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腦瘤開刀不費力 P.108

腦瘤開刀不費力 P.108

「原本以為我們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沒想到得到第三。」中央大學機械所智慧型機器與機器人實驗室的全體學生,對他們這次競賽只拿到第三名,有點「意外」。

事實上,中央大學機械系所提出的創業專案「電腦輔助手術用規畫及導引系統」,是所有參賽隊伍中,精密度與困難度最高的技術,這項高科技的輔助醫療軟體,不是其他團隊所能夠比擬的。不過,也許是複雜度太高,創業的門檻不低,沒有得到所有評審高度的青睞。

腦瘤一向是醫生最棘手的手術,醫生常常會為了判斷腦瘤的正確位置而苦惱不已,有時還會誤判,醫生往往為了要找到正確位子,必須要在腦袋上開個大洞來找。現在有了這個手術導引系統,醫生可就輕鬆多了。

腦瘤定位導引系統取得專利證明


這項系統用在腦瘤手術定位上,只要一張大腦的電腦斷層掃描,透過這個自行研發的軟體讀取,立刻呈現大腦的立體圖形,正確指出腦瘤的位置,並且透過紅外線的指示針,導引醫生找到正確的點與角度,醫生只要在大腦上開一小孔就可以立即找到腦瘤的位置,這不僅節省醫生找出腦瘤位置的時間,也讓病患保持了外表的美觀。

這麼特殊的系統是由中央大學機器人實驗室自行研發設計的,研發時間已有四年,國外也有類似的系統,但售價高達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之間,所以目前只有台大、長庚等醫學中心才有能力引進。

但由於維修相當不方便,必須透過代理商找原廠維護,費時又費力,因此有些大醫院早就不用了。但如果由國內自行發展,將可節省將近一半以上的成本,一般醫院也可以只用軟體來協助開刀。

該實驗室已經與台大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曾漢民做過多次的臨床實驗,曾經在民國八十七年與台大醫院腦神經外科一起發表過論文,並且已經取得國內的發明專利。

中央大學此次參加工業銀行創業大賽的團隊,是由機械工程所智慧型機器與機器人實驗室林俊杰、鄭逸琦等五個男同學及企管所的兩名女同學所組成的創業團隊,背後的推動者則是這間實驗室的教授曾清秀。

「老師在網路上看到這項比賽,鼓勵我們參加的。」就讀機械工程所二年級的林俊杰說,「老師希望我們的研發不只是留在實驗室,而是要能夠走出去。」

機器人實驗室熬夜想創意


這間機器人實驗室,一看名稱還以為他們在研發機器人,其實是做醫療工程及軟體為主,裡頭的東西相當新鮮與實用,包括開發機器人手臂來幫助醫生手術時的定位,減少人手的晃動機率;給醫學院學生用的手術模擬器,讓學生可以不用做人體實驗;另外,他們也製造下顎、腦蓋補殼的技術,這也是崑山科大得獎的項目。

其中又以這次主力產品手術導航系統最為成熟,該系統除了跟台大醫院做過臨床實驗外,在兩年前也得過中華民國科學管理學會創意育成獎的第一名。只是,在創意被肯定之後,他們也希望能夠被各大醫院所使用。

除了這些醫療機器外,這間實驗室還有個特別闢出來的「密室」,是專供研究生熬夜的休息室,裡面有茶几、床等設備一應俱全。

為了證明這項醫療技術是可以被醫療市場接受,該實驗室以研究生二年級為主體,號召實驗室所有人員組成兩個團隊,一組參加工業銀行創業大賽,由林俊杰領隊,另一組參加研華科技旗下研發基金會所辦的 TIC100 的創業大賽,由碩二生鄭逸琦擔任隊長,主力技術則有所不同,可說是「傾巢而出」。

去年十月報名台灣工銀創業大賽後,林俊杰、林建宏、王舜民、馮宇平、鄭逸琦五名實驗室的同學們,原本想要自己獨力完成營運計畫書,但是只做過研發的他們,根本不怎麼懂財務與行銷,辛苦熬夜數日寫出的第一本計畫書,被老師全盤否決,他們只好向企管所的同學求救,找來企管所碩二的呂佩君、李瑞娟兩人,才把整個營運計畫的財務部分補齊。

入圍後,他們對自己的產品一向信心滿滿,評審在面試他們的時候,也對他們的產品相當感興趣,欲罷不能地提問。所以他們一直期望自己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沒想到得到第三,當得獎名單宣布時,他們十分失望,沒有一個人站起來歡呼。

老師比學生還想創業

「參加比賽是為了將這些成熟的醫療工程系統,介紹給外界認識。」曾清秀說。其實,過去就有醫療器材代理商找過他談代理,但是他拒絕了,因為他認為台灣的醫療代理方式都是「買空賣空」,拿著別人包裝好的資料去推銷,東西賣掉就算了。

曾清秀要的行銷人員,對他們實驗室的系統不僅要認同,還要投入與了解,他說,即使是一名機械工程博士班的畢業生,也可以是最高級的行銷人員。

曾清秀比這些得獎的學生還希望他們能夠創業,甚至他也想好了可以與中央大學的育成中心合作。他說,「創業只是希望能夠把這些可以用的產品推出去,賺不賺錢不重要。」學生們也承認,來曾老師的實驗室,可以學到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以我的角度看,我們與學生花了這麼多年的時間,來改善台灣的醫療系統,目的就是希望可以給人家用,不能只是擺在實驗室,不然研究這麼辛苦究竟為什麼?」曾清秀道出台灣研究人員多年的心聲。如何讓學術界與商業界合作,如何讓研究成果商品化,或許是台灣學界應該深思的問題。

延伸閱讀

他做過當沖、試過融資也玩過期貨...工程師花5年領悟存股,4年後靠「自組ETF」績效贏過0050、00713

2023-12-14

從20萬翻50億...57歲期貨天王盯盤半輩子,醫師警告「視神經會壞掉」醒悟:「人生只剩黑色」賺到錢也沒意義

2024-02-05

從20萬翻50億...57歲期貨天王盯盤半輩子,醫師警告「視神經會壞掉」醒悟:「人生只剩黑色」賺到錢也沒意義

2024-02-05

玩期貨半年慘賠千萬,他連活下去的信心都跌光,幸虧遇到好老婆「你才欠1千多萬,有什麼了不起?!」

2024-02-16

不用技術分析從剩下9200元賺到上億 人生曾「迷路」他靠期貨寫下傳奇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