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台商在中國就地求生 P.140

台商在中國就地求生 P.140

工資飆高、貨幣升值、環保要求升級,二十年前在台灣發生的產業結構變化,今天又發生在中國台商身上。面對變局,最好的因應之道還是就地轉型、升級,否則就只有再次收拾行囊,再次流浪到異鄉。

「以前,許多台灣老闆都是睡到中午,下午看報、喝茶,晚上唱卡拉OK,這半年來,情況改觀了。」深圳公明鎮台商會長江開甦指出,這半年來台商老闆們的心情變化。

公明鎮是此次中國調整加工貿易政策的「重災區」,鎮裡一千多家台商,有三百多家工廠,而且大都是生產被列入限制類的出口商品,從八月二十三日起,他們都要繳交巨額保證金。

經營形勢改觀,讓年近六十,滿頭白髮的江開甦,還是堅持在九月二十五日中秋節前夕,揮別台灣的親人,趕回工廠,以便中秋節當天與員工一起聯歡。江開甦的工廠高聳純白,在周邊整片低矮破舊的工業區中,特別顯眼;沒有尿臭味的廁所、森嚴的門禁(即使是找江開甦的訪客,也要填寫會客單),更顯示內部的管理水準。

從十六年前踏入中國設廠的第一天起,江開甦就是小心翼翼按照規定行事。江開甦最早與人合夥的工廠就設在東莞,但他嫌東莞的法令規章不透明,因此,九七年選擇到深圳設點,即使當時深圳的地價、工資都要比東莞高上一截。

轉型一:產業升級

四年前,中國政府針對「土地歷史遺留問題」提出補正辦法時,江開甦當時即親自主持,花錢花時間,取得土地使用權;相反的,有許多台商當時並不以為意,以至於當中國政府近兩年開始收回不合法土地時,台商只有關廠一途。

事實上,許多台商當年抱著茍延殘喘的態度到中國,只想利用中國便宜的勞工,延長既有產品的生存週期,不思產品升級。東莞台商會前會長、東聯融資租賃董事長葉宏燈九○年就到東莞,他親眼見到台商不斷重複著「擴廠、增產、削價、滯銷、再擴廠、再削價」的過程,平時最常聽到台商老闆談的不外乎「誰誰的工廠有多大,工人有多少,東西賣得有多便宜」。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台商不是沒賺到錢,只是把錢又投到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一旦遇到巨大變動,就無力因應了。

在一片擴廠聲中,新任東莞台商會長葉春榮算是中小型台商中成功升級的典範。葉春榮說他到東莞設廠前,真的是「低科技產業」,「一個插頭加一條連到電風扇的電線,就是我的產品,」他用手比了一個插頭加一條電線的樣子。

「現在,我還是做插頭,只是這種插頭像嬰兒頭那麼大,能連接數十種電器,能耐零下五十度的低溫,遇到水,能自動斷電,電線晚上會反光,讓人不會被絆倒,」葉春榮得意地介紹他的「高科技插頭」。

葉春榮雖然個性勤儉,但是遇到公司升級的問題,花錢卻一點也不含糊。去年十月,葉春榮花了二千五百萬美元購併全美第二大電源連接器通路商Prime,事前,光是請會計師評估購併案就花了台幣一千萬元,葉春榮說,即使不購併,也要損失會計師費一千萬元。

有了通路商的加持,葉春榮的岳豐科技的營收由前年的台幣四億九千萬元,今年將一躍成為台幣十億元。

轉行跨足其他領域,也是這幾年部分台商思考的出路之一。在昆山,台商不但活躍於製造業,同時也在房地產、零售百貨等服務業上有所著墨,但東莞台商卻直到現在,活動範圍仍然僅限於工廠生產。

轉型二:跨足房地產

幾年前,葉宏燈與東莞市委書記聊到如何經營慈善事業時得知,東莞當地資產在一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人,只有二百人,最近他再與這位書記(現在已是廣東省副省長)聊天才發現,在短短的五年當中,東莞當地擁有一億元資產的人已經暴增到六千人。這種情況反映,台商錯失利用中國房地產成長的契機。

深圳台商會會長黃明智算是較早看到房地產致富的台商。他說,「現在不要再跟我說什麼OEM 、ODM,什麼升級的事。」對於加工貿易的衝擊,他的因應之道很簡單,「各個工廠自負盈虧,目標只有一個,不要虧錢;工人走了,不再補;不夠的料件,向別人買;如果再做不下去,就把工廠停了,把廠地轉租給別人。」

