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共有160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8
產業時事

第一時間站出來挺台灣、烏克蘭!立陶宛為何如此勇敢?故事要從30年前數十萬人上街擋坦克說起

編按:立陶宛是第一個捐贈疫苗給台灣的歐洲國家,也是在俄烏戰爭中,最早呼籲並實施不使用俄羅斯天然氣、石油、電力,並捐武器給烏克蘭的國家。自從立陶宛在台灣爆紅以來,各界對於立陶宛有許多好奇與疑問,這個國家為什麼如此勇敢、有什麼特色? 然而,相關的資訊有限,能夠看到的多是像教科書般簡略、被周邊大國欺壓的歷史敘述,或是僅限於暢銷的啤酒、巧克力,以及短期旅遊資訊。 作者在前往立陶宛前,也有一樣的困惑,深諳人們心中的疑問。因此在友人及出版社的鼓勵下,結合研究、採訪與親身經驗,深入介紹這個國家。

日期:2022-09-29

產業時事

「中共無力橫渡台灣海峽」!他說10年內兩岸不會打仗:動用40萬軍隊跨海,哪來找運兵船艦?

俄烏戰爭打了7個多月,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布二戰以來首次動員令,要徵召30萬後備公民上戰場,戰情似乎沒有停歇的態勢,而台海情勢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亦對峙升溫,讓不少台灣民眾憂心戰爭會一觸即發。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認為,兩岸在未來10年內是不會有軍事戰爭的,因為以目前中國的軍事力量來看,是無力橫渡台灣海峽!「中共還是以政治手段,用錢買通一些親中的台籍人物,在台灣內部進行煽動才能趁機而入,若是用軍事手段,中共代價太高了。」

日期:2022-09-23

產業時事

中國若武力犯台,拜登4度表態「出兵協防台灣」!白宮又收回總統言論?美官員:總統意思很清楚

中國近期多次發動對台軍演,加劇台海緊張,破壞兩岸和平。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來4度表明若中國入侵,美國將出兵協防台灣。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今天表示,總統意思很清楚,美國主要目標是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確保現狀的維持。

日期:2022-09-20

【股科大夫容逸燊】股市診療室

0621晨報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2-06-21

產業時事

印太經濟架構台灣沒加入會怎樣?重點不在加入群組,能否「私訊美日」才是關鍵!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剛結束上任以來的首次亞洲訪問行程,此次行程除了代表美國將尋求多國結盟來抗衡中國以外,另一個焦點為啟動「印太經濟架構」,以此抗衡中國「一帶一路」的外交戰略。不過,台灣並未在首輪納入印太經濟架構中也引起討論,《今周刊》專欄作家蔡致中在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主持的《老謝看世界》節目中表示,相關的協議或架構已有很多個,猶如一個個LINE群組,但重點還是台灣有沒有辦法跟美國或日本「私訊」,因此也不必對此感到過於憂心。

日期:2022-05-30

產業時事

拜登對台政策模糊少了點、戰略意味多了點!去年至今講了3次「保護台灣」,玩真的還假的?

雖然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首次亞洲行已落幕,但他在東京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對於美國記者提問,美國是否會在中國進犯台灣的情況下採取軍事介入,拜登明確而肯定的答覆,依舊餘波蕩漾,並且引發不少討論,多數的爭議都集中在美國是不是放棄長久以來對台「戰略模糊」的政策。

日期:2022-05-26

產業時事

「Fed將毫不猶豫升息,直到通膨降溫!」鮑爾:就業市場恐付出代價

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稱會毫不猶豫地升息、直到通膨降至合理水位為止,即使突破中性利率也在所不惜。不過,他仍認為,經濟有機會達成「軟著陸」(softish landing)。

日期:2022-05-18

產業時事

資金派對真的結束了

隨著美國聯準會將收緊寬鬆貨幣政策,資金派對即將結束,加上受到俄烏戰爭影響,原油、大宗物資等價格居高不下,高通膨也衝擊到企業獲利與消費需求。

日期:2022-05-11

產業時事

上海封城後,「外賣小哥」成了最難約到的男人…如果連北京都跟進,中國經濟恐會走向這樣的結果

「若干年後子孫繞膝,問爺爺為什麼愛囤貨,我雙眼凝視夜空,語重心長地說:這事說來話長,你爺爺在和平年代的GDP第一的城市,差點餓死....。」「一群累的死去活來的醫護,照顧著一群生龍活虎的確診者。醫院裡精力旺盛的確診者滑著手機,命繫一線的病危者卻被擋在醫院外」「有人提議將上交所改成方艙醫院,確診者進來之後立馬就轉陰的(4/11當日A股上演黑色星期一)」這是4月1日上海封城後的冷笑話。

日期:2022-04-12

產業時事

民主政體戰勝專制政體?

從俄烏衝突中,台灣學到的不是過度自信或樂觀看待中國可能的軍事入侵,而是要了解軍事衝突將會是彼此的災難,宜尋求化解兩岸緊張局勢,千萬別重蹈東歐的覆轍。

日期: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