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印度正在穿透美國的經濟核心 P.104

印度正在穿透美國的經濟核心 P.104

印度資訊軟體技術的崛起,讓許多美國企業把薪資支付、人力資源和報稅等功能轉移到印度的無紙化中心;甚至替美國人處理訂購機票的客服人員,其實人遠在印度的德里。

車輛一駛入奇異電器的魏許科技中心,班加羅爾市︵ Bangalore,印度科技大城︶的喧擾塵囂立即被拋在腦後,綠蔭環繞下,一幢幢建築在陽光下閃閃亮亮。實驗室內,物理學家、化學家、冶金學家和電腦工程師穿梭其間;要不是耳邊印度音樂流瀉、身著紗麗的女工程師擦身而過,這個地方和奇異位於紐約州尼斯凱約納︵ Niskayuna ︶的全球研發總部實在沒什麼兩樣。

擁有一千八百位工程師︵四分之一具博士學位︶,奇異十三個部門大半都有基礎科學研究在此進行。某個實驗室裡,正在修正氣動力設計的渦輪引擎葉片;另一個實驗室內,正鑽研於內容會自動銷毀︵在檔案開啟數日後︶的數位影音光碟材料之分子結構。有的實驗室裡,技工正在趕工製造奇異西班牙某個塑膠工廠的模型,用以找出提高當地產能二○%的方法。這個中心自二○○○年落成以來,已經取得美國九十五項專利。

快速融入美國的新經濟


四年前,這裡不過是一塊荒地,如今這個中心就要在美國頂尖的大企業內,扮演影響未來的關鍵角色。許多美國人已經認識到印度擁有薪資低廉的軟體高手,也知道替他們處理訂購機票事宜的態度友善客服人員,其實人遠在印度的德里,但是,這都只是印度龐大經濟潛力的表面徵兆而已。印度數以百萬計,具世界水準的工程、商業和醫學畢業生,正悄悄地以令人屏息的速度融入美國的新經濟。

印度人正大規模攻占虛擬空間,對許多美國人而言是壞消息,事實上,印度的崛起儼然成為全球化帶來的最新考驗。許多人認為,印度的數位工作者是美國企業界重要的夥伴;另一群人則主張,他們是對美國本土高薪工作做最後一擊的特攻隊。 美國資訊科技顧問公司 Meta 集團的執行副總裁霍華德魯賓︵ HowardRubin ︶指出,大型美國企業正進行每次五百至兩千人的大規模裁員:﹁這些人除非學到目前需要的新技術,否則無法重回職場。﹂

美國正醞釀一場政治風暴,印度恰巧位於風暴核心。美國政客開始把委交外國製造視為科技和服務業無就業復甦︵ Jobless recovery ︶的根源。美國印第安那州政府最近迫於輿論壓力,取消了原本計畫授與印度 Tata 顧問公司一千五百萬美元的資訊科技合約。當印度軟體工程師就業機會暴增,美國同行的失業率卻在三年內倍增至四.六%,美國勞工統計局指出,有二十三萬四千名資訊科技專業人士失業。

美國工作機會流失的罪魁禍首固然是經濟疲軟不振,但是工作機會外移卻是不爭的事實。有項統計顯示,班加羅爾有十五萬資訊科技工程師,矽谷則只有十二萬。 Meta 指出,美國大企業新的資訊科技開發工作有三分之一在海外完成,印度則是最大的據點; 而且,印度人還搶走美國其他產業的工作,A.T. Kearney 公司預估,到二○○八年,美國將有五十萬個金融服務業職位移往海外。

不光是印第安那州想和印度打交道,美國政府委託印度處理的工作愈來愈多,從會計到食物券不一而足,甚至美國郵政局也已經將部分工作轉往印度。汽車工程和製藥研究會是下一波職位外移的重點。

美資訊科技龍頭地位不保

科技先覺葛洛夫︵英特爾董事長︶警告,美國有朝一日是否會喪失在資訊科技產業的主導地位,如同今日喪失電子製造業主導地位一樣,﹁這是個很合理的疑問﹂。葛洛夫今年十月在一項軟體會議上指出,全球電訊成本下降,海外工程師薪資較低,再加上新的互動設計軟體,這些因素正推動著革命性的改變:﹁從科技和生產力的觀點,六千英里外的工程師和坐在隔壁的工程師,並沒什麼不同。﹂

