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改善孩子皮膚過敏 掌握一歲半以前黃金期

改善孩子皮膚過敏 掌握一歲半以前黃金期

江伯倫/整理‧李佩璇

健康

2016-03-04 10:41

還沒會說話的寶寶皮膚過敏,通常會用哭、抓來表現不舒服,醫生建議,想改善寶寶過敏問題,從戒吃、戒抓開始。

參考資料‧《戒吃、戒抓,告別異位性皮膚炎》江伯倫著
照片提供‧劉冠廷、劉尚恩

很多媽媽不知道寶寶的皮膚過敏,跟寶寶吃什麼到肚子裡密切有關。一來因為皮膚和腸道的免疫系統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也發現,黏膜(腸胃道)的免疫細胞會循環到皮膚的免疫系統,從臨床上也可觀察到,嬰幼兒吃到過敏食物容易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後吃到致敏食物則會導致蕁麻疹,就是這個道理。

嬰幼兒以食物類過敏為主

寶寶出生後最早接觸的蛋白過敏通常來自腸胃道,因此最先出現的過敏症狀還是食物過敏。食物過敏可能會以腸胃道和皮膚症狀為主,最可能的表現包括腹瀉和異位性皮膚炎。有相當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在嬰幼兒期出現食物過敏,未來出現其他過敏疾病的機會也相對地提高。

根據國外統計,2歲以下的幼兒食物過敏中,牛奶過敏約占了2%~4%,而蛋白過敏則約5%。牛奶中有4種主要的蛋白質:β-乳球蛋白、γ-球蛋白、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其中以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為主。國外研究發現,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為較常見的兩個過敏原,也不建議在牛奶中有過多添加物,尤其蛋白質類,因為外加的蛋白質有較高的機會引起過敏。

嬰兒時期由於腸道的滲透性較高,且嬰幼兒還無法分泌免疫球蛋白A(IgA),食物中的過敏原很容易通過腸道進入體內,所以嬰兒比其他年齡層容易產生牛奶過敏。

過敏進行曲 過敏原各有不同

隨著寶寶長大,過敏的反應也有所不同,新生兒最早接觸到的過敏原主要來自食物,最早出現的症狀也以腸胃道和皮膚為主。年紀增加之後會逐漸出現鼻子和呼吸道過敏的症狀,一般在2歲多出現鼻子過敏,早上起來可能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和揉眼睛等症狀,就是「過敏性鼻炎」,通常會伴隨眼睛癢,又稱為「過敏性鼻結膜炎」。接下來就是晚上和清晨起床咳嗽,或是運動後咳個不停,表示孩子可能開始有支氣管性氣喘的初期表現。

這種過敏的症狀隨著年紀,會從皮膚、腸胃,轉到鼻子和氣喘的臨床狀況,學者稱之為「過敏進行曲」(Allergy March),表示孩子在不同階段會受到影響的過敏原不同,當然在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項也不一樣。

1歲半前 治療黃金期

既然知道嬰幼兒最早接觸到可能致敏的外來蛋白,通常是經由食物,例如:配方奶、蛋白等,就要在飲食上多加注意,包含寶寶喝下去的奶水和副食品選擇等,就能讓孩子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機會。

此外,我特別強調要在1歲半前將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好,原因在於嬰幼兒在1歲半之前的腸胃道還在發展,因此屏障較不成熟,免疫的反應本來就會比較強烈,加上新生兒的免疫體質偏向第二型T輔助細胞,更容易造成過敏的免疫反應。而在1歲半之後,寶寶的腸胃發育已經接近健全,能逐漸發展出接收食物的適應力,專有名詞叫做「口服耐受性」。

但在1歲半以前,耐受性還不夠強,而如果從食物所引發的皮膚過敏癢得厲害,孩子拚命抓癢把皮膚抓破,此時,所造成的傷口,可能接觸到空氣中其他過敏原,如塵螨、黴菌等,直接突破皮膚的屏障進到身體裡,會使得過敏變得更加嚴重,因此,建議家長務必要讓孩子在1歲半前將異位性皮膚炎控制下來。

減敏關鍵機轉─口服耐受性

免疫系統為了人體的安全,會對外來的蛋白質進行攻擊,但在這裡就發生了一個矛盾,每天我們都從嘴巴裡吃進許多不同種類的蛋白質,不管是雞肉、牛肉、豆漿等,難道免疫系統也會產生反應嗎?答案是不會的!

為什麼呢?因為人類的免疫系統一旦成熟後,對於經由嘴巴攝取的蛋白質會逐漸發展出「耐受性」,不會產生較強的免疫反應。這是人體非常奧妙之處,因為吃下去的食物會經由消化,轉變成人體需要的營養,若免疫系統還去攻擊,反而變成多此一舉,所以人體聰明地發展出對於口服蛋白質的耐受性。

隨著孩子愈長愈大,免疫系統會產生「口服耐受性」的機轉,從口腔到腸道進入的食物蛋白不會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

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如果能夠在嬰兒期避免接觸到會引起過敏的飲食,長大後即使再接觸相同的蛋白,因口服耐受性已成熟,有很大的比率不會引起過敏反應,例如:嬰幼兒時期會對雞蛋的蛋白過敏,所以先戒吃蛋白,避免異位性皮膚炎惡化,但1歲半後可再嘗試,隨著口服耐受性成熟,可能就不會有過敏反應。這也是將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黃金期訂在1歲半的原因,針對會過敏的嬰幼兒,利用「戒吃」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讓孩子不會這麼癢,就能避免過敏原由抓破的皮膚缺口中進入體內,隨著「口服耐受性」的機轉成熟,孩子的過敏有很大機會好起來!



