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共有338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11
職場生活

「不要求人,求人很難」歌神張學友難忘童年捱窮歲月:教育女兒,做人「是非觀」最重要

編按:香港回歸25週年,歌神張學友日前接受央視訪問,竟因一句「香港加油」慘遭中國小粉紅攻擊。對此,張學友發表聲明以「蟻民」自稱,希望中國人能「以理服人」。其實張學友出道37年,幾乎零負面新聞,行事作風都相當低調,連郭富城都曾經表示:「張學友是娛樂圈最後一個好人」。童年家貧,張學友曾在訪問時透露「家裡窮的時候要向人借錢,媽媽經常流著淚跟我講,你不要求別人,求人很難」。張學友於1986年第一次演出電影《痴心的我》,即與片中女主角羅美薇相識並墜入愛河,1996年兩人在英國倫敦註冊結婚,隨後在香港登報告知親友歌迷。張學友是四大天王中,最早公開戀情甚至結婚的,在當時演藝圈的風氣下難能可貴,堪稱演藝圈的好爸爸與好老公代表。

日期:2022-07-11

投資理財

曾刷「喬治瑪莉卡」救急...一個家庭主婦最血淋淋的理財教訓:為賺20%年息,幾乎賠光本金

「從月光族到理財好手,財務規劃,帶給我與先生平靜優質的家庭生活。」

日期:2022-05-19

產業時事

移民署攜手嘉邑行善團送暖 助重病新住民度難關

移民署南區事務大隊嘉義市服務站接獲轄內NGO團體轉介罹患重病的新住民金蘭,因無力負擔醫療費用且生活陷入困境,便前往關懷訪視,並瞭解實際狀況後,主動聯繫嘉邑行善團攜手送暖,提供扶助救助金,暫解燃眉之急。

日期:2022-05-04

財經時事

零工經濟崛起 頂大畢業、海歸學子,39歲的他為何寧願當9年「職場跳跳族」?

近年零工經濟崛起,高達近7成的勞工都有過非典型工作經驗,像是派遣、約聘、臨時工、按件計酬等,然而,月收入最低曾領不到2.2萬元,甚至有3成的人月收不到萬元。

日期:2022-04-26

投資理財

嘉義縣邁向「農工大縣」 全力開發馬稠後產業園區

近年來,隨著海外台商大舉「鮭魚返鄉」,台灣西部各縣市工業區土地價格水漲船高;其中,嘉義縣工業區土地最為低廉,廠商詢問度持續加溫。其中,馬稠後產業園區面積寬廣、地理位置優越,深具發展潛力,堪稱嘉義縣奔向「農工大縣」的重要拼圖。

日期:2022-02-17

投資理財

4天蒸發上百萬年薪也不賣…她靠「5311理財法」30歲擁千萬元6年就翻倍:台股最愛買這些

邱懷青在30歲那年靠著儲蓄加投資,已擁1000萬元身價。婚後和先生成立家庭帳戶,以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6年後累積2000萬元。學財經的她個性平穩,找尋每年獲利5~8%的投資工具,滾出100萬元被動收入,實現財富獨立。今年36歲的她笑道:「我還不能說自己實現了財富自由,但可以說財富獨立,也就是被動收入足以支應家庭生活開銷,不用再為五斗米折腰,並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這是我花十年時間好好工作、投資,實現的理財初級目標。」

日期:2022-02-14

職場生活

張忠謀談18歲的青春傷痕》「對日抗戰、二戰、國共內戰,我全經歷過了」 這決定改變了後來73年人生

「我恐怕是很少數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雖然經歷戰爭的時候,我只有十幾歲。」「戰爭改變了我們全家的生活,完全毀掉了我父親的事業。當時父親才40多歲,卻沒有了事業未來。」「在戰爭之前,我沒有打算去美國念書,在美國工作。」

日期:2022-01-28

職場生活

連自稱「我家沒問題」的夫妻,40歲後也為小事鬧離婚...訪問1萬名中年人,他給已婚人士的忠告

編按:為了撰寫本書,作者從認識的3萬多名商業人士當中,挑選了1萬人深入訪談,其中包含了知名企業的社長、幹部,也有大小公司的中階主管,或者以個人品牌走跳的人。他發現50、60歲的受訪者中,最多人後悔自己在40多歲的階段裡做錯選擇;而且愈拚命工作的人,愈容易對40歲的人生感到後悔。

日期:2022-01-22

職場生活

花光退休金、散盡家財!這對校長夫妻不談理財、只教人說愛:我們不是直銷,也不賣產品

終日為生活忙碌,距離上一次,你真正感受到幸福,是什麼時候?醒吾科技大學退休校長周添城昔日在大學講堂上以經濟、商管專長著稱,他以60多年在教育現場的觀察,發現每個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價值感與歸屬感,卻因為家庭日常生活產生親子衝突,導致父母教育孩子感到挫折、而孩子感受不到「愛」,心靈匱乏。為此,周添城與夫人戴惠貞兩人砸光積蓄與退休金,成立小樹傳愛協會,引進國外沉浸式體驗,走入台灣的校園教大家如何「說愛」,要重啟每個人愛人與被愛的能力。兩人堅信,「愛本來就存在,只是過去忽略了,只要敢說,就能重新找回來」。

日期:2022-01-22

產業時事

「6點準時下班接小孩,被說太閒..」 台灣人不生原因沒時間顧 上班族家庭事業兩頭燒怎麼解?

台灣的生育率全球排名倒數第一,人口至今年11月為止仍持續負成長!低生育、少子化,在國家層次是很嚴重的問題,政府近年祭出各項「催生」措施,但生育率仍持續下滑。到底要不要生小孩?每個家庭都有考量,包括房價與養育成本等經濟問題、誰要帶小孩及育兒時間分配等,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在台灣雙薪家庭已是主流,多數育兒或有生育計畫家庭的家長身兼照顧者與工作者,但目前制度真能有效回應這群廣大家長的需求嗎?事實上,職場友善與時間彈性分配,讓準爸媽、爸媽「有選擇」共同承擔經濟與教養責任,讓家庭能正常運作是重要關鍵。

日期: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