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美國消費黑洞來了 P.142

美國消費黑洞來了 P.142

震撼消息接二連三,花旗和摩根大通銀行提列的消費性貸款呆帳準備大增。信用卡巨擘美國運通和第一資本,警告客戶違約率大增、十二月支出減少。

次級房貸的重感冒終於傳染給美國消費者了。

這幾個月來,華爾街一直安慰自己說,房貸風暴或許僅局限在金融業和營建業。但是,殘酷的現實是:不斷升高的卡債和車貸已使消費者撐不住了。

房市的牽連已經很明顯了。全美各地許多地方的房價大跌,意味著消費者沒辦法再用房子去借錢,在多頭時期很多人都是這麼做。金融分析師表示,原本被當成提款機的房子,現在再也吐不出鈔票了。

慘烈開春!消費疲軟 美股跌不休

憂心忡忡的銀行業者把事情搞得更糟,因為他們緊縮放款標準,讓各類消費貸款更昂貴及更稀少。可是,銀行的謹慎是有必要的。在巨額資產減損之後,他們的收支帳已經嚴重受損。

銀行業者新的保守放款立場,將使得消費者支出更難復甦。不論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如何積極降息,銀行都可能持續調升信用卡與其他消費性貸款的利率。

消費者的財務健全益發令人不安,是今年美股出現三十年來最慘烈開年走勢的原因,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截至一月十五日已下挫六%。許多銀行和券商股繼二○○七年大跌逾二○%之後,又再跌跌不休。花旗、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今年以來已跌掉一○%以上。

甚至是去年表現亮麗的科技股,也因為消費者今年可能不會花那麼多錢去買iPhone或電漿電視,而遭到拋售。蘋果在一月十五日重挫五.五%,即使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推出最新產品超薄電腦。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今年以來已跌掉九.七%。

美國大型銀行陸續發布的第四季財報,讓看法更加悲觀。花旗集團財務長克里登頓在一月十五日的法說會上表示,該銀行將調高信用卡利率,作為卡債欠繳可能激增的緩衝。

迄今還沒有踩到次貸地雷的摩根大通銀行執行長迪蒙(Jamie Dimon),在翌日對房市發表悲觀的談話。他說,今年房價可能續跌五%到一○%,並進一步打擊房貸市場。而在富國銀行(Wells Fargo),執行長史鄧普說:「我們預測今年的環境仍將艱困,尤其是在消費者部門。」

震撼經濟!花旗提增準備金 應付呆帳

投資人對美國消費者支出力道的憂慮,已經超過去年夏天以來華爾街最害怕的東西,連結到次貸的擔保債權憑證(CDO)。

在花旗集團上一季因為CDO和其他次貸債務虧損一八○億美元之後,讓人覺得這些複雜的投資所造成的資產減損可能還沒度過高峰。而且,將來可能還會出現意外。例如,花旗集團帳上的次貸曝險部位高達三七○億美元。

這次的震撼是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銀行提列的消費性貸款呆帳準備大幅增加。Sandler O'Neill & Partners的分析師哈特表示,花旗在第四季決定提列三十三億美元以彌補消費性貸款的虧損,顯示出「消費信用的惡化情況已較原本預料的更加急遽。」

隱憂成真!支出減少、違約率大增

大家擔心消費力道疲弱已有一段日子了。去年十二月的就業報告尤其疲軟,零售額在年終假期購物季的最後數周開始減弱。隨著總統大選逐漸接近,許多民調顯示,選民認為經濟遠比統計數字顯示的來得疲弱。

但在一月初,這些隱憂終於成真。信用卡巨擘美國運通和第一資本(Capital One)在一月九日同步警告客戶違約率大幅增加,並且證實十二月支出減少。

美國運通的警告尤其令人不安,因為該公司的持卡人大多數是有錢人,而且是全美最會花錢的人。「我們擔心的事情已經由CDO和次貸轉移到更廣大的消費者問題,」規模二十億美元的投資基金Solaris資產管理共同創辦人克里斯基表示。「信用問題已更深入到經濟體系。」

銀行業,尤其是花旗集團,究竟還會因為消費支出減緩而遭受多少傷害?他們可能勢必需要進一步補充資本以彌補問題貸款。

每當銀行被迫提列呆帳準備金,獲利便會遭到侵蝕。分析師早已預估,花旗集團為未來消費性貸款虧損所提列的數十億美元,將會使第四季獲利每股減少五十美分。結果,花旗集團第四季每股虧損一.九九美元,總額九十八.三億美元││創下該銀行史上最大虧損。

如果消費者繼續看緊荷包,或者次貸浮現更多問題,美國的銀行業和整體經濟將會雪上加霜。

延伸閱讀

薪水趕不上物價漲幅…去年實質總薪資掉到53189元「7年來首見負成長」,年減創11年最大!

2024-02-19

大調薪時代!日本勞工薪資待遇大獲全勝,日企「春鬥」調薪幅度最高14%

2024-03-18

每年報稅季就得做2個月白工!科技業工程師嘆:薪資高到一個程度非常不划算...累進稅率在懲罰勤勞工作的人

2024-04-30

月薪6萬應該開賓士?薪資從5萬到25萬,存款卻越來越少...花錢兩大原則,不需省吃儉用也能提早退休

2024-04-22

紅鏈大肆竄入國際,台商零件賣價從1美元變3毛「薪資還漲5倍」…企業想活下去就得這樣做

202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