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從3數據 早一步找出爆發成長股

從3數據 早一步找出爆發成長股

股魚(不看盤的投資術部落格格主)

股債前線

漲1倍的超吸金選股法

2014-06-12 10:12

今年第1季財報資料已經陸陸續續公告發布,6月各家公司也緊鑼密鼓地召開業績說明會,和各位股東、外資投資機構報告接下來的營運展望。在這個過程中,眼尖的投資人可能觀察到,距離財報發布的時間愈近,有些公司的股價愈變愈低,有些公司則是相反,股價愈走愈高,令人摸不著個股走勢。

這其實是財報出爐,即將揭露出公司經營事實的緣故。因為在每個年度開始的時候,台股總是會先展開一段「作夢行情」,各家公司總是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對於未來的展望;若不意外,對外都是釋放樂觀利多的消息。

這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投資人可以想想,若自己是老闆,當記者訪問你對於下一季展望時,作為一個經營者絕對沒有悲觀的理由。試想若連老闆都悲觀看待接下來的經營狀態,底下的員工聽見了,豈不是更打擊士氣?循著這樣的思考邏輯,年初時,市場消息一片樂觀,自然其來有自。

但樂觀看待,並不表示一定會有相對的經營績效,而打開這個潘朵拉寶盒的鑰匙就是財務報表。財務報表可以看成是企業經營的成績單,不論企業主如何吹噓自己的企業獲利有多麼豐厚,在財務報表的面前,都必須如實的寫成數字,讓投資大眾檢驗成效。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公司被戳破吹噓的泡泡,也有的公司表現讓人驚艷。

發布時間不同 資料揭露量有差異

縱使財務報表是檢驗經營績效的重要工具,可是年報1年僅公布1次,時效性比較落後,若採用每季發布一次的季報,是不是能改善這樣的問題?相信大多數的投資朋友,都有這樣的疑問。針對這個問題,建議投資人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待︰一是資料的揭露量;另一則是公司的經營性質。

顧名思義,「季報」是各家公司每季經營成績的揭露,而年報則是整個年度經營成績的發布。從字面上來看,季報僅是3個月的經營成果,而3個月僅能包含某個特定時節的經營績效,並無法看見全貌。

舉例來講,飲料業者的季報計算時間,將夏季納入時,營收必然上升;反之,若計算到寒冬的季節,營收勢必變差,財報數字也跟著不好看。因此只看單一季度的資料,並不足以代表公司完整的經營績效,如同學生段考(只考部分章節)與期終考(考整本書)的差異性,要衡量該名學生成績好壞,檢視期終考才會準。

從上述得知,愈能夠涵蓋完整月份的資料,判讀的準度自然提高,而財報各季度的差異性,從表1可以得知。如果單純看判斷的準度,愈靠近Q3,準度愈高;而愈接近年底所發布的Q3資料,也較具參考價值。整體而言,Q1的季報可以作為檢視年初經營者是否有打高空跡象的工具,而Q3的財報則適合拿來預測整年度實際的經營表現。

 
 
利用季報 推測出年報數據
 
若採用季報作為年度預測的話,採用過去的資料來補足缺口是較為可行的方式。舉例來說,2014.Q1季報發布後,以該資料為基準,往前補3季的資料,即可形成年度的參考性資料;若是Q2資料的話,則是補上前2個季度資料,以此類推。
 
就不同的產業性質而言,季報推測的技巧會有部分差異:

1.高穩定性的產業(例如:中華電信):採用過去季度資料補足缺口的預測,與最終數據的誤差不會太大。
2.成長性的公司(例如:台積電):成長性產業的營收與獲利水準會與前年的差異性較高,在預測時,須考慮「去年同期的季度」數據成長幅度來修正數據。舉例來講,2014.Q1 相對於 2013.Q1 成長幅度達10%以上,過去3季的資料,也要以等比例的幅度增加,才能正確地預測成長股年度財務數字的表現。

 
 

延伸閱讀

景氣復甦 哪些個股跟著漲起來?

2014-06-13

靠1張檢核表 抓住起漲的轉折點

2014-06-13

高勝率!賺1倍的股票這樣挑

2014-06-13

買強,賣在更強 3步驟完全拆解

2014-06-13

獲利+想像力 股票就有上漲的實力

201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