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新創時代 改變未來

新創時代 改變未來

廣告企畫

管理

2016-12-08 09:39

被國內產官學界視為創新標竿典範榮耀之「總統創新獎」,經濟部日前(28日)舉辦第二屆總統創新獎的「國際創新論壇」,活動以「新創時代‧改變未來」為主軸,邀請到來自創新之國的荷蘭青年柏楊‧史萊特(Boyan Slat)執行長,與第二屆總統創新獎團體及個人獲獎者:台積電孫元成副總經理、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陳泉錫主任、臺大電機系葉丙成教授、奇想創造謝榮雅董事長、福太國際企業沈芯菱營運長齊聚一堂,分別各自闡述創新思維來激盪國內外產業轉型議題。

創新,早已成為近年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關鍵字,更是各國經濟競合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驅動力。創新經濟為臺灣現行經濟轉型中最重點的方向策略。呼應蔡總統「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追求永續發展的新經濟模式」發展願景,本次論壇活動邀請到來自創新之國的荷蘭青年柏楊‧史萊特(BoyanSlat)來臺分享,以如何運用科技與思維的創新,將想像化為行動,期盼藉由思維上的互動交流,未來能引領出更多創新典範。

5+2 計畫
建構萬物聯網的生態系




蔡英文總統表示,創新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基石,也能夠為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在臺灣以及全世界,有許多企業藉由創新,既能夠幫助民眾把關環境風險,實踐社會責任,也可以為自身帶來長遠的收益,對臺灣來說,創新的意義就在這裡。當然,創新需要好的環境,這就是政府的工作了。蔡英文總統認為,創新至少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有一個開放互助的社群,把不同新創團隊、技術人員和投資者連結起來。第二,要有足夠的試驗場域,可以讓臺灣的創新技術,有具體應用的機會。因此,政府所推動的5+2計畫,就是希望在各地打造不同的創新社群。例如,在「亞洲‧矽谷」裡面,不會把過多資源投入工業區開發,而是強化國內外研發人才、資本和生產部門的結合,把「萬物聯網」的生態系建構出來。另外一方面,也正在積極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做為數位科技和物聯網的試驗場域。



經濟部部長李世光表示,「創新經濟」與「循環經濟」是各國政府大力推動的政策方向,綜觀此次與會講者,不僅為領域創新的實踐家,也是組織單位的首長。論壇聚焦在科技前瞻、青年創新、服務設計創新等不同領域,透過跨領域對話及得獎者分享豐富的創新經驗,展現國內軟實力,建立臺灣產業獨特性,讓創新能量不斷向下紮根,建構臺灣永續發展基礎。

荷蘭創新實踐家海洋潔淨基金會執行長柏楊‧史萊特
創新.永續.行動力



論壇首先登場的是荷蘭創新實踐家柏楊‧史萊特(Boyan Slat),他不僅是獲選聯合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最高階環保大使,更是致力在國際間推動各國政府,制定預防海洋汙染政策的行動家。

一開始他便再次說明,每年約八百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中,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之間海洋區塊最為密集。塑膠不會被分解且污染危害超過一百細項以上的海洋物種,同時也攜帶有毒污染物進入食品鏈,進而影響到全球三十億人的食物鏈,海洋清理發展技術革外重要。而他目前與他的團隊正致力於海洋吸塵器的發展,他滔滔不絕地分享他近期的成果,為了確保海洋生態的全貌,柏楊的設計不是使用漁網式的網狀格子去攔截廢棄物,而是使用「漂浮柵欄」(floatingscreen),所以不會產生鳥或海龜被纏住的問題;浮游生物則會隨海流從漂浮柵欄下方通過,不受影響。此外,為了更快、更有效、更安全,海洋吸塵器的設計仍持續進化,未來他更將吸塵器的理想拉到鄰近海域先行實驗,不僅能改善海洋生態,更能帶動相關國家政府一同關注、實踐拯救海洋大作戰之計畫。

何謂創新?
就從你想解決身邊的問題開始


「創新,應該是從既有的現狀去發現問題然後改善它,海洋吸塵器就是一個最實際的例子!」因為對於潛水的熱情,在一次特別的經歷下,反而成為柏楊想要拯救海洋生態的動力,柏楊認為,能夠讓「創新」被看見的方式,就是將隨處可見的問題作為創新的養分跟來源,但如何將這份創新化為行動力,卻又是另一層面需要討論的部分,現代人往往都能找到問題甚是源頭,但卻未必能夠找到對的方法對應解決,而在還未找到對的方法其過程中,又因為不斷失敗,而失去了所謂透過「創新」解決問題的機會。

最後,柏楊建議在場的年輕人,不要只執行技術簡單、低風險,以及影響力不大的事,「在這個世紀,我們要做別人認為瘋狂、風險高的事,帶來極大的影響力。」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主任 陳泉錫
政府電子化創新
建構新體制文化革新



政府也在既有架構中尋找創新的可能性,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開發綜合所得稅電子化報稅,已獲得普遍民眾青睞使用,電子發票成長至一O五年度已經五十六億張,民眾在便利商店查繳地方稅,透過Kiosk機器就可使用,另包括電子化戶政系統、行政執行署案件管理系統、五OO萬人次/月使用的全國法規資料庫,以及電子監控設備與管理制度來改善家暴,實踐社會正義,都是政府在創新的作為。不過或許有時在民眾觀感上會有一些緩慢,是因為政府部門和事業機構因為體制上不同,除了隨時必需接受各相關政府部會檢視外,也有可能會有圖利問題,所以一般來說政府部門是無法容忍「大錯」產生。這樣的緊箍咒在體制下難以創新,唯有允許錯誤的文化才能帶領部門同仁前進,因此,成立職權協調單位,建構新體制文化,才會有革新。

