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獨學不如共學 氛圍對了動機就來了

獨學不如共學 氛圍對了動機就來了

天下雜誌出版

教育

2014-08-19 16:19

發現孩子的亮點,你會看見亮點後面真心的笑臉,可以照亮黑暗,找到孩子真正的路。

孩子要求和同學一起讀書,家長該容許或禁止?
孩子的學習與家庭氛圍有何關聯?
年輕人社群共學可能成為學者社群或思想家學派的雛形嗎?

小學生下課時間,操場一片熱鬧,場邊的遊戲器材卻孤伶伶的,沒有人要玩。但當有小朋友開始把玩後,人就愈聚愈多,甚至搶起遊戲器材。原本沒有人要玩的器材,為什麼會突然變得搶手?

讀中學的孩子說要和同學去某風景區旅行,但不久前他還說那個地方已經去了很多次,厭倦了。風景不變,這次的不同在哪裡?

事對的時候,人可以自得其樂;但人對的時候,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風景對的時候,真希望有所愛的人共享。學習或讀書,也有同樣的道理。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一個人在家裡讀「有需要但沒興趣」的書(例如考試用書) 時,雖然想用功苦讀,但就是無法開始,只想上網、開冰箱、看電視、打電話、拖拖拉拉。等到下定決心翻開課本,時間已經過了大半。讀沒幾頁,又想休息,心裡有罪惡感,還得找個好藉口。所以,有些要準備考試的年輕人會邀約幾個目標相同的朋友,一起到圖書館或空教室讀書,甚至一起租屋苦讀。這種友群共讀,會塑造一種學習氛圍,維持讀書動機。

許多家長面對孩子要求和朋友一起讀書時,往往質疑其學習效果,其實,若認同友群共讀的理念,家長應該容許或甚至鼓勵(除非孩子說謊,但這是另一個議題)。

氛圍對了,動機就來了

許多家長自己守著電視,聲音放得很大,卻趕孩子進房間讀書,結果常抱怨孩子不專心、不愛讀書、沒有培養出閱讀興趣,其實是家庭氛圍不對,很難支持讀書動機。父母如果關掉電視,拿起感興趣的書本,享受閱讀,像個書蟲,那麼孩子八成也會像個書蟲;甚至父母必須反過來擔心孩子讀書過度專心、傷害眼睛。這不只是示範的效果,而是氛圍的效果。如果父母本身關不掉電視,那最好不要期待孩子能夠獨立關在書房裡勤奮讀書。

其實,許多教師提倡閱讀運動,也發現嘴巴說破都沒用。但教師自己下課時間留在教室讀書時,孩子卻好奇的圍過來探看老師讀些什麼書,甚至聽到老師分享閱讀樂趣,還會拿起課外書一起讀。這並不只是示範,而是讀書的趣味像病毒一樣會傳染,而形成一種自然渾成的氛圍。

許多大學生透過組織讀書會來分享知識或交換觀念,因而產生次文化,形塑知識氛圍,促發自主動機,奠定終身學習基礎。台灣的社區大學更有趣,因為社大並不授予學位,卻吸引許多成人投入學習。在各種吸引力當中,最明顯的一種是「社群氛圍」:師生之間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同學之間建立友善、合作的共學關係,甚至家人之間也進入同一班級成為同學,相互支持,一起成長。換句話說,他們透過學習而與他人產生有意義的關聯(relatedness) ,成為學習的內在動機。

愛因斯坦也組讀書會

從心理學家德西〈Edward L. Deci〉等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來看,人類尋求與他人產生有意義的關聯,是天生的三大基本需求之一。所以,學習歷程如果能提供機會讓學習者與他人產生有意義的關聯,這種學習就比較可能促發內在動機,這是普世現象。愛因斯坦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畢業之後,曾經組織了一個讀書會,暱稱為「奧林匹亞」。他經常與幾個好朋友聚會討論,制訂讀書計畫,有系統的閱讀哲學與科學著作,並一起旅行、野營、游泳與激辯。這群成員後來有許多人成為傑出科學家。佛洛伊德在開創心理分析學派時期,首先組織了一個也是類似讀書會的「星期三心理學會」,每星期三聚會一次,提供心理醫師分享、討論和分析臨床案例的機會。這個學會後來經過近十年的經營與演變,竟逐漸擴大成為「國際心理分析協會」。

