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理財 etf 台股 殖利率 AI

經濟行為大不同 投資形態新變化

經濟行為大不同 投資形態新變化

元大創富典藏季刊

聰明理財

2020-04-10

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不但給資本市場帶來巨大衝擊,病毒威脅對實體經濟也產生了結構性的轉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辦公室內的工作形態都出現了改變;在科技的輔助下,這種新的互動方式與工作形態,有可能成為未來推動經濟重回增長的新引擎。

最明顯的,就是因應避免人群聚集而發展出的「居家隔離」或「在家工作」的形態。這部分其實早在新冠病毒發生之前,已經逐漸落實在部分科技產業內,隨著居家隔離與居家工作的範圍擴大,這種線上服務與線上製造的需求與供給也將同步擴張,進而影響到人類未來的經濟行為。

 

宅經濟發燒  無接觸經濟早已啟動


怎麼說呢?我們先以居家隔離為例。其實無論有沒有爆發這次的疫情,「宅經濟」近年來已在全球發燒,無論是線上教育、線上遊戲、線上多媒體還是餐飲外送等,現在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但更重要的是,「人口老化」也是推動宅經濟的一大助力,無論是線上問診、線上醫療,或是跟居家看護或安全有關的聲控服務,都給人們在生活上創造了極大的便利性。

 

在人口稠密與逐漸高齡化的亞洲,這種情形更是明顯。首先,因為亞洲地區人口稠密,所以宅經濟對生活上的影響,人們對它的感受度也較強烈;例如在台灣,你可以看到外送平台的摩托車滿街跑,在印尼與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這樣的情況更是普遍。其實同樣的服務在歐美也有,只是由於當地較為地廣人稀,所以同樣都是線上外送,亞洲人對其服務的覆蓋與商機的感受,也就比歐美人更為明顯。

 

 

人口規模是線上經濟的引擎  中國將更聚焦於此


在既有的線上經濟中,除了中國早已成熟的線上/線下影音跟娛樂產業之外,同樣的,基於線上經濟發展必須仰賴流量規模的道理,亞洲地區龐大的人口也是推動線上經濟的一大助力,這也是最近許多出自美國的線上影音串流公司,愈來愈注重亞洲市場的原因。因為除了線上的流量與收入之外,線上數位與線下實體經濟的結合,反而可以塑造一個龐大的生態池,進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產業鏈。

 

例如最近迪士尼新拍的真人版「花木蘭」、YouTube的影音串流服務最近在亞洲各國上線,或是Netflix製作愈來愈多訴求亞洲觀眾的影集,都反映出亞洲龐大的人口規模,對既有線上經濟產業所造成的改變。此外,線上經濟也會刺激實體經濟的擴大,例如傳統的物流業,就是線上經濟擴大下的優先受惠者,相關產業近幾年也都因需求的增加而取得獲利上的跳躍,若非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這樣的趨勢還會擴大。

 

更重要的是,除了傳統競爭強度較高的娛樂與休閒產業外,在競爭強度較低的教育與醫療等領域,也愈來愈注重線上經濟的發揮。例如醫療健保與居家看護兩大產業,在中國與日本的發展就相當快速,對日本來說,當地高齡化的社會,對自動化與線上醫療健護的需求本來就比較強烈。對中國來說,讓醫療與教育產業走入線上經濟,反而可以擴大中國服務業的生產力與競爭優勢。

 

特別是在中國人均所得於2019年底正式突破1萬美元之後,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避免國家經濟成長進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Middle Income Trap)。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泛指一國的經濟在達到一定程度的工業化水準之後,因為在服務業上缺乏創新刺激所導致的成長趨緩現象。例如中、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甚至是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與泰國等,都是在人均所得逼近、甚至進入1萬美元之後,就出現長年的經濟成長趨緩。

 

強化服務業勞動力  無接觸經濟是關鍵


所以,避免進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在過去幾年來就一直是中國政府擴大改革開放的目標。因為自從2013年起,中國的服務業產值就已正式超過工業,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的最大主力。

 

相較於歐、美發達國家、甚至是亞洲四小龍的水準,中國在服務業勞動生產力上的數據還是相對落後,所以當前中國經濟的重心,除了工業去槓桿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開放外資准入服務業,用增加外圍競爭的方式,強化其服務業的生產力。

 

換言之,從2018年開打的中、美貿易戰,只是中國擴大外資准入的助力,因此無論是自經區數量的擴大,還是服務業法規的調整,甚至在競爭較為封閉的醫療與教育領域,中國政府都擴大了改革開放的力度。

 