台積電副總經理 孫元成
上下一心,鼓勵動員創新



台積電孫元成副總經理則提出,創新對科技公司是生存成長的必要條件,創新是台積公司的重要文化,一個重要的DNA。台積電自董事長開始便上行下效,打破成規鼓勵創新,成功重賞,即便失敗也僅是檢討,鼓勵每一個同仁都積極尋找創新的契機。創新不僅是研發人員、工程師或高階管理人的事情,任何領域的成功創新都會受到獎賞。若只是想而不做,並非創新,真正的創新必須具備執行的創意,要能對新點子付出實際動作,才能算是創新。台積電內部商業模式早以奠定,只有延續創新的核心才能提高價值差異化,從自己現有的技術找出客戶的需求,才能夠真正的運用並達到轉型目的。有人說半導體(產業)有著摩爾定律,台積電從不會被此框架住,這也是為什麼台積電能持續創新研發與驕傲成長的原因。

臺大電機系教授 葉丙成
創新都是挑戰
平靜思考挖掘創新價值




臺大電機系葉丙成教授直接點出,好學歷不等於擁有好能力或得到工作,舉Nokia為例,再好的公司都有可能停止營運。未來二O年後面對全球人口化、氣候變遷 、原物料短缺問題,商業模式還有九O%還沒看到,教育要提前改變,培養下一代會表達會思考自主學習新知面對世界未知問題才是王道。以翻轉教學為例,瞭解用創新改變教育,就能培育新世代的人才。現在的年青學子,在臺灣的學術體制下也會受到舊式體制的規範,體制內的創新都是挑戰,沒在「正面表列」原則下則無法執行,那就不可能創新。不過觀察上發現,新世代學生都有強烈的正義感,對於幫助弱勢相當積極,若將公益思維與創意相結合,在平靜思考下,也能挖掘出創新的價值。

奇想創造董事長 謝榮雅
光是製造力不夠,需要的是風格



奇想創造謝榮雅董事長則認為彈性多元戰略思維兼具策略高度與創意廣度是重要的。臺灣多數企業沒有「風格」定義的能力,這是需要審視的。好比臺灣企業有很大的製造能量,在規格要求下做出完美的成品,但卻不知道製造的意義,就會淪於代工無法創新。

產品不應該先開規格,應該先探所索用戶的需求,才能夠轉型。好比美國蘋果公司每天想客戶要什麼,材料、光電、結構都可成為設計思維。另外,放眼看到檯面上許多二代企業家,不同於第一代,不斷各地旅遊接觸各國文化,重新吸收後創建出另一個品牌,可就是改變臺灣產業面貌的新價值。


福太國際電子商務營運長 沈芯菱
問題產生創新DNA,創造需求



福太國際企業電子商務營運長沈芯菱則提到創新的DNA要與問題相處,還需要行動力。學以致用這名詞應該倒過來思考「用以致學」內涵,應該先從發現問題,找到學習的方法,站在問題與需求端,具備感受力和察覺力,才能有所改變。創造價值需要與下一代問題共處,有沒有問對問題很重要,創新價值可以在科技應用加上服務思維中誕生。個人一定要充滿熱情去行動,而努力雖然要付出代價,但不努力付出更多代價。創新要用最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資源,在任何時候創新才有明天。

《論壇直擊》
這個年輕人 讓小英總統從頭坐到尾

第二屆總統創新獎國際創新論壇活動訊息一出,不僅報名立即額滿,也讓「看見臺灣」齊柏林導演親臨現場一探荷蘭創新行動家柏楊‧史萊特的風貌。而最後論壇中的創新對談由第二屆總統創新獎獲獎者、柏楊‧史萊特執行長及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共同激盪交流。

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指出,在座五位得獎代表與柏楊‧史萊特,都是在十幾歲開始就奠定了創新的思維進而開花結果,讓他想到過去一路從「以色列」前往到「美國矽谷」的觀摩中,發現創新的極高價值,可惜的是臺灣新世代年青人對於財富與知識都不夠「饑渴」,正是阻礙「創新」的絆腳石。此外,這一代父母親給予小孩太多「成品」,洗衣做飯都打理完成,喪失小孩自我學習展機會,應該教導小孩身上長出豐沛的羽翼,才能翱翔世界各地,進而生存生長。許多的創新都要在問題的磨練中找到答案與解決方式,唯有不斷堆疊,臺灣才能看到新創力的產生。


主辦單位:經濟部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產業科技發展協進會

延伸閱讀

存股族必看「這些冷門金融股偷偷賺」 股價還在1字頭!十檔有4檔殖利率破6%

2024-04-09

高股息ETF這麼多,為何選00878做核心持股?達人存股千張00878、2年領374萬股息:符合1條件「退休金領不完」

2024-04-18

9檔金融股+5家金控股最新股利政策!玉山金、臺企銀、富邦金、兆豐金…最高配息有2元

2024-03-20

不輸金融股、高股息ETF!16檔高殖利率股將除息,5%以上有哪些一表完整看「快卡位」

2024-03-20

存股台積電、高股息ETF…16歲開始當學徒,羅斯福路美髮院店主的理財翻身之路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