因而雪上加霜,今年度募資可謂困難重重,連帶使得生技類股跌得更厲害。

大致來說,九一一之後,恐怖主義使得生技類股快速反彈,卻發生了英克隆事件,生技股再度跌入最低點。部分分析師認為現在是進場絕佳時機,應趁機撿便宜,不過,有人則以為不可,認為市場終將重新洗牌,在基因解碼衝擊之後,還會出現很多前所未見的機會。現在贏家究竟是誰,趨勢仍不明朗,到底誰能出線、還要多久,也無人知曉。

人類基因解碼後,徹底改變了新藥開發的傳統思維模式,過去一種藥也許可以醫一種病,現在卻可根據每個人的基因差異,製造出多種藥醫一種病,從根本病因著手,換言之,就是個人醫療時代已到來。大藥廠因應變化的腳步較遲緩,只好走購併的捷徑,經由雙方的聯姻,「各取所需」的營運目的都有機會達成;生技公司希望藉由購併翻身成為藥廠,擺脫獲利壓力,而藥廠也因此具備了生技公司的機動研發能力。

過去,亞洲的生技公司規模偏小,如今大藥廠在成長壓力下,目標擴張到亞洲地區,所以亞洲的生技公司也獲得了好機會。加上美國生技類股已進入相當長的低迷盤整期,致使很多生技公司籌不到款,裁員風頻吹,甚至有些公司都跑到台灣來籌資。這種前提下,許多籌資困難的美國生技公司,研發進程勢必會被拖累,也會釋出許多優秀的研發人才與技術,讓亞洲生技公司有迎頭趕上的機會。

趁美國盤整的時期,可能是台灣生技產業急起直追的機會,亞洲其他國家如新加坡就非常積極。過去二十年,美國生技之所以如此蓬勃,政府投入高額研發經費也是關鍵的一環,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每年投資的生技研發經費高達一百四十億美元至二百億美元,直到去年度的統計顯示,全美逾半數的研發經費來自於政府的補助金。

另外,政府的政策也扮演重要角色,政策措施將直接帶動生技產業的發展,比方說後衛系統( over-head )的建立,就是研究單位申請生技研發費用, 政府就給予相應的行政支援雜支開銷等等,然後由團隊去研估,作法比較客觀,較能吸引資金挹注。

十幾年前,美國通過一項法令,將研發成果的智財權下放給各研發機構自行處理,使得研發人員願意跳出來創業,利用智財權去開發產業價值,另外,實施優惠的移民政策,吸引到一些素質高的技術研發人才,種種周全的策略創造出現今的美國生技產業。


目前,新加坡正把美國發展生技的策略完整移植至該國。趁著美國生技業低迷時期,鬆綁移民政策,大量引進技術人才,以及建制最完整的亞洲基因資料庫等等。新加坡政府未來的策略轉向知識經濟、人類資源及全球市場。

在亞洲國家裡,新加坡是屬於相當積極發展生技的一個國家。台灣政府不妨也可趁此機會投資培養生技產業,模仿瑞士、新加坡等國,引進有經驗的人才,直接鼓勵研發( R&D ),同時,適當地讓智財權下放給研究單位及機構去促銷。 進而,制訂方法鼓勵學術單位的人才跳出來創業,以解業界人才不足問題。

延伸閱讀

他45歲提早退休勸「年輕人要儘早買房」,16年後改口:買不起房不要買,養不起小孩不要生

2022-04-29

「40歲前投資績效慘不忍睹」他學到3個理財教訓,45歲提早退休:當包租公太累,養房不如領股息

2023-07-11

別再做發財夢!他45歲提早退休,16年後得出6個教訓:別花太多時間理財,反容易賠掉老本

2022-08-07

領死薪水省吃儉用,很難財務自由!他45歲提早退休,18年後寫給上班族5個忠告:退休規劃把握2原則

2024-01-31

退休金1千萬差點不夠用?他45歲提早退休,16年後真心話:到底要準備多少錢

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