二歲以上 「戒抓」

如果沒辦法在2歲前將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得宜,接下來家長就會比較辛苦,過敏要得到控制的比率也較低,因為抓破的皮膚會讓空氣中其他過敏原進入,即使孩子的「口服耐受性」發展已成熟,幫助也不大,過敏原會從皮膚的傷口入侵,或者在傷口處容易有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整體免疫力都拉警報的結局,對孩子的疾病控制非常不利!

家長照顧這樣的過敏兒,必須切記幫忙「戒抓」,至少讓孩子別把皮膚抓破,造成過敏疾病的惡性循環。建議爸爸媽媽隨時注意孩子指甲要剪短,若真的很癢可穿薄長袖,和醫師討論之後,適當以外用和口服藥品減輕孩子的癢感。

食在小心—副食品添加原則

關於副食品添加的時機和原則眾說紛紜,大概每個家長都有一肚子的疑問,基本上,我的建議是延續先前口服耐受性的研究結果而來,也有好幾個學會建議,4個半月大的嬰幼兒就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延遲副食品的添加不會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反而4個月大或是5個月大時就開始添加副食品,早點開始口服耐受性的訓練,可以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和嚴重性。

一次一種 依序添加

加入副食品時,還是要維持一次增加一種的原則,每次觀察1周左右,才能知道孩子對什麼會過敏,在1歲半以前必須避開,足夠的攝入量也能幫助孩子發展口服耐受性。另外則是副食品添加的順序也很重要,原則大致如下:

1.米類先於麵粉類:

米精、稀飯和粥和低敏的米精,要先於麵包、麵條類。

2.葉菜類先於根莖類:

根莖類蔬菜含有較多酵素,通常較容易成為過敏原。

3.芒果、奇異果和草莓先避吃:

根據統計,台灣對於這3種水果過敏者較多,因此建議先避吃。

4.豬肉先於雞肉和牛肉:

前面都已經吃得很好了,大約到7、8個月大時再加入肉類。

5.有殼海鮮、蛋、堅果最後:

這些食物中的蛋白很容易引起過敏,過敏寶寶建議滿1歲半後再嘗試。

不是所有寶寶都須檢測過敏原

以往的過敏原測定主要利用皮膚測試,將各種過敏原注射入受測者的皮內,再觀察是否會導致注射部位的紅腫反應,由於待測的過敏原很多,這個方法對受試者非常辛苦,早年可看到門診受測孩子的手臂和背部滿滿都是注射點。

目前的檢測技術很進步,只要抽血就可以測出孩子的主要過敏原,但我必須強調,對1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抽血一點也不容易!首先寶寶太小無法從靜脈抽血,必須從動脈抽,但動脈在很深的地方,即使技術再好的小兒科醫師或護理師,也無法一次就刺中動脈,必須讓針頭在皮膚裡「找」一下,這個過程不要說寶寶,連大人都覺得非常疼痛!加上孩子感覺痛就會哭鬧掙扎,會增加抽血的困難度。

其次,檢測結果也常有「偽陽性」的可能,由於孩子的免疫系統尚未穩定,如果是空氣過敏原檢測通常比較沒有問題,但在食物方面的過敏,口服耐受性尚未發展,導致檢測無法正確判斷,做出來的過敏食物常常都是一大串,家長就更加苦惱,這麼多食物不能吃,孩子要怎麼獲得營養?

事實上,真正會引發過敏的食物絕對沒有這麼多,所以醫師還是會建議家長遵循副食品添加原則,實際用「吃」測試孩子對何種食物過敏。總而言之,除非孩子有嚴重的過敏反應,又一直找不到原因,或者醫師判斷後建議做過敏原檢測,否則,實在沒有必要讓1歲前的寶寶平白「討皮痛」。

水解奶粉怎麼喝?

水解奶粉主要利用酵素將奶粉中的蛋白分解成較小的片段,小片段的蛋白較不會引起過敏的免疫反應。如果孩子已經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而且媽媽沒辦法餵母乳時,就可以和醫師討論,換成部分水解奶粉。如果只是擔心寶寶未來有機會過敏,但還沒有症狀發生,不需要立刻使用水解奶粉。

至於全水解和部分水解有何差異?是指水解的程度不同,水解程度愈高,蛋白的分子量就愈小,但不建議喝全水解奶粉,因為會影響孩子發展口服耐受性,日後還是會對其他吃進去的大分子蛋白產生過敏反應。每家水解使用的蛋白來源和分子量大小都不同,建議家長多參考該產品做過的臨床實驗結果數據,作為選購標準。

益生菌對異位性皮膚炎較有效

益生菌其實是許多菌種的總稱,大多屬於乳酸菌類活性較高的菌,試圖經由添加益生菌來促進免疫細胞的活化。以目前的研究而言,益生菌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改善較有效果,但是用在支氣管性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預防,臨床實驗結果不太一致,可能與菌株有關,不同種類對促進免疫的反應也不同,尚待更多的臨床研究才會有較明確的答案。因此若孩子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家長行有餘力,不妨讓孩子嘗試益生菌,如果試了幾個月發現效果不彰,建議可換一種菌株或先停掉益生菌。

延伸閱讀

龍邦入主泰山!劉偉龍:重新評估股利政策「要把不該花的錢都拿回來」

2023-05-31

泰山股東心碎了!4元股利只剩0.56元 總座蔡政達直言:勉強發會出問題

2023-06-16

龍邦入主泰山,劉偉龍喊話這不是「一人公司」!首次董事會6/8召開,將推選新任董事長

2023-06-05

新光金明改選董事,改革派洪士琪溫情喊話:沒兄弟之爭、我們依舊是大家族「不會像大同泰山訴訟」

2023-06-08

走廊開董事會!劉偉龍在一片混亂中接任泰山董座,預告「現金有限無法發放股利」

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