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女名醫產後的飲食記錄法

女名醫產後的飲食記錄法

撰文/陳證宇

健康

2013-05-28 09:57

一生都在減肥的女人,懷孕時期是例外,就怕餓到寶寶營養不良。產後想減肥?等一等,還要餵母乳呢!吃得好才有優質奶水,為了孩子,媽媽當乳牛都甘願。於是,生一胎胖一回,生兩胎難回頭,不知不覺,身材回不去了,看著單身時代的那條緊身牛仔褲,只能直嘆氣。

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書田診所主任皮膚科醫師鄭惠文,產後一樣身材辣,怎麼辦到的?

張家蓓懷孕時,懷的是龍鳳胎,1人吃3人補,身高164公分的她胖到80公斤,坐完月子甩掉10多公斤;不過,在全母乳餵育的半年期間,體重沒胖,卻也瘦不下來,還變得很會流汗,體質與生孩子前不一樣。

平常張家蓓會以針灸埋線、中藥調理幫助病人減重,在餵母乳期間時,她只能幫自己針灸,「要抱孩子,身上不能埋線」,也不能吃中藥,因為藥物會進入乳汁。曾有一次女兒排便不順,張家蓓開了潤腸通便藥方給自己吃,女兒喝母乳間接吃藥,母女倆都拉得很「痛快」。

張家蓓飲食紀錄  讓吃不停的習慣現形

直到產後6個月,張家蓓才以每個月掉2公斤的速度,持續減重8個月。她說,減重和退奶都不能太快,體重掉得太快,容易皮膚鬆弛變黃臉婆;突然斷奶,乳房會消風變成布袋奶。看著體重慢慢下降,很有成就感,自覺沒有停滯期。達到50公斤的理想體重後,張家蓓還是天天量體重,避免同一餐吃太複雜的食物,不同的食物分散在三餐食用。

減重期間,張家蓓天天做飲食記錄,「別自以為只吃一點點」,她指出,這會讓不知不覺吃不停的行為現形。有的女生正餐確實吃不多,卻常在餐與餐之間的點心飲料吃吃喝喝,幻想自己吃那麼少,怎麼還瘦不下來。

水煎包、水餃、丸子等,是張家蓓眼中太複雜的食物,剁碎絞拌在一起的餡料,看不出食物的原形,體積小小,熱量不少,3個水煎包的熱量約有700大卡,相當於輕食便當,吃起來卻沒有便當的飽足感,還不如肉、菜、配料一目了然的便當。

目前晚上不吃水果的習慣,源自於中醫脾胃論的基礎,張家蓓說,她重回職場後,白天在診所工作,晚上雙胞胎吵得團團轉,體質從「肝氣鬱結」慢慢變成「肝腎陰虛」。先前懷孕到產後全身臃腫,大便黏滯會沾馬桶,那時偏向「脾胃濕熱型」。

張家蓓將中醫減重案例依體質分類,大多數人屬於4種中的1種,少數是混合體質。

在中醫的觀點,吃什麼、何時吃、做什麼運動,都要參考體質行事,如果減肥減到臉乾、掉髮、面有菜色、女生減到「好朋友」不來了,男生減到「性」致缺缺,絕對是搞錯體質,用錯方法。

相較於張家蓓看體質訂策略,鄭惠文則是找一台功能齊全的體重機,當成體重管理工具,她強調:體重、體脂率、肌肉比率、基礎代謝,4個數字不但決定體重,還有體態。

看看你是哪一種肥胖體質?

脾胃濕熱型

第一次減肥就成功的人,大多數屬於「脾胃濕熱」型,發胖原因就是吃得太多、動得太少,全身上下胖一圈,只要從事有氧運動,節制飲食,很快就能看到效果,也可以用葛根、滑石等中藥,清熱利尿消水腫。

肝腎陰虛型

常常熬夜、三餐不正常、容易便祕者,多半是「肝腎陰虛」,發胖時腰粗臀肥,張家蓓提醒要多喝水,扣除咖啡、茶飲,每公斤體重要喝30c.c.的水,多吃深綠色青菜、豆腐等滋陰食材,堅果也不錯,但要節制以免熱量太高,可以用玄參、生地等中藥材調理,適合的運動是瑜伽、皮拉提斯等運動。

肝氣鬱結型 

「肝氣鬱結」的體質,會先胖在上半身,大腿不太明顯,減重策略以有氧運動為重點。以張家蓓自己來說,家庭事業兩頭忙,戲稱抱小孩就是最累的運動,一有空還是會多走路,休息時來杯玫瑰花茶,疏肝理氣又優雅。

脾氣虛弱型

減肥N次又復胖N次的人,體質傾向「脾氣虛弱」,胖在下半身,就算不怎麼吃,也很難瘦下來,節食無效,化悲憤為食量,又胖得很冤枉。務必要檢討減重策略,反其道而行,千萬別餐餐生菜、水果,晚餐改吃蛋白質,強壯脾胃,曾有的案例煎牛排當晚餐,反而瘦得快。晚餐避免生冷及白色蔬菜,也避免吃石膏做成的豆腐,搭配白朮、茯苓等中藥調理腸胃機能,以及瑜伽、皮拉提斯等伸展及肌力運動,才不會繼續長肥肉。

