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共有159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2
投資理財

想要聯準會降息,沒那麼快!林奇芬看2023年投資5機會:上半年可以積極布局「這一種」

2022年是震盪起伏的一年,展望2023年同樣要面臨大波動大挑戰。只是2023年有機會隨著波動,緩步走出隧道迎向曙光。面對景氣可能出現U型走勢,投資人別想要撈底,還不如採取定期定額投資,掌握微笑曲線低檔投資好機會。五個方向,讓你趨吉避凶,資產不縮水。

日期:2022-12-17

產業時事

「中國沿海漁民動態」為何該小心?原來中共武嚇台灣有跡可循 專家:這三個徵兆要注意

「最近我參加了好幾場國際會議,在會議上,國外的參與者都問我:『中國跟台灣何時會打仗?』日本友人還提醒我們,要好好先了解周邊哪些國家會提供難民協助,像是日本雖然不一定會幫忙打仗,但一定會幫忙台灣民眾。」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這樣分享自己近期在參與國際會議時的經驗。

日期:2022-12-15

產業時事

前聯電董事長 自由之聲 價值豈只三十億 曹興誠

他是聯電前董事長、台灣半導體產業巨擘;他的收藏品質量驚人,是公認的全球百大藏家;他以科學方法鑽研佛學,聽過的人莫不折服。

日期:2022-12-14

產業時事

中國「白紙革命」動盪,習近平可能攻台轉移內部壓力?學者提出3點觀察

編按:中國「白紙革命」引發全球關注,關於後續可能發展,中共是否會以攻台轉移內部壓力?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兼任教授湯先鈍全面剖析。

日期:2022-12-07

投資理財

巴菲特「天降神兵」!謝金河:去台化最脆弱時,給台灣最好的禮物…台積電370元或成底部

昨晚睡覺前,看到美股開盤殺低,仔細把個股檢查一下,發現台積電ADR下跌,但盤後交易卻大幅上漲6.8%,我以為是拜登會見習近平,地緣政治風險可能紓解。清晨才發現是巴菲特的柏克夏基金公布到第三季底為止,新增台積電ADR 6010萬股,約占1.4%,若以9月30日的收盤價計,共斥資41.2億美元,這是台股重磅新聞,對台股及整個台灣的影響滋事體大。

日期:2022-11-16

產業時事

股市的「東降西升」

中共20大落幕了,中、港、台10月股市表現脆弱,其中的港股已跌到1997年回歸前的水準;對照美股在10月的強力反撲,股市出現「東降西升」現象,是判斷20大後世界經濟的焦點之一。

日期:2022-11-02

產業時事

地緣政治角力下的台積電

在美國擴大對中國晶片及設備出口限制下,台積電成為美中角力最敏感指標,雖然因地緣政治造成股價重跌,但今年前三季營運創史上最好成績,目前也許是最佳的買點。

日期:2022-10-19

產業時事

龍應台暗指民進黨「為選票把人民帶向戰爭」,卻不提中共霸凌台灣!謝金河:紅統人士一貫思維

誰在鼓吹戰爭?極權獨裁與民主的分際!龍應台女士專文指出:鼓吹戰爭是罪人!她暗指民進黨為選票把人民帶向戰爭,這個説法引起很大的爭議。龍女士認為是民進黨為了選票把人民帶向戰爭,卻對中共一直以來對台灣的霸凌絕口不談,其實這是紅統人士一貫的思維,不足為奇。

日期:2022-10-09

產業時事

「2024總統大選,共軍會趁機襲台」...美計畫將台打造成「龐大武器庫」:隨時準備出兵保台

編按:美國情報界評估,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越趨加劇,最快有可能在2024年1月的台灣總統大選趁勢發動攻擊,也讓美國對台戰略越來越清晰,華府與美軍方皆表示,倘若共軍侵犯台灣,美國絕對隨時準備好出兵保台,也絕對有能力突破解放軍封鎖。另一方面,為了讓台灣同時具有自保能力,「紐約時報」今(10/6)日報導「美國計劃將台灣變成龐大武器庫」中指出,美方正在努力讓台灣成為擁有充足武器、抵禦共軍「刺蝟」,加快在台儲備大量武器的速度。而美國國防部官員也表示,美方對台軍售將不限於符合不對稱定義的武器,並與台軍事合作建構完整的「擊殺鏈」,使聯合部隊能夠互通、有具優勢的島嶼防禦,但因有些供應鏈超過美國政府控制範圍,美方也鼓勵他國夥伴加入協助援助台灣軍備需求。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今天出席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年度論壇進行專題演講時強調,台灣關係法等相關文件明確載明,若有人企圖以武力改變台灣地位,美國必須有所作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日前協防台灣說法並未改變對台政策。

日期:2022-10-06

產業時事

第一時間站出來挺台灣、烏克蘭!立陶宛為何如此勇敢?故事要從30年前數十萬人上街擋坦克說起

編按:立陶宛是第一個捐贈疫苗給台灣的歐洲國家,也是在俄烏戰爭中,最早呼籲並實施不使用俄羅斯天然氣、石油、電力,並捐武器給烏克蘭的國家。自從立陶宛在台灣爆紅以來,各界對於立陶宛有許多好奇與疑問,這個國家為什麼如此勇敢、有什麼特色? 然而,相關的資訊有限,能夠看到的多是像教科書般簡略、被周邊大國欺壓的歷史敘述,或是僅限於暢銷的啤酒、巧克力,以及短期旅遊資訊。 作者在前往立陶宛前,也有一樣的困惑,深諳人們心中的疑問。因此在友人及出版社的鼓勵下,結合研究、採訪與親身經驗,深入介紹這個國家。

日期:202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