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用藝術治療震災傷痛 p.123

用藝術治療震災傷痛  p.123

「有一天,雷突然間強烈地隆隆響聲,閃電也強烈地閃爍著。一隻大的鯰推著爸爸,天空往上升,慢慢離開地面,愈來愈高。所有的生物都很高興能獲得龐大的空間,也滿心欽佩鯰的勇氣和獻身。從那時候起,人類開始立足。」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開始一天天忘記鯰的存在。這天空是相當重的,天空切斷他的頭蓋骨,他不能再忍受了,於是,他摔下天空。世界上上下下的搖動,這便是地震的開始。」

雙手緩緩拉動繪有連環圖畫的長捲軸紙,留著灰白色山羊鬍的東野健一,以誇大而生動有趣的聲音和肢體語言,訴說關於地震由來的神話故事。雖然不懂日語,但泰雅族的小朋友仍被東野健一的表演所深深吸引,他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族裡的老人則坐在一旁,比手畫腳地幫忙翻譯。

八月初的夜晚,南投縣和平鄉雙崎部落的自由國小教室裡,有著難得一見的溫馨。來自日本東京及神戶的四位藝術工作者:東野健一、歲森勳、原久子及林口砂里,遠從遙遠的國度帶來藝術的氣息,揉合了繪畫、音樂、戲劇表演的多向度活動,為飽受震災驚嚇、長期生活在土石流陰影下的部落族人,開啟了一扇撫慰心靈的窗口,原本是為兒童及青少年設計的營隊,最後連族裡的老人和青年都主動前來參加,異國與世代間的溝通界限,因為藝術的無形橋梁而逐漸消解。


「阪神行動」為受災民眾撫平創傷


這項為期三天、名為「心靈重建˙藝術重生」的活動,是由視覺藝術協會主辦、頑石劇團協辦的「藝術家到校服務計畫」之一。四名參與此活動的日本藝術工作者,都曾經參與過「阪神行動」 (Acte Kobe),他們不僅自費前來,將阪神地區震災後的藝術治療經驗帶到台灣,而且還帶來日本藝術界為九二一震災發起的義賣所得十萬日圓,捐給台灣的藝術團體,作為災區心靈重建工作的基金。

由貝爾˙菲力浦等多名法國藝術家所發起的「阪神行動」,先後舉辦過三次,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協助經歷日本阪神大地震的藝術家。位於法國的馬賽,是阪神的姊妹市,一九九五年四月,阪神大地震發生不久後,許多法國的文人、音樂家、舞者、攝影師、影片及藝術工作者們,即自發性地集結起來,自行募款前往阪神,以藝術作為媒介,參與當地的災後心靈重建工作。之後,來自瑞士伯恩市的小提琴家漢斯˙保今能) Hans Burgener )及畫家亞蓮˙岱爾特 (Alain Diot)等多名歐陸藝術工作者,也陸續投入「阪神行動」,在日本引起不小的迴響。

結合了歐陸及日本多元藝術領域工作者的「阪神行動」,在長期為當地受災民眾進行藝術治療的過程中,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教材和活動模式,經日本的專家追蹤評估後,被證實的確具有心靈治療的效果,而且也成功地撫平許多受災民眾的心理創傷。

雖然阪神大地震已過了四、五年之久,因為「阪神行動」而組織起來的日本藝術工作者們仍緊密地保持聯繫,除了持續在日本國內進行藝術治療的相關工作外,也積極地到發生震災的其他地區,傳遞「阪神行動」的經驗。


一封電子郵件帶來日本友人的關懷


九二一大震發生後的第二天,東野健一等參與過「阪神行動」的日本藝術工作者,就主動傳了一封電子郵件給視覺藝術協會的理事長蕭麗虹,表示願意到台灣來幫忙,後來因為雙方的協調問題,一直延到今年八月初才終於成行。

擁有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博士學位、從事裝置藝術創作的歲森勳說,來到雙崎部落之前,他們不只擔心語言溝通的問題,也憂慮日本統治台灣的經驗以及不平等的原漢關係,是否會造成他們和當地居民相處上的障礙,不過,到了部落以後,這些顧慮很快地就完全消失了,泰雅族兒童們以相當熱情的態度來歡迎他們,而藝術活動更消解了國與國間的界限。

在三天的活動裡,歲森勳與身兼藝術導演及作家的原久子,引導孩子們在紙上體創作,畫出心目中的美麗家鄉和喜愛的事物,並在舊衣服上寫上他們和父母親的泰雅名字,掛在簡易屋上,裝飾他們臨時的家;今年五十三歲,曾到世界各地旅遊、展演神話藝術的東野健一,則配合其獨特的長捲軸紙畫,以活潑的肢體動作和聲音表情,為孩子們講解有關地震的神話故事,透過充滿童趣的想像世界,來解除孩子們對地震的恐懼心情。

此外,藝術家們也帶領孩子們,在學校的圍牆上集體作畫,以日本祭典中特有的鯉魚旗為基底,彩繪了兩隻「泰雅鯉魚」,並寫上大大的「元氣」二字,祈禱上天保佑,讓族裡的孩子們能健康而快樂地長大成人。


部落三代藝術同樂


由於是暑假期間,要找到部落的孩子們來參加藝術活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來參加的孩子們年齡不齊,從五歲到高中生都有,也是藝術家們的一大挑戰。不過,東野健一說,只要能夠善用肢體語言,要帶動氣氛並不難。