所以,早在這次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中國就已經透過擴大外資准入與撤除進入障礙等方式刺激國內服務業的競爭力,而在這過程當中,對於5G與AI等新科技的運用及加速,就成了中國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間,除了既有財政與貨幣工具之外,另一個政策推動的亮點。

 

新冠疫情爆發  加速了5G與AI的發展


所以,我們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亮點,反而是在一些長線改革的主題上,包括半導體、線上醫療與線上教育、甚至是影視娛樂等,反而會比傳統的能源、工業與金融等更能推動中國進入服務業社會。

 

當然,這樣的變化不會單獨只發生在中國,整個亞洲的經濟形態都會因此而出現改變。例如這次新冠疫情的爆發,對亞洲各國來說,反而是更加刺激了原本就已龐大的線上經濟規模,它不但使得原本的線上企業在獲利上呈現三級跳,更重要的是,當線上或遠距辦公成為可能,對一些原本不專注在線上經濟的產業來說也會有影響。

 

當遠距辦公的困擾降低,對需要固定辦公室維持營運的企業主來說,反而還可以降低物管成本,這對一些傳統中小企業來說,也還能獲得喘息的機會。這樣的趨勢,還可能會把無接觸經濟從一般人所熟知的服務業,再擴大回推到傳統的農業或工業領域。

 

尤其是AI跟5G的發展,可以讓各種線上經濟的行動平台更加便利化,無人車的發展,可能對物流業造成革命性的變遷,無人機也可以讓農產品的生長與防護,在效能監控上取得更大的成效;而遠距的線上學習與醫療,則是會對既有的實體服務產生衝擊,VR技術與3D列印,也可能對既有的交通運輸產業造成革新。

 

 

新科技影響  傳統能源石化業勢將回歸平淡


新科技的影響所及,會讓傳統的能源與原物料產業,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對全球經濟的榮枯有指標性的影響。假設一下,當疫情擴散導致遠距辦公成為常態,或是當VR科技的進展取代了實體的旅遊體驗,甚至是國際商務飛行也因此停擺之後,這對傳統仰賴石化能源的交通運輸業來說的確是一個打擊;而這個打擊,會直接引發傳統石化能源業需求的下滑,進而導致價格下探。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傳統的石化能源就沒有投資機會。因為無論是傳統能源還是新能源,「價格」都是決定使用範圍的關鍵。換句話說,假如原油價格來到每桶30美元上下,對技術含量偏低的國家來說,傳統的石化能源,在使用效率上反而還比新能源更好,這也會給傳統能源的投資形成一定的基本支撐。

 

然而,新科技與新能源的發展,除了改變人類的經濟行為外,必然也會改變金融市場原本的投資取向,因為無論是新科技還是新能源,要克服的困境都是人類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這種經濟成長的「可持續性」,除了要反映傳統企業主追求資本增長的需求之外,也涵蓋了環境友善、勞工友善與社會友善等面向。

 

換言之,企業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單純只追求股東權益的增長,也要同時照顧好員工的生產環境,甚至還要對社會的平等與和諧,以及對自然環境的維護有一定的承諾,才能達到經濟成長可持續性的目標。

 

氣候變遷催生ESG投資  但須建立具體共識


在這樣的前提下,企業社會責任的ESG原則(Environm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operate Governance, ESG)在近年來已逐漸從一個討論的「話題」,進展到企業營運的準則,甚至還擴大到將之列入投資標準的指標之一。

 

從推動相關公司治理的認證機構、實際簽署責任投資原則的企業數量、相關資產的管理規模,以及全球永續投資相關ETF發行總規模來看,這樣的投資準則也逐漸成為趨勢,特別是在歐洲國家,對ESG的資產管理規模還遠遠大過北美,亞洲甚至還只是剛起步。

 

但是,ESG雖然有其理想性,但要落實到全球企業營運、公司治理與投資指標上還相當遙遠;因為對於企業來說,ESG雖然有其高尚的目標,但在營運流程與治理準則上卻缺乏具體的定義,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每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也決定了當地法規對ESG的要求與基礎。

 

例如對歐洲國家來說,永續發展是重要議題,但對於亞洲或非洲部分較貧窮的國家與企業來說,為了符合歐洲人對ESG的定義,反而要負擔更多的管理與營運成本,這對ESG的推廣非但不是助力,反而還是傷害。

 

換言之,無論是各國政府還是跨國企業,對於ESG的定義尚未達到共識,反映在執行層面上,ESG就會因為沒有標準而缺乏執行準則,缺乏執行準則的結果,就不會有罰則與監督,這就導致了ESG投資雖然是因應氣候變遷而生,但各自表述的情況仍時有所聞,這也反映在一般人與企業主對於ESG投資有巨大的認知落差的原因。

