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親愛的馬友友 來嘍!P.122

親愛的馬友友 來嘍!P.122

「音樂界的超級巨星似乎都有相似之處。他們大多來自音樂世家或戲劇世家,自嬰孩時期已經開始接觸音樂,天才很早便顯露出來,多數人年幼時就舉行了第一次公開演奏會。從很早開始,他們大部分似乎都有個性和自我,加上能力過人,立刻就使他們與眾不同。 他們有那個神秘的 X 因素,那種因素使得他們能夠令聽眾瘋狂激動。」

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的莫逆之交約翰‧艾拉洛( John A. Rallo )在整理撰寫《我的兒子馬友友》一書的前言中,援引了作家哈羅德‧舍恩伯格( Harold C.Schonberg )在《光輝一族》( The Glorious Ones )的這段話做為開場, 事實上這段話也注定了馬友友一開始就光芒四射的人生。

自馬友友六歲生日時,在巴黎大學以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第二組曲之《序曲》及布雷瓦爾的《 A 大調小協奏》首度公開演奏以來, 就擄獲無數聽眾和樂評人的心。「這位年輕的美籍華人以冰山也融得掉的微笑,在台上奔馳。一個音符還沒有拉,聽眾就已經被他吸引住了,拉了幾分鐘以後,我們全都陶醉了。」美國樂評人威廉‧穆特茨說得再真切不過,雖然這話說的是二十五年前正值弱冠之年的馬友友,可是一直到現在,馬友友獨一無二的魅力不但未減,反倒與日俱增。

在微笑、溫柔中散發的強大魅力

國內也有為數眾多的馬友友迷,而由於馬友友來台演出也算頻繁,因而有不少人領略過馬友友在音樂與舞台上的迷人魅力。就像在一九九七年的十月,馬友友來台參加林昭亮主辦的台北國際巨星藝術節時,在新舞台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師講座」,台北愛樂主持人彭廣林不但全程參與,也將全場記錄,而在彭廣林所記的點點滴滴,都見馬友友在幽默背後所蘊藏無限的智慧與大師風範。

大師講座其實與個別指導的課程無異,不同的是台下有聽眾旁觀,因此對指導和受教者來說,壓力不輸公開演奏。當第二位學生上台接受馬友友指導時,這位演奏柴可夫斯基「洛可可變奏曲」的女學生,嚴重怯場以致演奏有些失控。馬友友聽完之後,展現他個性中最溫暖,也最調皮的一面,來教導這個全身發抖的小女孩如何來克服怯場這個老問題。馬友友要求她再拉一遍曲子主題的部分,但是這一次他要她一邊拉琴,一邊雙眼要跟著他移動。

接著彭廣林寫道:「馬友友在這個同學演奏的同時,遊走全場並不時的向這位同學做出各式各樣的鬼臉( Funny Face )。友友的 Funny Face 讓我聯想到許多其他人物的鬼臉,像卡薩爾斯,淘氣的阿丹,天才老爹 Bill Cosby 等等。乍看之下,馬友友似乎是在強迫這位同學要勇敢的面對她的觀眾,來化解她內心中的恐懼。但是當你看到台上台下笑成一片的時候,那種台上台下壁壘分明的刻板印象在此已被完全顛覆了。在馬友友的心目中,演奏大師不應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和觀眾打成一片的凡夫俗子。」

今年可說是馬友友的豐收年,二月美國紐約市才把一條街命名為「馬友友街」,但只實行一周,據說目前該街區委員會希望正式且永遠命名為「馬友友街」,目前正要求市政府召開公聽會;接著由加拿大顧爾德基金會( Glenn GouldFoundation ),每三年表揚一位當代最具影響力與非凡成就的「顧爾德獎」(Glenn Gould Prize ),今年特別將此殊榮頒贈給馬友友;而日本舉辦的金唱片大賞,也把「年度古典專輯」頒給了他。


今年搬回第十一座葛萊美獎座

而就在三月八日即將來台演出之際,家中已擺有十座葛萊美獎的馬友友,以「馬友友的探戈靈魂」獲得本屆最佳古典跨界專輯而再搬回一座葛萊美獎,人氣指數也衝破新高。與馬友友合作發行四十五張專輯的新力唱片,自然要把握良機,趁「熱」推出最新專輯「繁花似錦巴洛克」,預估其銷量將超越前輯「巴哈靈感」的一萬套佳績。

具哈佛大學人文學士學位的馬友友,大學四年浸淫在校園自由的學風,使得馬友友開拓更寬廣的視野,無形中奠定他日後對音樂的詮釋朝向音樂與人文結合的風格,超越所謂炫技的音樂層次。也所以馬友友不只是傑出且扎實無華的大提琴師,更是個好奇、尊重專業又能不斷創新的藝術家。

近幾年,馬友友不斷地在個人演奏生涯中,找尋最適合的方式,好讓他的音樂藝術和所面對的廣大聽眾做最直接的溝通,也為自己追求藝術層面的再昇華與新方向。所以馬友友除了獨奏演出外,和他合作過,原屬不同音樂範疇的音樂工作者更是五花八門;從古典曲目、當代樂派、到流行音樂與電影配樂,他邀請過的合作對象在音樂中都與馬友友激發出前所未有的音樂新風貌,也因此往往成為當時傳述的話題佳作。

