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沒有另一種可能了嗎

沒有另一種可能了嗎

生活理財實驗室-平凡媽

聰明理財

2013-07-30 13:53

如果你面前突然出現一大坨狗屎,你的下一個動作會是什麼?
「繞道而行,閃過它!」這是大部份人的直覺反應~
「跳起來但來不及,踩了下去。」這是走狗屎運的朋友自嘲的幸運。
一般人,大概不脫這兩種「直覺反應」,但我的小女兒看到狗屎,張開雙腿,從狗屎上方,開心的邊跳邊跨過去,就像在跳竹竿舞一樣!

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我的小女兒,常常會讓我看到許多我從來沒有想過、看過,或者理解過的盲點和驚奇!很多時候,事後回想起來總是莞爾一笑,但這樣的「不一樣」在互動的當下,尤其是彼此立場不同的衝突下,卻常常惹得我「差一點」動怒發飆。

曾經認真研究如何和孩子談判的父母都知道,當你要限制孩子,卻又不動用父母無上的權威時,不要讓孩子沒有選擇的命令他怎麼做,但也不能給孩子開放式的問題,讓他漫無邊際的發散,而是要給孩子封閉性的條件讓他選擇。當然,這兩個、三個,甚至四個以上的條件,都是在父母可控制範圍內的條件。

比方說要孩子專心吃飯。在所有干擾物都清場下(關了電視、桌面清空),我會說你可以決定要用一個碗同時裝菜和飯,還是要用碗裝飯,盤子裝菜?讓他選擇其中一種,然後他既然選擇了,就依他自己的選擇乖乖吃飯。大女兒通常會從中選一種,而且認命的照她的選擇乖乖吃。但小女兒一定會這麼說:「我要用碗裝菜、盤子裝飯!」她一定會想辦法製造媽媽條件外的第三種選擇,但不一定認命的乖乖依循她的選擇執行,因為飯吃到一半,她可能又想用盤子同時裝飯和菜。

往好的方面想,她充滿想像力,積極破框,不論什麼環境、什麼東西到了她手上,都能玩出新花樣。但往壞的方面想,當她的父母,真的必須要反應夠快,耐心夠強,而且隨時保持在「自覺」的狀態下和她鬥智。

曾經有一次,我在電腦前忙著,這個坐在餐桌上早餐吃了很久的小孩為了吸引我注意,椅子搖著搖著,突然發現某個角度很像英文字母V,於是跳了下來,用各種不用的傾倒角度和堆疊方式,把椅子變成不一樣的字母,問媽媽這看起來像是什麼字?她不只讓媽媽忘記了她吃了半天沒吃完的早餐,還放下了手上的工作,跟著她一起玩了起來!(當然,玩到一半,她也很識相的「順從」媽媽把早餐快快吃完,因為這樣媽媽才會和她一起繼續玩椅子!)

還有一次,連著幾天,早上騎機車戴去的安全帽,下午坐娃娃車回家時,她總是會不小心忘記帶回家。甘願的被媽媽處罰了幾次之後,有一天,到了校門口媽媽再度交待,今天放學不要忘記帶安全帽回家。妹妹突然要媽媽等一下,然後從幼稚園拎出她的安全帽,要媽媽放進機車裡,這樣她就不會忘記了。對啊,媽媽怎麼從來沒有想到要這樣做?!

練習打電話的時候也是一樣。為了讓姐妹倆學會在任何緊急時刻打電話給重要的人,媽媽和姐姐一起想了很多方法,然後不斷重覆練習。包括背電話、把電話號碼抄在筆記本上、把電話號碼抄在白板上、把電話號碼抄在門口……但妹妹怎麼背,就是背不起來,看著電話號碼,撥號動作還太慢的妹妹,也總是無法成功撥出電話。

有一天,獨自在外處理事情的媽媽,突然接到妹妹打來的電話,我問:
「哇,好棒,你背起來了啊!」
「沒有啊~我只是按一個鍵,就打給你了啊!」電話裡的妹妹回答。
「一個鍵?!」
原來她不知怎麼發現重撥鍵,於是我們就利用重撥鍵,讓她學會打電話。

很多時候,這另一種可能,都是在母女意見衝突的時候出現。自尊心超強的她很習慣「為反對而反對」,尤其在衝突時,她一定不要照「強勢」的人的做法執行,硬要想出另一個台階,這時候,我心裡總是會跳出一個小小的聲音反問著自己:「這樣也可以嗎?」「還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呢?」「如果照她的方法下台階,好還是不好呢?」「為什麼她會想到這個,我卻沒有這麼想呢?」

小小的聲音會慢慢引導我跳出和她「對立」的立場,學會欣賞她的破框,同時也在冷靜的情緒下,反思當下是該鼓勵她,步上她創造的台階,還是需要想更高的招數回應她,把她拉下來回到我的台階上。這一來一往之間,都在慢慢訓練著我的談判功力,也在操練著我的耐心,以及隨時都能接招「另一種可能」的應變能力!當然,也同時累積著,妹妹未來對應世界的應變力和想像力……這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節,都是平凡媽親子理財實驗室內,正式實驗計劃外的收穫和發現,雖然意外,卻很重要。

延伸閱讀

金管會揪出零元炒房團,4大慣用手法曝光!「什麼都是假的、只有房子是真的」勾結建商、2銀行涉案

2022-01-21

活用45歲買房的貸款優勢 還能這樣建立退休金部位

2024-02-27

月薪3萬作業員靠新青安買房「還不出貸款」!一表看六都購屋得賺多少:買這縣市月薪要21萬

2024-01-06

「股票是想像的,房子是確定的」!房價可能永不回頭…施昇輝:你該破除8個不買房的迷思

2024-02-01

零元購屋好誘人!出手前你不可不知的3大風險

201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