有趣的是,族裡的老人聽到有日本的藝術家到部落來,也好奇地來到活動現場一探究竟,由於老人家們多半會說日文,幾個晚上喝酒歡談下來,很快地就與藝術家們熟稔起來,口耳相傳之下,主動來參加活動的老人一天比一天多,部落的青壯年也跟著加進來,最後出現了部落三代以藝術同樂的溫馨場面。

雖是自費前來,但四位日本藝術工作者卻滿心歡喜,並不斷地說,從災區的人們身上學到不少經驗,從事藝術行政工作的林口砂里表示,「日本阪神大地震時,當地居民曾經度過最艱苦的日子,當時,法國藝術家們到日本協助藝術治療工作,現在,神戶行動藝術聯盟也樂意伸出手來,幫助同樣受難的人們,同時讓大家了解,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而當記者問及,什麼力量支撐著他們不斷在藝術治療工作的路上往前進,東野健一則笑著說,「我們是藝術創作者,創作的熱情,就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最大動力。」


本土藝術工作者同樣展現同胞之愛


事實上,如同四位日本藝術工作者,不少本土的藝術工作者也沒有忘記他們的社會責任,走進災區國中小學的校園裡,以他們的創作熱情和專長,幫助孩童們度過震災所帶來的心理創痛。

在文建會的經費資助下,視覺藝術協會、頑石劇團,以及以大埔里地區藝術工者為主體的南投縣藝耕協會,也在今年三月到六月間,到南投、台中、彰化等三十餘所學校,從事各式的藝術治療活動。

由於藝術治療的專業工作者有限,在「九二一藝術家到校服務計畫」系列正式開展之前,負責承辦此計畫的藝耕協會,還特地舉辦了一場志工培訓營,幫助將近兩百名的志工學習藝術治療的理論和方法,其中不乏藝術創作者及各級學校的美勞老師和志工媽媽。

這些藝術治療的種子在結束培訓課程後,即返回各校,和藝術家們一起設計教,引領學童展開藝術之旅。他們有的教孩子彩繪石頭、摺紙、拼貼、陶土拉胚、塑泥拉土條,有的以廢物利用的方式教孩子製作「媽媽的百寶袋」,也有的帶著孩子們共同造林,在樹枝上綁上寫著自己心願的字條。不論是哪種方式,都讓孩子們重現歡顏,在多彩的顏料和媒材模塑的觸感間,釋放情緒和壓力。


藝術創作是兒童心靈水庫的洩洪口


埔里國中的特教老師王秀杏就說,她的班上有一位學生「小楊」,在進行與地震主題相關的美勞活動時,表現得興致勃勃,反覆用不甚流暢的斷續語詞表達他對地震的深刻印象,同時一反平時非常固執、不積極參與的態度,主動投入美勞創作,當他在介紹自己作品時,情緒明顯地緩和許多,顯示創作過程對他內心的震災陰影有舒緩的作用;另一名姓鄭的學生,在上學期時,經常畫出地震時房屋倒塌、人員傷亡的景象,但過了幾個月後,這樣的意象慢慢地在他的畫作中減少,可知他的心理陰霾已漸漸消散。

從德化國小學童的拼圖作品中,也可看出孩子們對地震及災後的生活還充滿了不安,例如,慶儒和威勳就在其拼貼的幾棟高樓上擺了個大鐘,並在旁邊寫著:「蓋個大廈,讓村民一起住,擺個大鐘當警訊,地震一來,叮咚叮咚,就不會有人來不及跑出來。」拼貼了一個大電風扇的紫琳則寫著,「伯伯住在組合屋,聽說很悶熱,做個電風扇,讓伯伯吹得涼爽不會熱。」

「兒童的心靈世界就像一個水庫一樣,日常的生活或異常的天災會在這個水庫裡注入水量,而遊戲與藝術活動則是兒童的心靈水庫洩洪的出口。」參與「九二一藝術家到校服務計畫」,目前任教於長庚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曾旭民表示,藝術創作是兒童表達、發洩情緒最直接的方式,創作本身不僅可以讓孩子們的心靈平靜下來,重建生活的力量,從孩子們的作品中,家長和教師也可以了解其心理狀態,進一步幫助他們修復震災所帶來的心靈創傷。

「根據國外的研究經驗,地震導致的重創壓力經驗,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才逐漸穩定。」曾旭民說,災後心理重建的模式,無論是台灣或世界各國都還處於摸索的階段,此次的藝術家到校服務活動,是發展「本土化」災後藝術治療很好的基礎,而最重要的是,各校的種子教師可以在校內持續推展相關的課程和活動,讓心靈重建的工作在各地扎根。

延伸閱讀

黃仁勳擬賣7.35億美元輝達股票!為何高檔才有這動作?反壟斷利空夾擊,股價一度閃崩近6%

2024-06-07

人人都想上建中北一女…台積電前研發處長畢業後最後悔的事:只為分數念書「4個失敗別重蹈」

2024-06-06

巧遇黃仁勳沒想到他真兌現承諾、還給2.5萬小費!私廚超難訂,3兆男用餐卻像路邊攤容易?內行人開示

2024-06-06

00946、006208、0050…台股都快22000點,什麼ETF還能買?存股達人點名這2檔:跟著大盤飛高高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