去年與園藝設計、建築、電影導演、現代舞蹈、歌舞伎、冰上溜冰等六個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的組合,對巴哈作品再創作的《巴哈靈感》就受到空前的矚目。也在全球引發了一股重新認識巴哈的熱潮。

有人說,聽巴哈的音樂,就如同看愛因斯坦在黑板上推演算式,不管懂或不懂,都讓人敬畏人類心智力量的偉大。所以難怪,像馬友友這樣一個充滿好奇、滿腦新點子,快樂又淘氣得像尼古拉的音樂演奏家,對巴哈如此不幽默、不浪漫、不瘋狂、錙銖必較,而且似乎不曾年輕過,像個嚴肅小學校長的偉大作曲家,會如此的追崇,實是有趣而且美麗的矛盾與契合。


天王麥斯基來台呈現浪漫派經典

雖然馬友友結合影音媒體、實驗性濃厚的《巴哈靈感》並不受正宗古典樂迷的青睞, 甚至覺得比起九一年卡內基音樂廳( Carnegie Hall )建堂一百週年慶祝演奏會上,馬友友以長達四個半小時的時間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成功,並無長足的進步。不過這套雙 CD 在台灣高達一萬套的銷量,位居全球第四。無怪乎馬友友此次的世界巡迴演奏,台灣做為第一站,所要演奏的就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顯見他對台灣樂迷的重視。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他演奏所使用的兩把大提琴,一把是 1733 年的「蒙塔那那」大提琴( Montagnana );另一把是 1712 年製的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us )名琴「大衛朵夫」( Davidoff )。

除了馬友友,還有一位與馬友友同負盛名的國際大師也將在三月下旬來台演出,他就是米夏‧麥斯基( Mischa Maisky )。

麥斯基與馬友友同樣都有前朝兩大名師傳授琴技,馬友友師承的是卡薩爾斯(Pablo Casals )和羅斯托伯維奇( Rostropovich ),而麥斯基則被皮亞悌哥斯基( Piatigorsky )和羅斯托伯維奇公開指名為接班人的弟子。 兩人同樣都多次演奏過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同樣都有一把「蒙塔那那」大提琴(Montagnana ),雖然馬友友還有一把更珍貴的一七一二年製的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us )名琴「大衛朵夫」( Davidoff )。

在生活與服飾上兩人也展現獨特的品味,在舞台上的馬友友經常身著的是Durban;而麥斯基身上永遠是三宅一生的絲質長袖襯衫配上黑色西褲,長長的捲髮配上胳腮鬍有幾分艾爾帕西諾的味道,在各地樂迷心中的地位比馬友友並駕齊驅。

米夏‧麥斯基於一九四八年一月十日出生於拉脫維亞首府里加。十七歲在全國大提琴大賽中脫穎而出,當時評審之一的羅斯托波維奇十分欣賞麥斯基,因此麥斯基被保送至莫斯科音樂院跟隨羅斯托波維奇繼續學習,同時也開始在國內各地演出。一九六六年,麥斯基續在著名的柴可夫斯基大賽中獲獎。

一九七三年麥斯基移民以色列,旋即在義大利卡薩多大賽中獲獎。當時一位富人因為賞識麥斯基,還送了他一把十八世紀名琴「蒙塔格那那」,這把名琴麥斯基一直使用至今,在樂迷所聽到新CD中,溫婉柔和、音質清亮的琴聲,就是這把琴的傑作。次年前往美國加州參加大提琴大師皮亞悌哥斯基的大師班,成為大師生前的最後一名弟子。

其實國內愛樂者對大提琴家麥斯基並不陌生,他不但在前年來台演出時,成為國內樂壇一時盛事,甚且因成為被中華民國政府拒絕最多次的國際級藝人,而聲名大噪。原來,這位在前蘇聯拉脫維亞出生的猶太裔大提琴家,在脫離蘇聯時著實吃了些苦頭,往後入籍以色列。中華民國為了堅守與號稱反共中堅的沙烏地阿拉伯的忠誠友誼,曾有在九年內三度拒絕麥斯基入境的紀錄。當中沙友誼和中韓友誼成為笑談的時候,麥斯基的藝術默默的成熟精進。所幸政治多變,國內樂迷才能再有機會聆賞麥斯基宏大亮麗的音色、無懈可擊的技巧,以及心中那份狂放且執著的真摯感情。

延伸閱讀

52歲事業高峰罹癌!婦科名醫林禹宏告白:「每天5點半起床、工作到晚上12點」我不要再過這種生活

2024-04-19

我罹患了失智症!95歲失智權威醫師告白:曾治療上千患者...患病後我才真正了解,失智症是什麼

2024-03-18

養老院85歲爺爺的孤單告白:後悔花大錢送兒子留學美國「2年才回來住1個星期,像作客一樣」

2023-11-21

想發財,別當公務員!一個辭職軍公教的告白:無論你讀什麼科系,進公家單位毀專業

2023-08-15

從16樓陽台跳下去那一刻,我在想什麼?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妻子告白:朋友眼中的人生勝利組,為何62歲重度憂鬱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