學者也需要學習共同體

對學者來說,不管是「協會」或「學會」,都是一種支持學術探究﹝也是一種學習歷程﹞的社群互動。社會學家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曾經分析歐美、中國和印度等地的古今知識分子,發現思想和學派都是儀式化互動的創造性成果。所謂「儀式」,意指發生於日常生活中、重複的、相同型態的事件;而思想學派的「互動儀式」,則包含六種要素:

•一群人( 至少兩人) 可以從事面對面的互動。
•他們的焦點集中,注意相同的議題、對象或行動。
•他們共享某種情緒或心情。
•他們交互調頻,透過互動的回饋,注意力更集中,情緒互相刺激、強化並累積,團體界限逐漸形成。
•他們形成認同感、隸屬感和某些象徵符號,使用這些符號來思考和對話。他們的符號充滿社會意義,會提醒認同感並暗示一連串的行動或活動;常被使用的符號變成這個團體的文化資本,不常被使用的符號會被淘汰。
•他們獲取情緒能量的程度,視參與互動的強度而定。成員會將情緒能量帶到其他團體,並在能量不足時,回到團體得到充電。
 
由此可見,互動、分享、交換觀念、交互支持、社群共學、氛圍形塑和文化孕育等社會性關聯,不只是學生也是學者的需求與資源;不只支持學習動機,也支持知識探究與文化創造。

近來國內推動日本學者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教育理念,國內外有些大學推動「書院教育」,某些網站提供知識社群,這些都是以社群共學、氛圍形塑和文化孕育為關鍵元素。父母若要孕育家庭的學習氛圍,先要自己喜歡學習,然後發展「互動儀式」,孩子則要慎選朋友來建構自己的共學社群。 (本文選自第三部,曾琳之 整理)

作者:詹志禹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教育心理系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兼政大教務長 ,並擔任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總辦公室主持人,也是《親子天下》雜誌專欄作家。曾任政大教育學院院長、教育學系主任、政大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校長等職,但最希望做一個「自然人」。學術興趣包括教育心理學、教育統計學、科學哲學與創造力研究等領域,累積發表作品上百餘篇。喜歡教學和寫作,曾獲政大第一屆教學特優獎,在學生心目中是既嚴格又尊重的人生導師,但兩個女兒則常笑他是「喜歡講冷笑話的老爸」。

他曾是「山上的孩子」,上小學時每天上學和放學,都要各花一個多鐘頭跋山涉水;他從小就學會插秧、除草、割稻、曬穀、採茶、放牛、釣魚、網蟬、抓泥鰍…,深刻體會農人之苦和自然之美。他讀碩士班那年的暑假,在水田中幫忙割稻時,鄰居還打趣他說:「現在全國站在水田裡割稻的人,你是學歷最高的!」
他從小喜歡閱讀和文學,但到小學四年級才擁有人生第一本課外書,到小學畢業才看到學校蓋好圖書館,以致於經常閱讀家裡糊在破牆壁上的報紙。他讀高中時,曾與班上同學共同編輯、出版刊物,醉心於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發表出來;讀大學之後,熱衷於跨領域的閱讀,對知識和真理擁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經常與同好共組讀書會,此一嗜好,延續到國外留學時期更變本加厲,同時經營二個讀書會。
他回國任教後,曾長期參與大學民主化、師資培育多元化、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創造力教育計畫、社區大學發展等政策革新或社會運動,但在家裡卻是孩子的大玩偶和床邊的說書人。

因帶有「耕讀」性格,所以最喜歡自然、自由、自在、誠樸、單純和相互尊重,最討厭權謀、控制、武斷、計算、虛假、卸責和爭功奪利;雖然做了很多年行政工作,仍然不適應行政工作;偶而喜歡旅行、散步、獨思、讀推理小說、看布袋戲和養花蒔草,只是業餘時間很少。

出版:天下雜誌

書名:發現孩子的亮點


目錄
聯合推薦
吳靜吉\發現孩子的亮點,從同理心開始
鄭石岩\正向的教導藝術
陳安儀\適性揚才,才是真教育
黃哲斌\魔咒釋放的一代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開展天賦,人生多美好
施威良(佑佑皮皮爸)\從思維尋找方向,從智慧得到力量
自序 有咖啡味道的智慧之愛

1. 尋找亮點 看見孩子的內在天賦
■一個孩子就有一個亮點
有亮點,才有起點。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祕密花園之後,往往後面還能看到百花齊放。
■百年之後,誰將留名?
你還在問孩子考試考幾分嗎?「分數」、「名次」能為孩子的人生與社會帶來什麼意義?
■堅持興趣,叛逆有理
今日孩子未來從事的職業,尚有六〇%未被發明出來。孩子的生涯,誰選擇?誰負責?
■一樣天才,兩種命運
你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或相信「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害怕成功的女孩背後
社會演化至今,雖逐步認同並實踐性別平權,卻仍難接受「女尊男卑」?
■有一種孩子值得等待
如果孩子興趣廣泛,生涯卻遲遲沒有定向,你會覺得他一事無成,還是相信他大器晚成?
■等待孩子的成就要等多久?
你對孩子的期望是為了彌補缺憾,還是發揮孩子的天賦?如果一輩子都在等待,你離去時會失望嗎?

