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消息與節氣投資的習慣操作,我們很容易被「概念股」牽著走。但若想走得長久、操作更具信心,應當從更本質的地方下手。其實,只要搭配對的工具,產業研究並不困難,反而能成為我們看清主流、掌握節奏的穩定依據。
每年到了暑假前夕,「暑假概念股」總會成為市場主流話題。
觀光、遊戲、冷氣、電影院,早在新聞標題熱起來之前,股價就已提前反應,5 月的漲幅往往比暑假本身還精彩。這種「提前卡位」的投資節奏,其實是對「市場預期」的理解與提前布局,許多投資人早已熟悉這套邏輯。
但這次我想談的,並不是如何從消息面選題材,而是回到最根本的提問:
你怎麼知道「這個產業」真的在變好?
對我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應該只靠感覺、新聞、甚至股價的漲跌,而是要回到「數據能不能驗證」的層面──這正是產業研究的起點。
財報是跨產業比較的共同語言
嚴謹的產業研究方法,會從明確的產業定義出發——先釐清主產業、細分類別、子產業結構,接著再根據財報指標,觀察該產業內各公司整體營運表現。
這些數據可以達成幾個重要目的:
◆ 同一家公司與自己的歷史相比,了解進步或退步
◆ 同一產業內,不同公司在同一時間點的表現比較
◆ 跨產業間的獲利能力、成長動能,建立橫向理解與排序依據
而這些,原本可能需要大量資料蒐集與人工彙整,現在透過科技工具的輔助,其實可以幾乎「一鍵完成」。
用「財務泡泡圖」看產業全貌
我自己會使用 豹投資GoRich 上的【產業財報泡泡圖】,這個工具能將台股各個產業的「營業收入」與「營業淨利」用氣泡圖展現,視覺化呈現出不同產業的規模與獲利強弱,還能逐層展開至子產業與公司層級,讓你知道:
◆ 哪些公司隸屬於同一產業分類
◆ 哪些產業具備規模優勢、哪個獲利結構強健
◆ 各產業內的主力企業是否正在同步成長,還是僅少數個股拉升
這種原本需要財務背景才能整理的資料,在 AI 與 FinTech 工具的輔助下,現在只要動動滑鼠,就能幫你「先看產業、再找公司」,操作節奏完全不同。
財報泡泡圖工具: https://www.gorich.com.tw/industry/AbovePro/財務泡泡圖
不只是看概念,更是找脈絡
你仍然可以關注新聞、追蹤概念股,但若想更精準掌握「主流脈絡」,那就不能忽略產業研究的基本功。因為題材熱的原因有很多,但能用營收與獲利證明產業健康的,才是值得你投入資金的方向。
產業研究並不難,只是過去門檻高。但現在,透過簡化後的可視化數據,每一位投資人都能成為自己的產業分析師。
專欄作者小檔案:徐黎芳-AI大數據策略掌門人
◎學歷: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經歷:證券分析師(CSIA)、嘉實資訊(XQ)總經理、投信電子研究員
◎現職:豹投資創辦人、今周學堂、財訊、Smart講師、台大創創學程業師
投資理財内容聲明
※文内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筆者分享行為。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筆者投資決策之推薦及建議。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本公司係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規範及今周刊隱私權政策,蒐集、處理或利用您的個人資料,我們會確保您的資料安全和隱私權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