鄭惠文「3333」法  記憶食物分量

鄭惠文身高160公分,生完第3胎,老公開玩笑說減肥有獎品,她當成目標卻努力過了頭,瘦到大學時代的44.4公斤。問題是,當了媽的人,肌肉量少於少女時代,脂肪分布不同,基礎代謝緩緩下降,體重一樣,體態卻不太一樣,瘦歸瘦,卻瘦得不好看,後來才慢慢回到48到49公斤。

其實,鄭惠文孕期養胎不養肉,每次懷孕體重增加10到12公斤,是婦產科醫師認為的合理範圍。生完孩子,她吃的發奶湯水是熱量較低的魚湯,外加蔬菜水果。還刻意多擠一些乳汁冰起來,既是為日後上班不能親餵預做準備,也因為1c.c.乳汁有0.6到0.7大卡,乳汁分泌愈多,身體消耗量愈多熱量。

「不要太在意體重下降的速度」,鄭惠文強調,她雖然天天量體重,減重初期,落實忘掉體重數字的變化,重點擺在調整飲食,沒有什麼不能吃的,只有吃多吃少的分量問題,天天做飲食記錄,培養自己對食物熱量的敏感度,利用手機下載計算食物卡路里App,幫助自己選擇食物,外食購買包裝食物,也習慣去看熱量營養標示。

鄭惠文用「3333」口訣分別記憶每天的食物分量:手掌大小的水果3份、蔬菜3份;低脂蛋白質例如魚、瘦肉、優格、豆類共3份;手掌心大小的全穀米麵共3份。另外,手指比OK形狀,那個O就是每天少量攝取的油脂或脂肪。進食順序是先喝湯再吃蔬菜,然後蛋白質,最後才是澱粉。

另一個重點就是細嚼慢嚥,享受食物,鄭惠文說,每口嚼個20到30下,吃到7分飽,就覺得滿足,食物吸收也比較好。每天最後一餐在晚上7點前結束,餐與餐之間實在嘴饞,用小番茄或芭樂滿足自己。

靠運動突破減重停滯期

鄭惠文估算,一般粉領族就算躺著不動,每天基礎代謝約需1,200大卡,加上走動、做點家事,合計需要1,800大卡;輕度工作的男性則需2,300大卡。每天少吃多動可扣掉500大卡,大約1週就能瘦0.5公斤,這是理論,實際又是怎麼回事?

曾經鄭惠文體重1個月完全卡住不動,為了打破減重停滯期,她靠運動。生第1胎時,她覺得練瑜伽很不錯,只是生活型態不能配合上課,第2胎之後,改做有氧運動。生完第3胎,決定不生了,上健身房用健身器材訓練肌肉,雕塑線條。居家則可透過抬腿等阻抗動作,「把肌肉練回來」,她說。

鄭惠文說,1公斤的肥肉遠比1公斤的瘦肉占體積,人體肌肉量在25歲高峰期之後,每年以1%的速度自然流失,假設50公斤體重的人,每年流失0.5公斤肌肉,10年之後流失5公斤,體重不變,看起來就是胖一點,所以女生不要怕練肌肉,體脂率較低,肌肉量較多的人,體型比較精實,而且不容易發胖。

目前鄭惠文的體脂率控制在22%~23%,「我以前是泡芙女」,她說,體脂率一度達到28%~29%之間,完全是內油外瘦的隱形胖子。為了避免減去的是肌肉、胖回來全是肥肉的「溜溜球效應」,她奉勸減重同志透過運動鍛鍊肌肉,雖然直接消耗的熱量有限,卻是控制體重、避免復胖的重要一環。

一片蛋糕340大卡,大約要慢跑半小時才能消耗,鄭惠文強調運動的重要性:「我運動,才能吃我想吃的東西」,美食誘人食指大動,不吃太虐待自己,為了吃好料,動起來再說。

身為皮膚科醫師,鄭惠文也親身體驗電波緊實、體外非侵入式標靶震波溶脂等醫療美容器材,對付產後略顯鬆弛的肚皮及局部難以消除的脂肪,至於效果如何,留給老公去發現。 

延伸閱讀

金融高管49歲被退休,爆哭2周再出發!「嫺人」花4年探索、被動收入增3倍:閒人也有好日子

2022-02-17

長照23年燒掉1棟房!婆婆中風生活再省也要月花4萬...勞保局建議:退休前做1事,勞保養老金「多領1筆錢」

2024-05-26

40歲才存股,每天100元定期定額「這1檔」,退休滾出4千萬:財富自由這麼簡單,為何要勉強做不喜歡的工作?

2024-05-23

同樣追蹤台灣50指數,為何006208股價創新高、0050沒有?投資ETF十年滾出千萬財、台大歷史博士4點分析

2024-03-04

0050、00923、006208...市值型ETF跟著台股衝!她大推這1檔定期定額:牛市比別人會漲、熊市更抗跌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