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共有370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2
投資理財

奮起的台灣 ——兼論台灣飲料包材大廠宏全

台灣在今年東京奧運的表現,猶如整體上市櫃企業在疫下創造的佳績,強而有力,當下全球政經局勢或有變動,台灣企業面對未來,更要築好深厚底蘊,隨時應戰。

日期:2021-09-01

產業時事

中國軍評片揚言干預台海就核戰日本!胡亂咆哮背後是否有官方指點?

中國軍事評論網站《六軍韜略》在 7 月 11 日上傳駭人聽聞的影片,威脅日本倘若協防台灣,中共將會放棄自己的核武不率先使用(No first use, NFU)政策,對日本「連續用核彈直到日本第二次無條件投降」。四天後,影片由寶雞政法(中共寶雞市委政法委員會)之西瓜視頻官方帳號以及若干中共官員轉貼分享,而該影片的點閱率破上百萬人次後,原影片和延長版反而全數下架。

日期:2021-08-19

產業時事

工研菁英締造產業創新篇章

創新是疫後轉型的關鍵字,素有「工研院奧斯卡」之稱的工研菁英獎,2021年4項金牌得主,涵蓋臺灣優勢的半導體科技、電路板產業應用,以及深具潛力的植物新藥技術,都是跨領域創新的結晶,為臺灣下世代產業科技提前布局!

日期:2021-07-16

產業時事

台美TIFA復談》在強化台美經貿關係的重要時刻,雙方應如何應對?

儘管只有台美官方的零星會談,美國企業仍積極尋求強勁的台美互動。6月23日台灣美國商會(AmCham)發布2021年度新白皮書,表示拜登政府將重啟暫停五年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 (TIFA),在強化台美經貿關係的時刻,台美雙方應如何應對?

日期:2021-07-09

產業時事

明日社造的起點 2021文化部「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付梓出版

臺灣社區營造已邁入第三個十年,為梳理近30年來社造推動的脈絡,文化部於2019年啟動16個民間行動論壇、各縣市社造論壇及12場全國分區論壇、預備會議,並於2019年11月30日及12月1日召開首屆全國社區營造大會,歷經一年整理爬梳會議建言,蒐集臺灣社造現況等相關資料,全國社造會議成果於今(2021)年淬煉成冊,出版「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呈現全民共同參與,擘劃明日社造的精采歷程。

日期:2021-07-02

產業時事

金融業營運不中斷與員工安全兩頭燒 微軟「與台灣再一起」提供應戰方案賦能第一線員工

台灣三級警戒延長,民眾開始習慣在線上完成許多金融交易,包括日常消費、報稅、保險等,而紓困 4.0 帶來龐大的業務量,金融業也積極運用零接觸解決方案,來避免群聚風險。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改變,金融機構不僅營運不能中斷,更必須保護員工安全。微軟發表的金融業白皮書「數位銀行教戰手冊」中,深入剖析金融機構的贏者策略,分享在疫情之下如何敏捷應變,導入數位工具賦能第一線員工,同時,隨著疫情再起,微軟也發起「與台灣再一起」平台提供技術和資源(https://aka.ms/togetherwithtaiwan),讓金融業在確保資訊安全、員工安全的情況下,仍能克服挑戰打造智慧創新服務,降低疫情對企業營運的衝擊,以科技的力量協助台灣再一次面對挑戰。

日期:2021-06-18

產業時事

緊急三級三天啟動全員居家上班!貿協用經驗呼喊中小企業轉型刻不容緩

新冠肺炎近期肆無忌憚衝擊各產業,更動搖百業基底,企業在疫情下該如何運行不怠並建立韌性?外貿協會為台灣最重要的貿易推廣機構、輔導眾多企業尋找國內外商機,遇到不得不面對的數位轉型議題,又是如何佈局與順應情勢?