2. 呵護亮點 實踐有智慧的優質教養
■育兒寶典,小心選錯派典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少子化社會中令人憂心的現象是:許多父母不知道自己選錯書!
■錯愛孩子的四種方法
沒有「寶媽」哪來「媽寶」?愛孩子沒有錯,但愛錯了方法,就容易養出長不大的王子和公主。
•延伸閱讀:陳之藩談「哲學家皇帝」
■假日父母的親子互動祕訣
親子相處不一定有互動,有互動不一定有加分。優質親子關係的關鍵何在?
■你是「衛星導航」父母嗎?
指導不等於指揮,急著給孩子答案,反而會讓他錯失學習的主導權。
■當心「我是為你好」
「我是為你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類父母常對孩子說的話,你曾說過嗎?
■我家也有「愛因斯坦」
優質教養的關鍵,不在父母嘔心瀝血的管教策略,而是自然形成、處之不覺的家庭氣氛。
■你要培養理性的孩子嗎?
當你遭遇孩子理性的質疑或挑戰時,你會生氣或高興?親子之間,講理就好。
■讚美的風險
讚美是一種評價,但評價可能是一種控制,將使孩子對外在評價過度敏感和倚賴。
■哪種獎賞最管用?
如何讓孩子把學習當遊戲?什麼樣的獎賞,會削弱興趣、侵蝕內在動機?
■拿手足互相比較的代價
華人父母似乎比歐美社會更愛「超級比一比」,小心「見賢思齊」不成,反倒傷了感情。
■孩子鑄成大錯,誰該負責?
社會大眾常把犯罪行為歸因於家庭教育失敗。一個人的過錯,家庭要負多大責任?

3.  點燃亮點 擴展教與學的新視野
■找到心流就能學而不倦
教育的核心,不再只關心學什麼、考什麼,而是思考為什麼學?能不能自主學習、樂在學習?
■你誤解「教學」了嗎?
光講解卻沒促成理解,光教書而不教人時,算是「教學」嗎?
■你誤解「建構學習」了嗎?
建構式數學的真義,在於翻轉學習的思維:即使有標準答案,也不會有標準解法。
■我對數學的愛恨情仇
一個年逾中年、專長為「教育統計學」的教授,卻仍殘留著焦慮的數學夢魘……
•個案故事:數學差點毀掉作家三毛
■為何大師培養不出大師?
相對於兒童,父母和教師都是專家;專家不理解生手,常因不耐煩而成為學習的殺手。
■你誤解「創意」了嗎?
創意就是怪異?究竟什麼是創意?是靈光一閃的瞬間?或是一種人人可以學習的技能?
•個案故事:語文和數學差點毀掉畫家畢卡索
■如何謀殺「愛因斯坦」?
台灣有沒有潛在的「愛因斯坦」?當然有,只是我們可能不知不覺中正在謀殺「愛因斯坦」!
•個案故事:傑出發明人高發育先生
■如何用回饋引導學習?
你給孩子的回饋方式,反映你潛藏的教養哲學;你的回饋話語,牽引孩子的學習。
■獨學不如共學
謹慎建構自己的共學社群,氛圍對了,動機來了!
 
4. 尾聲 陪年輕人尋找生命的主題

延伸閱讀

他帶女兒早晚奔波賣爆米花維生 知情人曝背後「艱苦原因」讓3.9萬人看完含淚想幫忙!

2023-10-28

台灣麵包不是蓋的!世界麵包大賽再獲殊榮「舉國旗」 中國選手怕爆「拿著冠軍閃邊去」

2023-10-28

厲害了我的「淑芬」!連13年蟬聯全國第一最常見名字 姓郭「老化」最嚴重、10大姓氏「它」銳減最多人

2023-10-31

抓到了!2嫌「無卡分期」誘騙中部9大學遭逮 讀到大學還上當?1人拉20同學下水、1女被騙2次欠10多萬

2023-10-28

存股00878,老後月領3萬股息過活...達人揭高股息ETF退休計畫最大盲點:不如一開始就存0050

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