然而,從正面看來,掌握印度的腦力資源,將能大幅提升美國科技和服務業的領先地位,尤其是嬰兒潮世代正大批退休,印度人才正好補足這波技術勞力的缺口。 奇異醫療系統、Cummins,還有微軟、仁科︵ PeopleSoft ︶都在印度雇用人才,這些公司說,一個美國工程師都不會被裁,相反地,美國的研發團隊若有印度每年培育出的二十六萬工程師做生力軍,就能加速推出產品、開發更多產品原型,並且提升品質。

印度理工學院︵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電子或化學工程師年薪約一萬美元,大約是美國同等職位起薪的八分之一。畢業自該校的麥肯錫顧問公司︵ McKinsey & Co. ︶資深合夥人古波塔︵ Rajat Gupta ︶認為: ﹁海外工作能提升創新、創造工作機會,還能大幅提升生產力,這些好處會造福消費者﹂。

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美國企業界已經不能忽視印度的存在。協助美國顧客在印度設立據點的顧問公司 NeoIT 表示, 許多外移動作慢半拍的美國大企業湧向他們尋求協助:﹁這些公司已幾近病急亂投醫的地步。﹂

美國商業幾乎找不出任何一個角落沒有受到這波外移風的衝擊。印度技術勞工的手, 伸入了雷曼兄弟和波音的互動網站,iPod ︵蘋果電腦公司推出的熱門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電路也逃不過他們的手掌心。當華爾街入夢時,印度分析師剖析美國企業最新財報, 為下一個交易日提出分析; 美國運通和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 & Co. ︶的印度員工穿梭美國消費者的私人醫療和財務紀錄, 提供保單、貸款或是信用卡的風險評估。

印度已經滲透入矽谷的骨髓

麥肯錫顧問公司預估, 到二○○八年, 印度的資訊科技服務業和後台︵ BackOffice ︶工作會成長五倍, 年出口額將達到五百七十億美元,雇用四百萬人,占印度國內生產毛額的七%,此一成長率可望讓印度最頂尖的人才留在國內奮鬥。 魏許中心的潛力新星山古波塔︵ Anandraj Sengupta ︶,也是印度科技學院的畢業生,現年二十四歲,他說:﹁現在的機會在印度。﹂

如果印度能成功轉型為快速成長的經濟體,那麼將是頭一個運用腦力而非天然資源或是廉價勞力作為觸媒的開發中國家,而這個國家正迫切需要一個中國式的成長。因為若不看科技產業,印度仍然處於第三世界,印度的資訊服務出口業僅占全國勞動力不到一%,國民人均所得只有四百六十美元,法庭處理合約糾紛可以花上二十年,超過三分之一人口是文盲。

然而,印度卻有潛力對美國產生較中國更為深遠的衝擊。中國的強項在製造業,製造業占美國產出只有一四%、勞動力所占比率只有一一%;印度擁有大量低薪資、高智商、講英語的人力,在服務業大有搞頭;而美國經濟有六○%屬於服務業,三分之二勞動人口屬於這個產業。印度的知識勞工正在新經濟的食物鏈中步步高陞,掌握需要分析、行銷敏銳度和創意的工作。

這意味著印度正在穿透美國的經濟核心。德州儀器位於班加羅爾的晶片設計中心有九百名工程師,擁有二百二十五項專利;英特爾的班加羅爾園區則正主導該公司專供伺服器和無線通訊晶片使用之三十二位元微處理器的全球研發。印度甚至已經和矽谷同步,創投業者說,他們支持的軟體、晶片、電子商務新創公司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比率,打從一開始就有印度研發團隊涉入。知名的創投業者麥可莫瑞茲︵ Michael Moritz ︶說:﹁印度已經滲透入矽谷的骨髓。﹂莫瑞茲曾扶植 Google、偉創力︵ Flextronics ︶及 Agile Software 的草創,他現在是 Sequoia Capital 公司的合夥人。

帶動全球服務業成本下降 

印度不只和矽谷血脈相連,也悄悄融入美國的日常生活。今年,大約兩萬美國人的報稅是由二十四歲、 月薪五百美元的執業會計師珊德海亞艾耶︵ SandhyaIyer ︶在孟買處理的。 她讀完掃描列檔的種子和肥料請款單、黃豆銷售收據、薪資所得單據以及投資紀錄,替堪薩斯的一名農夫填報八十二頁的報稅單,然後再交由一位美國的會計師檢查並簽署完成。 美國一家會計軟體供應商 CCH 指出,明年會有多達二十萬份的稅單在印度完成,而且,不是只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將業務委外處理。

