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共有145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11
職場生活

從瘜肉到癌化至少要5年!腸癌權威:最晚50歲要做人生第一次大腸鏡

只要理解危險因子,並依個人生活型態制定篩檢計畫,即使罹癌,康復的機率也遠比你想像得高。《今周刊》訪談權威名醫,教你如何在生活中降低風險,並及時阻止癌症發展。

日期:2021-03-15

職場生活

癌症真相系列》肺裡有結節,需要馬上開刀嗎?台大癌醫權威陳晉興:肺癌預防之道

編按:癌症,一項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每年無情奪走數以萬計台灣人性命。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2018年全球肺癌發生率地圖顯示,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全球肺癌發生率,台灣高居世界第15名、為亞洲第2名。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目前已知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是吸菸,然而,台灣有一半的肺癌不是吸菸所引起的,尤其不抽煙女性的肺癌病例還越來越多,用空汙或遺傳也很難完全解釋。如果不能阻止肺癌,就一定要增加第一期、減少第四期,該怎麼做呢?以下是陳晉興副院長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日期:2021-03-11

職場生活

名人專訪-杜詩梅》在經歷失去過後,更加珍惜健康!

2020年在新型冠狀肺炎的肆虐之下,造成全球經濟劇烈震盪,截至目前全球確診數超過1.11億人,死亡病例至少有247萬人。然而,國內外許多意義重大的公眾人物也相繼離世。美國《時代雜誌》(Time)更於年末公佈一則,2020年被打上一個紅色大叉叉的封面,副標題則是「史上最糟糕的一年」。

日期:2021-03-11

投資理財

拼經濟、顧家庭 也要照顧自己! 為何女性規劃保險必備「三大保障」?

台灣女性經濟獨立比例越來越高,家庭經濟也不再是過去由男性一肩扛下的型態,根據統計,女性經濟戶長占整體家庭比重將近3成,雙薪家庭已成為常態。然而,不少職業婦女在工作之餘,仍須負擔較重的家庭責任,因此壽險業者建議,女性族群規劃保險時,應有實支實付醫療險、多次給付型癌症險、重大傷病險等,以面對未來可能風險。

日期:2021-03-09

職場生活

國家計畫》高罹癌時代下的超前部署 陳時中:篩檢率提高 防治效益最高

編按:衛福部自二○○五年起推展「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強化四癌篩檢(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成效顯著。如子宮頸癌因一九九五年起健保補助抹片檢查,從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退居至第八位,並降低七成死亡率。

日期:2021-02-24

職場生活

權威觀點》主動篩檢 讓癌症不再是絕症 十大名醫親授 早期防癌教戰

只要理解危險因子,並依個人生活型態制定篩檢計畫,即使罹癌,康復的機率也遠比你想像得高。《今周刊》訪談台灣最常見的十大癌症權威名醫,教你如何在生活中降低風險,並及時阻止癌症發展。

日期:2021-02-24

職場生活

如何贏得10倍癌症存活率? 66歲病理科醫師罹癌後開刀治癒 3大保養心法這點最重要!

癌症,一項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每年無情奪走數以萬計台灣人性命。即使是醫學發達的今天,癌症若發生遠端轉移,仍幾乎等於不治之症。好在,大部分癌症早期的生長速度緩慢,若能借助不斷進化的篩檢與治療技術,及時阻斷癌細胞發展,康復機率遠比一般人想像得高。每一位能活到預期壽命的台灣人,一生約有4成機會罹癌。如果你沒把握永遠與癌症絕緣,積極篩檢、避免成為晚期病患,是戰勝癌症的最佳策略。

日期:2021-02-24

保險稅制

如何用年終獎金規劃保險? 專家:小資、青壯年、熟齡三大群族 應該這樣做!

年關將近,各家企業年終獎金多寡的消息開始出現,惟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年終恐怕多少受到衝擊。根據人力銀行業者yes123最新調查,僅64%企業「確定會發年終」,但預估年終獎金平均為0.94個月,與2019年相比縮水了0.14個月。

日期:2021-02-03

財經時事

「主動脈剝離」致死率高? 醫曝「這三病」才是劊子手:在台灣殺掉的人多得多了

編按:台積電轉投資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今(2)日公告行政副總經理兼代理發言人劉啟光主動脈剝離猝逝,享壽62歲。世界先進表示,副總經理劉啟光因為主動脈瘤破裂緊急送醫,經搶救後仍不幸於晚間19點21分宣告不治。「主動脈剝離」致死率高,不免讓大眾關心起身體健康,擔心無法防範突然發生的急性「主動脈剝離」。對此,血管外科醫師吳欣岱則表示,不用太過於緊張,民眾需要保身體健康的話,日常生活從飲食、運動、正常規律的作息...等,生活方式開始照顧自己就好,「畢竟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等疾病,在台灣殺掉的人比急性主動脈剝離多得多了!」

日期:2020-09-23

職場生活

有紅字是異常、沒紅字就算健康?三個觀念幫你判讀健檢報告、掌握身體狀況

若你重視保健,定期做過不同醫院的健檢,認真看過健檢報告,可能會產生疑問:同一個項目,為什麼各家參考值不一樣,有無統一標準?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健康?

日期: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