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共有392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2
產業時事

奉茶、淨灘、捐閒置好物…永豐百萬綠行動獲廣大迴響,每4度光電發電就有1度由永豐提供融資

自備水壺、自備餐具、多吃蔬食、隨手關燈…其實愛地球比你想像中的更容易做。永豐金控身為金融機構,除了從供應鏈管理出發、鼓勵員工落實永續生活,在投資、融資的部分也積極協助綠電發展,目前每4度光電發電就有1度由永豐提供融資。

日期:2022-08-26

財經時事

當六千人跨出了自綠的第一步,改變就從現在開始!

8月20、21日今周刊於南港瓶蓋工廠舉辦的2022第一屆《自綠生活節》圓滿落幕,為期兩日的活動共吸引六千人次到場參加,蒐集超過一千個寶特瓶空瓶。自綠生活節不僅提供了民眾假日休閒的好去處,還能用行動,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日期:2022-08-25

職場生活

自綠生活節啓動!響應聯合國10大即刻行動,你自綠的一小步,是永續地球的一大步

夏天高溫愈來愈熱、全球極端氣候與災難頻傳,你是否也感覺到氣候變遷與暖化問題離你愈來愈近?由《今周刊》主辦的《自綠生活節》在今、明(8/20、8/21)兩天於南港瓶蓋工廠展開,來到現場的民眾除了可以了解更多如何愛地球的實際作法,完成簡單任務更能獲得總價1500元的禮品。

日期:2022-08-20

產業時事

「突圍.解方」光電產業扮演能源轉型推手,加速儲能系統與智慧電網落地應用

「2050淨零碳排」已成全球共同目標,台灣自然無法置身事外,國發會於今年三月底,即宣布以建築、運輸、工業、電力、負碳技術為五大策略路徑,設立不同進程的量化目標。其中,攸關產業永續發展的電力項目,明確要求逐年擴大再生能源占比、導入新能源科技、建置儲能系統以及升級智慧電網,藉以全方位啟動能源轉型。

日期:2022-08-11

產業時事

飛彈、軍艦、戰機…..台海氣氛緊張,中美之間的博弈如何化解?這兩本書給出最佳答案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一場商戰,一方認為會和談,一方認為會繼續打,認為會和談的人覺得有錢人不打架,一般都是假打。有錢人不打架,因為風險太大,但是最後事實發展是雙方都沒收住手,無下限打到最後。最後結果是,一家慘敗,一家慘勝,兩敗俱傷。

日期:2022-08-08

產業時事

全台熱成「烤蕃薯」!籲冷氣溫度調28度,暗示電不夠?台電澄清:只是提醒民眾省電避免浪費

連日高溫熱到受不了,全台變成「烤蕃薯」,對於極端高溫造成用電創新高,加上中火2號機破管,台電呼籲民眾開冷氣可以把溫度調到28度,是否暗示恐缺電?台電澄清表示,不是電不夠,是提醒民眾省電省荷包,至於中火2號機檢修可望於明(7/25)日凌晨併聯發電,加上各項調度措施,供電不會有問題。

日期:2022-07-24

職場生活

中火2號機破管!台電罕見警告:今晚供電很吃緊…雙北狂飆39°C快烤熟,降溫時間曝光

中火2號機昨(7/23)日無預警發生破管,加上連日高溫讓用電量再度創新高,備轉容量率恐在晚間大幅降到4%至5%。台電罕見地發布警示通知,呼籲民眾外出回家後請節電,冷氣機要調高到攝氏28度以上,協助供電安全。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氣象局針對18縣市發布高溫資訊,有連續出現攝氏38℃極端高溫的機率。今(24)日截至下午2時,最高溫為花蓮縣光復鄉40.4℃,追平昨天最高溫紀錄;新北市板橋站來到39.4℃,刷新板橋觀測站高溫歷史紀錄。

日期:2022-07-24

產業時事

尖峰用電首度突破4000萬瓩創新高,台電:產業用電暴增,但供電無虞,盼民眾節電

連日高溫,今(7/20)日用電量刷新歷年紀錄,台電表示,今日全台多處天氣高溫炎熱,加上防疫及暑假期間民眾居家增加空調用電,且產業用電持續提升,連帶助長用電需求。今日尖峰負載出現在14時23分達到4030.1萬瓩,不僅創下歷史用電量新高,更是首度突破4000萬瓩。今日備轉容量458萬瓩,備轉容量率約11.35%,維持供電充裕的綠燈,其中太陽光電於尖峰時刻發電出力達461萬瓩,約佔尖峰負載達11.4%。

日期:2022-07-20

職場生活

熱翻了!尖峰用電今逾4000萬瓩破紀錄...台電:4大NG行為不要做,收到電費不會破表!

編按:天氣悶熱加上暑假到來,今(7/20)用電量創史上新高,突破4000萬瓩,台電表示,由於產業接單暢旺與暑假學生在家開冷氣,因此用電量創史上最高紀錄。根據台電網站顯示,今天下午約13時30分,用電量達到4010萬瓩,刷新史上最高紀錄,不過整體供電仍有餘裕,備轉容量率可維持在10%附近。

日期:2022-07-20

產業時事

Epson免加熱技術節能更勝雷射 中鋼機械深化低碳轉型的好幫手

節能減碳實踐永續發展,已成為企業提升營運競爭力的新挑戰與新機會,因此在追求「省」與「減」的過程中,如果願意進一步創造附加價值,不僅有助於貢獻社會,更能成就企業並造福員工。

日期: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