 

 

順應時勢變化  改變經濟行為與產業樣貌


然而,氣候變遷的確改變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行為,例如不久之前澳洲的夏季野火、巴西亞馬遜叢林的森林大火,甚至是最近從東非一路蔓延到南亞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蝗災,都對農產品出口與耕作產出造成衝擊,進而影響到當地的通膨與經濟發展。

 

所以從投資角度來看,無論是投入新能源以減少對傳統石化能源的依賴,或是投入節能設備以減少對能源的浪費、智慧城市對物流與人流在排碳量上的降低,甚至是人造肉的研發以降低對農產品的浪費等,都是因應氣候變遷下所延伸的投資機會。

 

儘管現在看起來,氣候變遷和新冠疫情等事件,對人類的經濟行為與生命健康都構成威脅,但也就是因為這些威脅相當具體,所以它也極可能改變人類經濟行為的形態,甚至是改變產業發展的樣貌。身為投資人,我們在警惕之餘,也要從中尋找長線主題的投資機會,才能跟著世界的趨勢一起往前邁進。(本文由:摩根投信市場洞察團隊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撰文,並刊載於元大證券創富典藏夏季號第22期)

 

 

摩根投信​ 獨立經營管理 獨立經營管理】 「摩根」為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於台灣事業體之行銷名稱。摩根所作任何投資意見與市場分析結果,係依據資料製作當時情況進行判斷,惟可能因市場變化而更動,投資標的之價格與收益亦將隨時變動。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亦不必然為未來績效表現;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本基金之績效,本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此外,匯率走勢亦可能影響所投資之海外資產而使資產價值變動。另,內容如涉新興市場之部分,因其波動性與風險程度可能較高,且其政治與經濟情勢穩定度亦可能低於已開發國家,而使資產價值受不同程度影響,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有關基金應負擔之費用(境外基金含分銷費用)已揭露於基金之公開說明書或投資人須知,本公司及銷售機構均備有公開說明書(或中譯本)或投資人須知,投資人亦可至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或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境外基金投資大陸地區證券市場之有價證券,僅限掛牌上市之有價證券,且不得超過淨資產價值之20%,另投資香港地區紅籌股及H股無限制。投資人亦需留意中國市場特定政治、經濟與市場等投資風險。由於高收益債券之信用評等未達投資等級或未經信用評等,且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甚高,故以高收益債券為訴求之基金可能會因利率上升、市場流動性下降,或債券發行機構違約不支付本金、利息或破產而蒙受虧損。高收益債券基金及新興市場債券基金不適合無法承擔相關風險之投資人,投資人投資以高收益債券為訴求之基金及新興市場債券基金不宜佔其投資組合過高之比重。基金配息率不代表基金報酬率,且過去配息率不代表未來配息率。基金的配息可能由基金的收益或本金中支付;任何涉及由本金支出的部份,可能導致原始投資金額減損。基金淨值可能因市場因素而上下波動。定期定額投資人因不同時間進場,將有不同之投資績效,過去之績效亦不代表未來績效之保證。

本公司自當盡力提供正確的資訊,但文中之數據、預測或意見可能有脫漏、錯誤或因環境變化而有變更,本公司與其關係企業及各該董事、監察人、受僱人,對此不 負任何法律責任。投資人如欲進行投資,應自行判斷投資標的、投資風險,承擔投資損益結果,不應將本資料引為投資之唯一依據。在適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本公司可進行電話錄音及監測電子通訊,以履行本公司的法律和監管義務以及遵守內部政策。本公司將根據我們的隱私權政策(www.jpmrich.com.tw/wps/portal/Footer/Privacy)收集、儲存及處理個人資料。摩根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109金管投信新字第002號地址:台北市松智路1號20樓    電話:02-8726-8686

 

延伸閱讀

1個理由,我把00941全賣了!她年領168萬股息、42歲提早退休:台股2萬點,存股只留這3檔ETF

2024-03-25

擔心退休後錢不夠用?74歲阿嬤領老年年金+一週打工3天,月賺1.8萬完美示範:不花錢也能過美好生活

2024-03-19

從開戶都不會,到轉眼買股套牢1100多萬退休金...一個50多歲退休投資啟示:不是有錢就能夠在股市賺錢

2024-03-14

退休金要存1431萬才夠?專家傳授1招:退休後無腦月領5萬,加上勞保勞退「本金根本不用1千萬」

2024-03-03

存夠退休金、搬到離醫院近的房子...老後只剩混吃等死?她40歲學理財身價逾億元揭「台灣人退休規劃最大錯誤」

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