日期:2021-06-16

產業時事

疫情升溫 數位金融深入全球日常 台灣金融業跟上了嗎?微軟教戰守則助金融業加速布局

小維是一名職業婦女,因為疫情而居家辦公。今天早餐後發現冰箱空了,打開手機採購蔬果魚肉,透過虛擬錢包完成交易,還得到回饋點數。與同事視訊開會的空檔,她查看基金表現,AI 機器人也即時提供投資組合建議。晚上,小維打開筆電,為家人規劃防疫保單後直接下單,零接觸投保更安心,她放心地上床睡覺。

日期:2021-06-10

全台防疫報導

柯P:台北通APP改良上線  一次搞定所有版本實聯制! 還能快速通關、紓困申請及「這功能」

北市今推「改良版台北通APP」,整合所有版本的實聯制,任何版本的QRcode功能都能透過APP一次整合使用;未來台北紓困項目也可透過APP線上申請、不用臨櫃辦理。此外,APP推出「疫情儀表板」新功能,利用北市防疫整體數據狀況,包含居家檢疫人數、居家隔離人數、各行政區快篩及PCR檢測狀況,透過時間與空間序列,掌握風險。「快篩不能亂槍打鳥,不然浪費錢而已!」柯文哲強調,要利用大數據建構防疫系統,未來將有「快篩特攻隊」以行動快篩站模式,按照疫調的結果在「熱區」進行快篩,最快下午就會有兩台快篩車上路。

日期:2021-06-01

產業時事

NCC對電視新聞的監理原則與實務:以關西機場事件為例

編按:發生於2018年9月的「關西機場事件」,起因於境外(中國)網路的一則虛假訊息,經由中國網媒傳到台灣的社群網路,再經由本地主流媒體推波助瀾,終於引發全民關注與議論。使得這起原本只是一次遠在日本的風災造成部份台灣旅客受困機場的事件,最後竟演化成一場充斥著「官/民」、「朝/野」甚至「中/台」對立矛盾情緒的「政治風暴」?更不幸的是,此事件還意外造成我國折損了一位優秀的外交官員。毫無疑問地,對台灣社會而言,關西機場事件是個不幸的悲劇——在這場風暴中,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基礎、不同意識形態者彼此溝通變得不可能?無論官/民、朝/野、媒體/閱聽人…沒有人是「贏家」!但若要問:到底是誰愚弄了我們?誰是這起事件的「加害人」?誰應該為此負責…在整個社會尚未對此事件有充分認知、全面討論、形成共識前,這些追究,恐又將陷入另一場爭論?事件發生至今(2021年)已經兩年半,雖然台灣政府與民間,都因此對「假新聞」議題有了更多的關注、討論與行動。但我們也注意到,就關西機場事件所透露出的警訊、與呈現的意義,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似乎仍因著各自不同立場(利益糾葛),而欠缺一種誠實面對問題的態度、或一次深入而廣泛的省思?以致於在此事件後(例如,2020年的總統大選、新冠肺炎疫情…)類似的虛假訊息,依然程度不一地流竄全台、擾亂社會?特別是,本事件中最應該要勇於面對的台灣新聞媒體,在事件過後至今,不僅鮮少公開向閱聽大眾說明自己在此事件所應扮演的角色(有無失職)?更遑論對此事件做出較深入的後續(影響與省思)報導?本地的新聞媒體或許礙於「涉己事務」的新聞自律規範,而不便對自身或同業多作批判?但相較於公共利益(亦即公眾知的權利有無被誤導?)的把關,媒體理應更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由今周刊及幸福綠光出版社、台大法律學院校友會主辦,常在法律文教基金會協辦,總統府資政蕭新煌教授擔任座談主席,邀請臺灣事實查核中胡元輝教授、台灣民主實驗室沈伯洋助理教授、通傳會委林麗雲教授、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等各界碩彥進行座談,提出寶貴見解,期冀有助於釐清以上問題,也有助於台灣社會認真看待關西機場事件及後來、未來的類似現象!以下整理「關西機場事件總檢討」座談會中,通傳會委員林麗雲教授以關西機場事件為例,對於NCC對電視新聞的監理原則與實務的寶貴見解。

日期:202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