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共有634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3
職場生活

擁抱風險才能看見機會

總是選擇最安全的選項,將讓人走向愈來愈窄、選擇愈來愈少的未來。面對未知,完全不採取行動雖然零風險,但成功的機率也完全是零。

日期:2023-10-11

產業時事

「味全催生,和泰養大」60歲新竹包材廠,如何從食品藥品一路做到半導體,甚至跨足航太?

成立一甲子的老牌包材廠大全彩藝,橫跨國內食品、醫療、電子產業等包材代工,甚至拿下電子業過半市占的包材生意,疫情後喊出營收、獲利雙位數成長。

日期:2023-10-04

產業時事

工研院攜手墨西哥 簽署科學園區策略規劃顧問協議  深化半導體、電動車、AI、自動化產業交流

受惠於美中貿易戰與產業供應鏈轉變,推升墨西哥成為拓展美國及中南美洲市場重要的區域製造中心。鑒於臺灣科學園區不僅是科技發展的開端,更是創造經濟奇蹟的重要基礎,為協助臺廠強化美洲布局,借鏡臺灣科學園區發展經驗,工研院宣布與墨西哥索諾拉州簽署科學園區策略規劃顧問服務協議,由工研院策略顧問團隊協助索諾拉州永續發展委員會(CODESO)規劃該州科學園區,協助未來索諾拉州深化半導體、電動車、AI人工智慧、自動化等產業發展;工研院同時將進一步協助索諾拉州進行技術人才培育, 協助未來在索諾拉州落地台商之人才需求,繼續擴大臺灣在全球關鍵地位的影響力,共同開拓國際新市場商機。

日期:2023-09-27

產業時事

工業電腦沒電扇散熱能用嗎?宸曜創始團隊從烘碗機開始試、13年後Uber、輝達都買單,營收飆逾百倍

在工業電腦領域,過往追求穩定至上的思惟,設計上的革新甚少出現。但在面對邊緣運算、AI的發展,工業電腦市場出現轉變,讓產業新兵也能開闢新商機。

日期:2023-09-27

產業時事

上市櫃更名潮/和鑫→精金科技…從AMOLED產品出發,將朝IT、工控、車載等多元化發展

前言:公開資訊觀測站顯示,2023年截至目前為止,有17家上市櫃公司申請變更公司名,已與去年持平,今年全年可望改寫新高紀錄。為何掛牌公司無懼更名繁複手續,寧可改名面對股民?是企業轉型、還是期待更名氣象一新帶動股價?今周刊查訪各公司基本營運概況,讓股民能進一步了解其改名的目的與可能的想法,在投資路上能有更多參考可依循。--------------------觸控面板廠和鑫光電(3049)今年更名為「精金科技」,2023年除了受益疫情加速終端客戶更換電子標籤產品的意願與速度,AMOLED產品固守中高階手機市場之外,也積極朝向Tablet與Notebook等IT產品發展,提升AMOLED在IT產品的滲透率。

日期:2023-09-20

產業時事

陳吉仲請辭政院准了!臉書2000字回看7年多來日子「歷經無止境抹黑,但我毫無畏懼」

進口蛋爭議持續延燒,農業部長陳吉仲周二(9/19)上午現身立法院談到,過去3周以來有許多汙衊、抹黑都不是事實,但在周二傍晚的17:30召開專案進口雞蛋議題說明記者會後的2個多小時,陳吉仲在臉書上寫下:我決定請辭。另外,中央畜產會董事長林聰賢緊接著陳吉仲之後,也在臉書寫下「美好的一仗,我們一起挺過!」宣布自己即刻請辭。就在兩人宣布請辭之後,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表示,院長陳建仁尊重陳部長的決定勉予准辭,並於週四(9/21)生效,將由農業部政務次長陳駿季暫代部長一職,林聰賢則是一併勉予准辭,並同步於本週四生效,後續人事將依照規定,經董事會程序再行派任。

日期:2023-09-19

產業時事

新的槓桿

台灣對中國(含香港)出口金額占整體出口額的比率持續下降,以往,全年對中出口額總能占去台灣整體的4成以上,到了2022年,比率降到38%,至於今年,前8月的比率約是35.3%。儘管如此,中國畢竟仍是台灣目前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前8月台灣對其出口總額是對美國的兩倍。

日期:2023-09-13

產業時事

半導體  家碩請來設備廠老將整軍 營收兩年翻倍 失控部門 蛻變家登集團小金雞

(今周刊1394)在家登持續往美國與海外布局中,集團小金雞家碩科技也浮上枱面。過去只是家登的小部門,它如何快速站穩EUV光罩儲存設備的領先地位?

日期:2023-09-06

產業時事

專訪推手 從新南辦到貿協 黃志芳掌舵下的第一手觀察 台商南向淘金 把握兩大突破口

(1393今周刊)在近年台商產線轉移、布局東協的趨勢背後,黃志芳一路扮演著關鍵角色。從新南辦主任到貿協董事長,他在不同位置,持續為台商與東協國家創造更多交流與商機。

日期:2023-08-30

產業時事

英特爾是CPU霸主、輝達是GPU一哥 為何台灣在AI時代 有機會從這家才八歲的新創小公司勝出?

國內AI晶片設計新創公司耐能智慧的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認為,輝達(Nvidia)固然以GPU成為AI時代的最大咖,其長年推動的設計平台CUDA更架構了外界認同度很高的生態系。但隨著GPT時代來臨,使用CUDA的成本偏高又耗電,不符合節能減碳的全球趨勢。反觀耐能創業至今投入研發的NPU(Neural Processing Unit,神經網路處理器),主要是走邊緣運算的「非主流」方向,而非科技巨頭、雲端服務巨擘提供的大型資料中心,不僅輕薄短小,也有機會為台灣在未來5~10年在AI大時代打出全新市場

日期: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