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共有178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17
職場生活

朱芯儀35歲罹乳癌》半年內,從良性變惡性!為什麼醫師最怕「病人40歲前確診」?

編按:在電視劇《犀利人妻》扮演最強小三的女藝人朱芯儀,昨日公布自己罹患乳癌的消息,目前確認罹患乳癌第二至三期,且已經擴散淋巴,現正在進行治療中。因為她確診時年僅35歲,本來以為自己是乳癌低風險群,卻沒想到在超音波檢查時被告知要做穿刺、切片,一周後就確認罹癌,而且已經轉移至淋巴。醫師提醒,臨床上,醫師很怕30幾歲得乳癌的患者,因為敵人不是別的,是他們的年紀。零到一期的乳癌不易復發,偏偏若是30幾歲的女性,因為太年輕,癌活率高,要特別當心。

日期:2022-03-09

職場生活

「最怕同學發現我在收垃圾...」建中畢業30年後,他領悟人生3堂課: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醫師只是我有了自信之後的副產品,我現在覺得我是不是醫師不重要,我相信我做什麼都能成功,這才重要。

日期:2022-03-01

職場生活

工程師薪水、工時、生活徹底海放醫師!外科主治醫嘆月入30萬全靠「值班」:一輩子都會如此

醫師社會地位高、薪水優渥,是份人人稱羨的工作,不過卻有醫師表示,這份工作並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夢幻,他說自己和其他的同班同學相比,其實算很「魯」!

日期:2022-02-17

全台防疫報導

兩劑AZ都沒事...「英明一世」竟栽在第三劑手上! 醫:打完莫德納全身酸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日表示,COVID-19變異株Omicron於各國迅速傳播,為積極因應COVID-19病毒變異株對於國內防疫造成之威脅,確保醫療及防疫量能,自即日起提供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且滿5個月之民眾,追加接種第三劑COVID-19疫苗。

日期:2021-12-08

職場生活

工作責任制!上班時間無限上綱? 勞動局:需約定工時上限、例休假等事項

面試工作時,最怕遇到雇主稱工作是責任制,表示工時會很長。但,真有那麼多的工作是責任制嗎?其實不是。俗稱的「責任制」是源於勞基法第84條之1規定,考量行業的多元性,勞動部就監督管理或責任制專業人員、監視性或間歇性、其他性質特殊的工作,核定公告的行業或工作者才能適用。

日期:2021-12-01

全台防疫報導

第三劑懶人包! 該不該接種、必要性、副作用劇烈? 5大QA一次看

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最新變種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WHO快速於14天內將其列為高關注變異株,Omicron更有可能會取代Delta成為主流病毒。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最快1月開放施打第三劑疫苗;對此,台大醫院家醫科住院醫師何忠祐表示,國際間第三劑疫苗皆選擇使用mRNA疫苗,接種第三劑與第二劑症狀雷同。

日期:2021-11-30

產業時事

首家司法精神病房明年才開張 空窗期得靠醫院自救 社會安全補破網 一線醫護職安誰來守護

第一家司法精神病房明年九月底才會開張,建置司法精神病院更得耗費五年以上,一直沉痾未解的精神科醫護職安兩大難題,目前都得先靠醫院自救。

日期:2021-11-24

職場生活

名醫教戰》攝護腺癌發生率排名遲早拿第一,泌尿權威:每年盯緊PSA,緩升最危險

59歲的《六人行》經典綠葉「阿甘」男演員罹患攝護腺癌過世,令許多人驚訝,其實國人罹攝護腺癌的人數並不少,衛福部今年公布最新2021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最新統計排行,攝護腺癌名列第5,和前一年相比上升1名。攝護腺癌是男性獨有的癌症,在台灣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估計1年有1萬個攝護腺癌病例,且台灣近十年攝護腺癌死亡率增加7倍之多;在美國,攝護腺癌更早已躍居男性癌症死因之首。專家觀察趨勢和國際經驗,預測攝護腺癌遲早將成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今周刊》訪談泌尿科權威,教你如何揪出早期攝護腺癌,同時提醒,別輕忽攝護腺癌的致死率,60歲得就是高危險群,應該要盡早處理。

日期:2021-10-26

職場生活

唸醫學系、當醫生多奉「父母之命」 譚敦慈:只有當你選擇你喜歡的,未來再困難都能克服

父母從小的教育會影響小孩一輩子!毒物科權威林杰樑醫師的遺孀譚敦慈,近日上節目時透露自己對孩子們的教育,像是國中才能吃巧克力、出社會才能喝咖啡等等規定,她也解釋訂定這些「家規」背後的原因,讓一同錄影的其他來賓驚嘆「天啊!對比我的童年真的是兩個世界。」譚敦慈也對社會上,有不少學生之所以會就讀醫學系,多出於父母的期待而非自己有興趣的現象,她認為,必須要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即便日後遇到困難才會有辦法克服,她也從沒逼迫或鼓勵兒子們一定要當醫生。

日期:2021-09-29

職場生活

用聆聽取代口水、抗疫團隊當中的「拆彈專家」 王必勝如何在疫情熱區連贏三場?

疫情接連爆發,3起棘手群聚感染事件,王必勝總是站上第一線,清理戰場。從替病人插管的胸腔主治醫師,到調度資源的疫情指揮官,他的選擇幫助愈來愈多人。

日期:202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