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共有315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8
產業時事

王傳福發豪語 要挑戰兩個第一

十月二十三日,比亞迪股價創下了八十八.四港元新高,市值較一年前更是暴漲了五倍。靠著低價、大量製造,威脅到鴻海地位的比亞迪,現在則立下要作全球汽車龍頭廠的目標。《今周刊》此次直擊比亞迪總部,一探王傳福的汽車生產基地。

日期:2009-11-05

產業時事

76萬「平價電動車」將問世,特斯拉、鴻海有望成主流!分析師:像「縮小版豐田RAV4」

財經網站CNBC報導,起價在25,000至30,000美元(約台幣768,125至921,750元)之間的下一代電動車要來了,消費者可以買到續航力較短的較小車型,而車廠節省成本的能力決定他們能否稱覇大眾市場,其中以特斯拉與鴻海最受關注。

日期:2023-04-28

產業時事

台積電高層鐵口直斷:車用晶片市場很可能超過手機 2030年上看4兆台幣! 且「這些製程」都準備好了

台積電車用暨微控制器業務開發處處長林振銘透露,根據台積內部估算,車用半導體的全球市場規模,可望從2021年的410億美元(近1兆3000億台幣),躍升至2026年的850億美元,到2030年更上看1350億美元(近4兆2400億台幣)。他認為,隨著自動駕駛及電動車技術日漸普及,車用半導體市場規模不可能停在1350億美元,「我覺得這個產業(車用半導體)產業比手機還更大,這是有可能的!」林振銘也揭露了台積電對於車用半導體的發展路徑圖,其中特別在5奈米製程規劃了針對車用產品的N5A、射頻晶片(RF)已推進至6奈米、微處理器(MCU)的28奈米製程預計2023年量產;MRAM等新型記憶體已經在22奈米量產,16奈米製程也預計2023年推出。

日期:2022-09-15

投資理財

北京刺激了美國景氣

中國產能過剩,導致美國通膨下降、消費者支出提高,以及拉高就業水準;結果,北京政策刺激到的是美國經濟。

日期:2012-08-30

產業時事

台灣在「獨裁紅利」下的機會

獨裁紅利的成本限制了自由流動的資訊,就這個角度觀察,台灣大可成為非獨裁體制下的中文網路內容中心。

日期:2010-01-21

產業時事

比亞迪銷量超越特斯拉、歐洲每5輛電動車就有1輛中國製...德國汽車教父沉重:已被逼到窘境

「今年,將是『它』的勢力大幅改寫全球版圖的一年⋯⋯。我們,正處於一個進退維谷的窘境。」說話的是歐洲汽車研究權威機構波鴻研究中心主任、德國汽車教父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

日期:2024-04-30

產業時事

養車成本比一比!10年保養費最便宜是這品牌「不是Toyota…」養豪車花費可買一輛平價國產車

現今電動車的普及程度仍尚未追上燃油車,前者售價也明顯較高昂,不過,或許在養車成本上,電動車能為車主省下一些開銷。有外媒研究發現,若以養車十年為基準計算,特斯拉(Tesla)的養車費用最便宜,超越大家心中認為CP值最高的豐田(Toyota)車款。

日期:2024-04-26

產業時事

鴻海要幫傳統車廠組裝電動車了! 劉揚偉今法說會透露:有一家可能即將落地 「明年是電動車非常關鍵的一年」

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今(10)日在第三季線上法說會上透露,電動車事業將迎來三家新創車廠及兩家傳統車廠加入,而且「新創已新加入兩家,傳統車廠潛在客戶,有一家可能即將落地!」劉揚偉在回答法人提問時也提到,這三家新客戶「(鴻海)一定會做組裝,而且在組裝的前提下,會有做零組件的機會」。這等於證實了劉揚偉三年多前接掌鴻海董事長後,所揭櫫以電動車為主軸的新成長策略,才兩年多就有驚人成果。

日期:2022-11-10

產業時事

「從現在開始,沒有產能過剩這句話!」 黃崇仁:三年內台灣半導體製造業會大發,因「這塊」車用需求是大利多

力積電(6770)董事長黃崇仁下午在公司股票上市前法說會上指出,由於全球電動車大趨勢推升了車用電子晶片需求,電動車又是全世界邁向節能減碳及淨零排放的主要工具,這對車用晶片都是大利多,「但(晶圓代工廠)有沒有產能就不知道」。他認為,由於當前12吋晶圓的代工產能大缺貨,且勢必持續至明年,加上8吋晶圓產能的車用晶片價格持續上漲,因此對於市場上屢傳出2023年全球晶圓代工產能恐供給過剩的說法,他並不認同。黃崇仁信心滿滿地說,「從現在開始,沒有產能過剩這句話!」而且他相信在未來三年,台灣的半導體製造業會大發,他非常看好。

日期:2021-11-10

產業時事

台海安全國際化

美國、台灣、中國三者時常以三角關係加以分析,這樣的分析方法雖過於簡化,但確實有用。美台關係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為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而美國政策同時影響台海的一舉一動,美國與中國彼此的威脅評估取決於每個國家對台灣的立場。但是時候不再執著於中美台三角關係的分析了。

日期:202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