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我會適度體罰 教孩子是非

我會適度體罰 教孩子是非

陳安儀

教育

2012-05-23 10:07

我常覺得,「小孩能不能打」,就跟「國家應不應該有死刑」的討論點是一樣的。贊成者都覺得這是一種有效、方便、快速的嚇阻方法。

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一種不尊重身體(生命)權利,將小孩(人類)看作無法理性溝通,只具一時效力、暴力的一種管教(威嚇)方式。

雖然我知道很多教育專家提倡「不打不罵」,但很抱歉,我要在此很誠實地說:我做不到。

在生養的過程中,我跟大部分的媽媽一樣,懷抱著最初「不打不罵」的理想,最後成為「又打又罵」的實況,我嘗試過盡量控制我的怒氣,也試著尋找各種制止孩子頑劣行為的解決之道,其中當然包括溫言勸說、耐性懷柔⋯⋯,一直到訂定處罰規則:罰站、打屁股、打手心、勞動服務⋯⋯但,還是免不了火冒三丈時劈頭大罵。

體罰後 記得拉近距離

再加上,看到很多「愛的教育之可怕小孩」後,後來的我,對於「體罰」的看法逐漸修正成:零體罰的確是一種理想教養方式,但如果沒本事在零體罰之下好好管教小孩,那選擇體罰搭配理性(愛的)教育,以「確實」管教好小孩也不錯。

「體罰」絕不是「唯一」的管教方式,也非「值得依賴」的處罰方式,但體罰並非毒蛇猛獸,適當使用仍具效果。而家長也不必為了自己曾經體罰,對孩子心懷內疚。

重點在於,這個「罰」是不是真的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知不知道為什麼被罰?服不服氣被罰?以及被罰後面的愛與道理為何?

5∼8歲的小孩 挑戰每條界線 

我們這一代全是被打大的。但父母與師長的體罰,並不曾讓我們變得暴力,當然,確實也有新聞報導被打大的孩子,反弒父母,或是走入歧途。這其中的差異,就在於管教背後的愛與傳達,以及你跟孩子之間的「親情存款」夠不夠。

如果要罰,與其在重複犯錯後、父母盛怒下處罰,不如一犯錯就立刻先罰,這樣的罰才不會失了方向。我個人覺得,孩子在3歲前,「體罰」是無效的。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在「生理功能」的階段,換句話說就是還是「野蠻人」時期,最嚴重的懲罰就是「帶離現場」與「忽略行為」,這兩招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3歲以上,進入「半文明」階段,但此時他的時間概念不清楚,所以處罰只有「當下」有效,時間不能拉長,也不能今天算昨天的帳。5歲至8歲,是我個人使用體罰最「頻繁」的時期(也是他們最容易惹毛我的年紀),此時我曾經試過罰站、打手心。

8歲以上,如果管教有效,孩子大部分的時間只要訂好規則即可,不太需要再用到體罰了。傷自尊的辱罰 絕對不行通常我會動用到「家法」的,都是「態度」問題。

比方已經說過很多次的累犯、對人態度惡劣、說謊、明知故犯等。其他諸如不小心打翻東西、掉東西、漏功課、考壞⋯⋯那些對我而言都是小事,另有一套勞動服務、剝奪權利的罰法,不需要用到體罰。

但我從來不執行「辱罰」:打巴掌、罰跪、在大庭廣眾大聲斥罵小孩⋯⋯,這種帶有「侮辱人格」性質的懲罰,讓孩子失去自尊,比皮肉之痛傷害更大。

所以我處罰或責罵孩子一定在家裡,除非是極熟的朋友,在外面我一定會拖到廁所、車上或是無人的角落去。因此,我的綜合結論是:無論體罰與否,適當的親子管教,應與「界線」、「說理」、「獎懲」、「陪伴」與「愛的感受」有最密切的關聯,教養不是不能打,端看你怎麼打。

性格不同對體罰的反應也不同

我家兩個孩子,性格差異很大。姊姊比較老實,因此小時挨打次數不多,反而是進入青春期後比較多,大多因為態度不佳,或是事前的約定沒有做到,「打手心」是她認可的處罰提議。弟弟就不一樣了。

頭腦靈光的他拖延、塞責、心存僥倖的狀況比較多,挨打次數相對也多。挨打時,姊弟的反應也完全不一樣。姊姊犯錯挨打,通常就是含著眼淚、咬牙忍痛,既不討饒也不呼救。她說:「有時候不是不知道行為不對,而是無法控制。

比起其他處罰,我寧願痛一下就算了。」弟弟則不同,明明知道最後「刑罰」一定要受,但他就是要漫天飛逃、就地討饒、大哭小叫一番,不到黃河心不死。

比較好笑的是,每當兩小受罰時,我家老公是「眼不見為淨」,乾脆避到廚房去洗碗;阿嬤則躲在房間把電視轉到最大聲,避免心痛。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體罰其實也只是希望建立「家庭法律」與良好習慣,讓孩子心悅誠服啊!

延伸閱讀

我就是主力!光繳稅就2億,八年級當沖王巨人傑告白:為何散戶買了跌、賣了就噴出...不是我害你賠錢

2024-04-22

2024報稅》每逢繳稅倍思親,5月孝子特別多...最新免稅額、扣除額一覽表!會計師教你「合法的少繳很多稅」

2024-04-26

重大決策不再「一人說了算」?鴻海有意導入輪值CEO制度,知情人士透露:互相制衡,避免過度集權

2024-04-11

別光下指導棋、老是要員工先檢討!新時代領導人需要做到這4件事

201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