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跨越從創意到商品的鴻溝

 跨越從創意到商品的鴻溝

方‧略觀點-林志垚

管理

2013-07-03 14:31


過去這幾年,有一個問題常在我心中,一直沒有確切的答案:台灣創意充沛,也有許多人得了某某國際設計展或某某發明展的大獎,然後呢?為什麼這些發明或創意從此消失,很少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過去的一個月,我去了剛落幕的台北世界設計大展許多次,試著尋找答案。

首先,有一些創意及產品的確引人注目,但更高比例的產品,其設計著重於呈現與包裝的變化或藝術化,在功能上並沒有令人驚喜的表現。從美學設計的角度或許不錯,但若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來看,格局不夠大。

舉一個我欣賞的工業設計做例子:Heinz 的番茄醬的瓶子。2003年時,它把瓶子的開口從上方改成下方,讓使用者不必像過去要把瓶子翻過來,然後拍拍拍,等著番茄醬從瓶底流出來,現在只要拿起來,打開瓶蓋就可以了。感覺很簡單,但是徹底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這種水準的工業設計,在這次金點獎十分少見。於是我問自己,是我們消費者或評審對於好設計的期待,僅只於美感及外表的包裝,甚至於還停留在要求功能多樣、價廉物美?還是我們沒有人才及環境去孕育?

我想到在上一篇文章刊出之後,我前同事與學長,一位有深度的思想家Brian,與我在臉書的一段對話。他提到,廣設「設計」科系、學院、或是「設計師」職位,不等於「美學」、「生活感性」的能力提升。其實台灣擁有全世界「設計科系學生/全國人口總數」比最高,而且是全球設計競賽中常勝軍國家之一,但是卻是倚賴「代工」商業模式為主要經濟模式。這個弔詭之處,我覺得,其實是在於過去台灣忽略了把創意轉換為成功商品的這個過程與專業。

發明展與設計展的作品,充分呈現設計者原創的意念與目的,此時作品的獨特性得以充份彰顯。但從一個設計師的作品要轉換成一個成功的商品,過程中許多衝突會發生,美學的、設計的、功能的、可生產性,還有最重要的:成本與售價。

大部分經營者都有心尋求創意以求不斷成長,因此得獎作品往往有機會被企業網羅,或是設計者自行創業。但台灣許多經營者,習慣抄一點,多一點,再省一點:看到有機會就一窩蜂,抄的時候費盡心思多加一些功能,但生產的時候思考如何砍成本。在這樣的過程中,許多創意已經失去原創與獨特,設計與品質只好妥協。「Me too」產品太多,失去個性,於是消費者只能依據「性價比」選擇,形成惡性循環。
【編按:性價比 (Price/performance ratio),全稱是性能價格比,是一個性能與價格之間的比例關係。一般來說,商品品質好,性價比高,表示愈物超所值。在台灣,一般人對性能的定義,都以功能多寡或好壞論定。】


反觀台灣的電影業,這幾年來讓人十分振奮,不只是因為優秀的導演而已,更重要的是有懂得把導及演編劇的意念,以精準的行銷及商業化的過程來執行的製片人,也因為有商業化的做法,資金才能到位。

台灣有豐沛的創意及設計概念,我們需要更多懂得商品化過程的人才,也需要更多懂得欣賞,能在決策關頭把創意與商品化做更好平衡的企業家。文創產業要能起飛,設計者的心態要接納與調整,商業化執行的過程要更精準與確實,投資者的評估也要更宏觀多元。

因為最近與許多文創與工業設計的夥伴們一起奮鬥,這個體會才逐漸變的具體。我們要提倡的文創產業,應該要鼓勵設計給消費者使用的「產品」,進而提昇消費者生活的品質與品味,而不只是設計出讓設計師得獎的「作品」而已。我們需要更多的設計,能給消費者帶來生活型態的改變!

---------------------------------------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轉寄分享、留言或按下一個「讚」!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更多有關企業策略、轉型、或創業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歡迎與我聯絡 steve.lin@aspectmgmt.com

 


 

延伸閱讀

傳統職場沒戲了 你必須知道的未來工作模式

2024-03-20

技職培力系列報導/把一生奉獻公東高工,瑞士神父用癌末醫藥費建籃球場、助弱勢學子翻轉貧窮

2023-12-08

謝金河:台東公東高工背後的感動

2018-12-02

國際賽奪36面獎牌 木工名校公東高工陷廢校危機 推校園文創、賣木作 蔡總統愛校拚續命

2023-11-01

公東高工賣地求生,英特爾前副總裁7500萬買下開「1條件」!校長:一開始真以為是詐騙

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