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數位住宅 不出門也能天天看診 P.166

數位住宅 不出門也能天天看診 P.166

日本、韓國發展數位住宅行之有年,藉由家庭網路與資訊網路的結合,讓民眾不出門也能享受保全、醫療等服務。台灣目前已有建商與醫院合作,朝數位住宅的方向努力,但若要普及發展則有待各相關行業間的整合。

喊了好幾年的數位住宅,能夠規畫出什麼便利的生活藍圖,隨便一、二個人都能琅琅上口。

但工研院服務業科技應用中心主任李克勤表示,「數位住宅不是用遙控器開開關關窗簾就算了,數位住宅要能夠讓家庭網路與資訊網路結合,讓網路的便利與生活真正結合。」

障礙一 光纖網路成本高建商卻步

在韓國三星打造的數位住宅「來美安」中,家庭網路不是封閉的區域網絡,它結合了社區資訊網路與保全系統,甚至是對外的網際網路。住在來美安的居民,即使是護照過期,也可以不用出門,利用家中的資訊系統,完成換新護照的手續。

小朋友在社區玩耍,家長也不用擔心小朋友會跑不見,因為家中的網路系統,就可以和社區的保全系統連接,隨時告知小朋友目前的所在位置;萬一,小朋友若離開社區大門,警鈴便會即時響起,適時提醒家長注意。

中華電信北區分公司助理工程師蔡宗成指出,未來的數位生活若真如「來美安」般,大量運用網路來整合所有的資訊系統,那麼最基礎的頻寬問題,將會是台灣在邁向數位住宅的最大阻礙。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的老舊房舍過多,在現階段布建網路設備上,就常遇到管線無法更新的情況。未來,若數位住宅需要運用到大量的數據傳輸,勢必需要光纖網路來支援。但目前在台灣有配備光纖網路的建築並不多,許多建築商都基於成本考量,仍採用傳統的網路線。」

對於日、韓在數位住宅上的努力,資策會專案顧問陳榮安說,「台灣在數位住宅的努力並不亞於日、韓,尤其在網路的基礎建設上,台灣的網路布建普及率仍較日、韓完整。三星、LG所倡導的數位住宅,每個單獨的環節,台灣都能做到。可惜的是,台灣缺少統一、整合的領導者,台灣沒有像三星、LG這麼大的企業,可以一應俱全地將所有家電、網路、中央控制、保全、遠端健康照護等,全都整合於同一平台上。」

障礙二 台灣缺乏異業整合平台

「看到日、韓在數位住宅上的成果,其實大家不用對台灣過於失望。」資策會主任馮明惠指出,「經濟部技術處在二○○五年便著手進行『智慧化居住空間』的計畫。邀集了內政部、國科會、工研院、資策會等,共同就『便利新科技,智慧好生活』為主軸,以科專衍生的技術,提供一個舒適的未來居家環境。」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何明錦表示,「智慧化居住空間」的計畫,是希望透過台灣極具優勢的電子、電機、資訊通信等相關產業技術與自動化設備,結合建築、營造產業,把台灣建構成智慧化居住空間,創造及享有安全、健康、便利、舒適與永續的生活形態;落實遠距居家醫療照護、保全防災、遠距無線操控、節電省能等效益,成為全球智慧生活典範。

/小檔案/
高齡社會來臨 遠距健康照護商機大

未來的數位住宅,除了利用資訊網路來提升生活的便利性外,「遠距健康照顧」在數位住宅中亦是不容忽視的一環。住在來美安的居民,每天早上起床後,可以利用家中簡易的健檢設備,為自己量量血壓、心跳、體重等,測量後的數據再傳送到健診中心或醫院,由專業人員來判讀、分析,隨時掌握住戶的健康情況,以防止重大疾病的發生,或是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預防療護。

由於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預估2010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10。因此,遠距照護服務的市場成長力不可小覷,到今年年底全球市場規模可望達到76.7億美元。

馬偕醫院院長黃俊雄表示,「由於台灣老年人口的比重逐年偏高,遠距健康照顧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每個人能減少疾病的發生機會,降低民眾到醫院求診的機率。」不過,「遠距健康照顧」看似簡單,但執行上卻有相當的困難度在。

馬偕醫院資訊室主任許世欣指出,「遠距健康照護若要落實,必須先整合家中健康平台與醫院的健康平台。民眾自行檢測的數據必須和過往的病史搭配、參考,才能提供正確的諮詢。」

為了落實數位住宅中的「遠距健康照顧」一環,今年7月,工研院、馬偕醫院及遠雄建設攜手合作,在遠雄建設位於林口的光纖社區「未來市」,提供690戶住戶共六種監測儀器,讓社區民眾可以每日在家自行檢查相關生理指數,利用社區內已經布建好的光纖網路,將資料上傳至由工研院開發的居家健康管理系統網站;被授與權限的馬偕醫院醫護團隊在檢閱住戶資料後,即會透過電子郵件或電話方式,定期提供民眾諮詢服務。

馬偕醫院副院長張文成表示,在韓國,利用遠距健康照顧概念成立的養生村,大多由建商所主導,再結合地區醫院進行健康諮詢,台灣大多也是依循這樣的模式在走。但他認為,隨著台灣年齡結構的老化,像養生村這樣的遠距健康照顧,應尋求保險業者的加入,提早教育民眾利用保險的觀念,去安排未來的退休生活,讓未來的退休生活除了具有醫療照護外,還多了一層保險的金錢保障。

延伸閱讀

存夠退休金、搬到離醫院近的房子...老後只剩混吃等死?她40歲學理財身價逾億元揭「台灣人退休規劃最大錯誤」

2024-02-29

父母逐年贈與子女488萬幫買房,還申請「贈與免稅證明書」...為何最後被扣贈與稅?漏了1個關鍵動作

2024-03-07

如何避免買到凶宅?凶宅打卡4年社會記者經驗談:買房的6個趨吉避凶之道

2024-03-25

「現金貶值」很有感,民眾加速買房去…永慶總座:升息半碼影響不大利率還是低,今年交易逾30萬棟可期

2024-03-28

買房基金遙不可及?專家:「買ETF、還房貸、斜槓變現」三管齊發攢錢

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