九一年到深圳設廠的黃明智,原先是做燈具、鐵製家具、電腦周邊產品外銷,隨著加工貿易的條件愈來愈惡劣,他開始思考轉攻內銷。

○三年,他在廣東五華收購當地的汽車電氣廠,成立「井得電機」,轉型生產卡車和大型機械的起動機、發電機,由於這家工廠原先就是國營重機電廠的協力廠,因此訂單來源穩定,年營收約人民幣一億多元。此外,五華當地的月工資不到人民幣五百元,比深圳少兩百多元,也有助節省成本。

黃明智親眼看到台商好友,每個月光是工廠土地租金就要一百萬元人民幣,因此,在五華設廠時,他也趁機租下兩千畝土地,規畫為工業區出租,以便坐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

找到利基 就能活下去

對於中國政府鼓勵台商往內陸設廠,或是有台商轉進到越南,台企聯會長張漢文是一點都不看好。因為內陸好的勞工早就到沿海找機會,現在留在內陸的勞工,素質絕對不如沿海地區。像當初他在台灣經營鞋廠時,除了台北外,又到桃園、雲林等地找工人,但最後,只有台北的工人最好用,這個經驗可以證明到大陸內陸設廠,並不明智。

至於到東南亞發展,張漢文的兒子早在幾年前,就到越南、柬埔寨設成衣廠,但當地最大的問題,就是基礎建設落後中國一大截,原料、成品的運輸都不方便。

其實,不管走到哪裡,能找到利基,就能生存下去。

在東莞和江蘇常熟都有廠的常熟台商會長王勇鐸就說,不管高科技、低科技,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產品定位」。像他的「揚宣電子」在東莞和常熟都生產「兩面四層」的電路板,每月出貨量分別只有七萬及八萬片,與其他大廠「兩面六層、八層」、每月上百萬片的出貨量相比,不論是技術層次、經濟規模,都遠遠不及。
但是,揚宣電子卻是三星、LG等大廠低階電路板的主要供貨商,而且,南韓電路板廠大德電子,也於去年入資揚宣的常熟廠。

王勇鐸表示,從一開始,他就打定主意,要做大廠不願做、小廠不能做的產品,像大廠做的兩面四層板都是用在主機板的高階產品,而他的兩面四層板則鎖定電腦周邊的應用,正是大廠不願做的領域。

由於產品定位清楚,在已經過度競爭的電路板,王勇鐸也能找到生存之道。據他所知,東莞還有一家做「單面單層」電路板的台商,每月營收人民幣二百萬元。

由於單面單層不需電鍍,沒有環保顧慮;工廠兩、三百名員工,除了老闆,沒有一位台灣人,人事成本超低,這家「低科技」台商在許多高科技台商都活不了的情況下,仍然活了下來。

拚鬥精神 殺出生天的憑藉

當然,在技術、規模、資金、訂單優勢不再的情形下,台商無論選擇產業升級或轉型經營,最重要的還是不能沒有最初的拚鬥精神。

有一年,生產小引擎排氣系統的東莞台商會財務長吳勝豐由東京坐飛機到香港,途經澎湖上空,當天晚上,萬里無雲,吳勝豐往左看到台灣西海岸,海上只有零星的漁火,往右看到中國東部沿海,海面上是整片漁火,估計有上千艘中國漁船正在深夜裡作業。

吳勝豐的心當時猛烈跳動了一下,他想:「台灣人在睡覺的時候,大陸人還在徹夜工作。」曾經撐起台灣經濟奇蹟的那股打拚精神,現在到哪裡去了?

延伸閱讀

胡瓜自爆買名錶被逼「配貨500萬」!配貨制惹人厭愛馬仕也曾被告 為何市場依舊買單

2024-05-13

超微轉單三星3奈米「想威脅台積電」?陸行之曝蘇姿丰盤算:2風險不注意恐重蹈覆轍被玩死?

2024-05-31

「是新爸爸把我們帶大」,母離家、父癌逝留4孤兒…暖所長1句「說到做到」花千萬扛學費:不後悔

2022-07-12

「3張鴻海均價18.11」被她忘了10年 攤開帳戶「淨賺830%」嚇傻:這是什麼撿到錢的概念

2024-05-14

這2家上市公司股票淪壁紙!不只Q1財報難產、去年的也沒申報…證交所示警:有下市風險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