美國企業把薪資支付、人力資源和其他的功能轉移到印度的無紙化中心,提升了生產力,但也有一些企業因此遭遇難以置信的頭痛問題,從溝通困難到品質不穩定不一而足,像是戴爾就在最近宣布,把企業客戶的電腦支援服務搬回美國。然而,根據 Deloitte Research、Gartner、Booz Allen 等顧問公司的調查都發現,把工作外移到印度的企業,單就成本就減少了四○%到六○%,企業因此可以提供全年無休的顧客支援,美國的銀行可以把處理貸款申請的時間由三天壓縮到三小時。 總部設在班加羅爾的 Infosys Technologies 經理董事奈黎卡尼︵Nandan M. Nilekani ︶預言:﹁就像中國引爆製造成本大幅下降, 威名百貨壓縮零售業成本,印度會帶動服務業成本下降。﹂

但是價格下降對於美國企業和那些從沒想過海外競爭者會搶走他們飯碗的勞工來說,痛苦在所難免,許多美國白領勞工也得經歷劇烈的轉變。麥肯錫全球研究中心︵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一份研究指出, 過去二十年被裁掉的美國勞工只有三六%找到和過去薪水相當或更高的工作。鑑於現在的雇主對於員工的期待更高,希望他們兼具創新和管理雙重能力,因此今天的資訊科技勞工恐怕會有更艱困的仗要打。

印度的資訊科技勞工相對而言卻是前景一片大好。許多優秀的印度人對印度的前途懷抱著數十年不曾有的樂觀,這種信心終於促使政府著手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印度經濟的沉。從二○○一年起,德里開始大興土木修築高速公路網絡,現代化的機場則是下一波;電力市場開放則會引爆新的產能,提供女性學童至十四歲的免費教育成為國家優先的政策。

將成美國最佳經濟合作夥伴

印度也致力於確保未來能夠達到國內外的知識勞工需求,印度每年有三百一十萬大學畢業生畢業,到二○一○年人數將會倍增;工學院的數量四年內將會成長五○%,達到一千六百所。海外成功的印度人士也開始關注母國,成就卓越的美籍印度裔人士成立的印度商學院︵ Indian School Business ︶是由華頓商學院和西北大學的凱洛格企管研究所︵ Kellogg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合作,師資大多都來自美國。同時,印度理工學院六個分校都在努力爭取校友捐款,以及和科學水準頂尖的大學如史丹福、普度等建立研究合作;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過去五年來向校友募款的成果是一千六百萬美元。

美國有股輿論主張,如果企業愈來愈倚賴印度的資訊科技工程師,美國會失去其他核心技術的主控權;在其他產業,低成本製造工作外移到東亞之後,接著會是工程。現在,南韓和台灣在筆記型電腦、無線電話、記憶晶片和顯示器已經是全球領導者。

不過,回溯美國歷史,勞工不斷地從農場、紡織工廠和鋼鐵廠撤退,最終,勞力還是能夠向上升級至更高所得、更高品質的工作。歷史會再重演的,只是被取代的技工如果缺乏新的技術就需要再訓練,而在學的學子需要更多元的教育。

因應印度的崛起勢必很痛苦,但是美國企業界卻不見回頭的跡象。然而,印度的挑戰對美國卻也是龐大商機的所在,如果美國能夠順利地因應這項轉移,最終結果會是加快生產力和創新的速度。印度和美國在十五年前幾乎沒什麼互動,在新的世紀卻很有可能變成最理想的經濟合作夥伴。

延伸閱讀

最新總統民調出爐!賴清德遙遙領先、「四腳督」郭董侯友宜打成平手!金小刀出手有用嗎?

2023-07-04

最新總統民調/41.5%支持郭台銘出來選、但僅15.2%會投他!四腳督之爭誰會墊底?

2023-07-20

最新總統民調/誰當選能讓你最安心?他領先柯文哲「原因曝光」,侯友宜全代會後有急起直追?

2023-07-25

「空姐應援團」熱舞助陣,柯文哲被轟物化女性!工會:對空服員集體性騷擾、柯辦「尊重舞者自主意識」

2023-08-07

「柯郭配」選2024總統、副總統?最新民調:整體近5成不樂見,愈年輕的愈支持

202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