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共有649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16
產業時事

高校應戰>人力、新課種考驗5萬教師 校方、政府怎有效助攻?

根據研究,高中要落實一○八課綱,仰賴校長行政能力與校內專業學習社群,否則難以提供學生可探索潛能的環境。為此,教育部必須減輕教師負擔,增加與大學端合作,才能讓高中老師全心全力設計出新穎的課程,帶領學生進行生涯規畫。

日期:2021-09-01

職場生活

「習慣填鴨的台灣學生,沒有人固定餵食…」108課綱上路2年,真能終結孩子的忙茫盲?

期待學生探索自我的108課綱上路至今2年,將於2022年面對大考的高中生,課業壓力雖未舒緩,但增加思辨與實作的課程內容仍讓他們有所收穫,未來有待縮小學校資源差異、增加教師教學量能,讓更多高中生能在學習生涯中找到興趣,發揮潛能。

日期:2021-09-01

產業時事

國家人權委員會一週年特刊-人權不斷向前

國家人權委員會歷經20年的努力、三次政黨輪替,終於在2020年8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由主委、副主委、及8名委員,藉由多元的組成和不同的專業,促進人權團體與政策的溝通對話、人權教育推廣、人權議題研究、座談與研討、還有國際人權交流…..盤點過去一年的成果,形成一週年大事紀,讓民眾認識人權的普世價值要如何在台灣更加普及與落實。

日期:2021-08-31

職場生活

全台唯一不限學歷「企家班」 互信、授權、創新都有教 這堂零學分課程 為何讓百位企業家搶上?

政大創業主管理精修班(創業主班),每年光是學費就達二十五萬元,卻不提供學位與學分,為何這個沒有文憑的課程,能夠吸引數百名企業家共學,它讓企業家轉型升級的祕訣又為何?

日期:2021-08-25

產業時事

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週年 溫暖的力量 持續推動臺灣人權向前

2020年8月1日,一個看似平凡卻意義深遠的日子,這一天國家人權委員會正式成立,從此臺灣有了國家級的人權機構,掀開人權史劃時代的新頁;轉眼間週年已至,國家人權委員會舉行週年成果發表記者會,主任委員陳菊表示,一週年只是起點,未來將一步一腳印,為落實與促進人權做最大的努力。一年前,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當天,蔡英文總統親臨現場揭牌,提出三項期許:「讓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為國家的良心」、「以制度讓人權工作穩定長久」,以及「分享台灣人權經驗貢獻國際」。陳菊在週年成果發表記者會上致詞強調,一年來如履薄冰,儘管人力、資源及經驗有限,又逢疫情肆虐影響,全體委員及幕僚同仁依然上下齊心,全力以赴,投入各項國家人權業務。

日期:2021-08-20

存股助理

存股助理第48期︱數位轉型商機,精誠與敦陽科卡位制高點

所謂不見棺材不掉淚,很多事情總是要到生死交關時刻才會下定決心去做。政府與企業,乃至個人的「數位轉型」就是一個顯例。對存股族而言,這更是一個值得耐心布局3年的大商機!

日期:2021-08-04

全台防疫報導

致謝日本再贈疫苗 謝長廷力挺我國產疫苗:不能老做受援國

謝長廷在臉書表示,自己在機場看著日本的機組人員,為協助運送疫苗給台灣的辛勞身影並表達致謝,「機坪上有多輛飛機,除了台灣,還有飛往印尼或其他地方的,因奧運管制不能下到機坪,只能從窗戶揮手,在二樓遇見正副機長,有向他們致謝。最特別的是,裝載時天空露出陽光,有撥雲見日的喜悅。」

日期:2021-07-16

全台防疫報導

疫情考驗家長應變能力 善用線上教學資源成助力

台灣爆發大規模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超過一個月,線上教學已成為常態,正所謂「十年磨一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除了考驗學校、公部門的應變能力外,也讓許多默默佈局已久的線上業者對接到龐大商機,營運模式成為外界討論焦點。

日期:2021-06-24

產業時事

補教業、知識型YouTuber搶20億商機 線上夏令營親子拴心術

疫情升溫,此刻原本要進入夏令營招生旺季的補教業者,面臨最殘酷的考驗,把實體活動搬到網路的線上夏令營紛紛出籠,教育圈正歷經大洗牌。

日期:2021-06-23

產業時事

NCC對電視新聞的監理原則與實務:以關西機場事件為例

編按: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通傳會委員林麗雲教授以關西機場事件為例,對於NCC對電視新聞的監理原則與實務的寶貴見解。

日期:202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