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共有791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11
產業時事

碳有價時代來臨 大同淨零碳排論壇, 攜手產業共創綠色出口競爭力

淨零轉型已成世界趨勢,各國紛紛端出不同政策實現綠色轉型,出口導向的台灣,二〇二三年正式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於二〇五〇年前達成淨零排放,當然企業間也無法置身事外,如何跟上世界腳步,進行低碳轉型是當務之急。

日期:2023-09-21

產業時事

高雄市政府善用AI、大數據等技術,打造民眾有感的智慧城市 用科技提升交通、醫療等效率,市民滿意度拿下六都第一

接軌國際趨勢,高雄市政府運用AI(人工智慧)等數位化工具於交通、醫療、淨零轉型等領域,透過AI大數據分析來找出最有效率的解決方案,搭配市政府具有彈性的各種作法,讓民眾生活幸福感增加,朝向國際一流的智慧城市邁進。

日期:2023-09-21

投資理財

上市櫃更名潮/星寶國際→上亞科技…已改4次名!曾涉胖達人事件,今年投入IC設計又再改

前言:公開資訊觀測站顯示,2023年截至目前為止,有17家上市櫃公司申請變更公司名,已與去年持平,今年全年可望改寫新高紀錄。為何掛牌公司無懼更名繁複手續,寧可改名面對股民?是企業轉型、還是期待更名氣象一新帶動股價?今周刊查訪各公司基本營運概況,讓股民能進一步了解其改名的目的與可能的想法,在投資路上能有更多參考可依循。--------------------上亞科技(6130)經歷4次更名,資本額4.43 億,市值15.28 億。今年1至7月業績1.35億元,目前營運項目為兩項,一是學名藥,二是太陽能發電。

日期:2023-09-20

產業齊綻、創利臺南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舉辦低碳轉型座談 探索企業可行路徑

產業如何因應淨零浪潮,完成低碳轉型為增加產業競爭力之國際趨勢;此外,全球ESG浪潮對應之政策規範亦直接影響了產業供應鏈。為協助南臺灣產業之低碳轉型及因應ESG潮流,本局於112年9月15日 (五) 下午1點30分假沙崙綠能示範場域E棟203室舉辦「製造業低碳路徑:產業轉型大探索座談會」,會中分別由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的陳祖筠研究員介紹中小企業節能減碳重要性與Line@碳服務工具;ESG永續發展協會余政龍博士分享ESG潮流下的製造業者之挑戰與機會;眾宇科技有限公司鄭新有顧問則針對製造業數位轉型實務進行分享,期盼透過本次活動,有助於引導南臺灣製造業者之數位低碳轉型。

日期:2023-09-19

財經時事

今周刊自綠生活節9/16熱鬧登場 農業部化身「媒人婆」媒合企業推廣ESG 實現永續共好生活圈!

「我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全球約65%的碳排放。」今周刊以聯合國ACT NOW 10大個人氣候變遷行動,舉辦第二屆「自綠生活節」,並在今年9/16-9/17於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熱鬧登場,希望邀請大家從食、衣、住、行、育、樂的日常中,實踐減塑低碳的綠色生活,一起為拯救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

日期:2023-09-18

職場生活

悠遊卡推「企業員工通勤碳排統計數據服務」 8月員工人均減碳28公斤

台灣碳權交易所於今年8月正式成立,淨零碳排成為企業現在最熱門話題。擁有全台最多交通數據、長期以來服務全台八成以上交通運具的悠遊卡公司,推出「企業員工通勤碳排統計數據服務」,並於今年率先進行悠遊卡公司員工通勤碳排調查,8月份平均碳足跡為每人28.86公斤,相較搭乘汽車減碳量,每人平均減碳28.21公斤。

日期:2023-09-15

品味人生

有意義的旅行、吃更多蔬食、換電動車... 10大自綠生活行動「你的小改變,決定地球65%碳排!」

「我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全球約65%的碳排放。」今周刊以聯合國ACT NOW【10大個人氣候變遷行動】作為行動基底,2022年發起第一屆「自綠生活節」,獲得熱烈回響、現場人潮不斷,今年9/16-9/17於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延續舉辦第二屆「自綠生活節」,除了好玩有趣適合親子外,還有滿滿的知識含量,邀請大家從食、衣、住、行、育、樂中,實踐永續。

日期:2023-09-14

產業時事

大同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助台企業接軌歐洲碳議題

大同公司及旗下專注能源事業的子公司大同智能,於9 / 13偕同歐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 EEX)、德銀遠東投信、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以及國內大型金融集團,分享全球淨零碳排發展–台灣企業因應之道與商機。共同探討了台灣特殊的碳費與自願性碳交易的碳訂價制度,以及如何適當配套來幫助企業淨零轉型。

日期:2023-09-14

產業時事

綠色革命下的企業戰略:綠電助力提升競爭力

一項產品從發想、市場定義、原型設計、驗證與測試、批量製造、成品運輸、市場販售、消費者使用到產品回收,整個產品生命週期都有碳足跡可循,各產業想要做到減碳,除了綠電,還能從多方面著手。面臨脫碳挑戰,企業初期投入的轉型成本與治理變革也許會經歷短暫的陣痛期,但透過整體碳足跡的檢視與導入減碳的機制,企業獲得的不只是整體製造的革新,更加穩固企業競爭力,從而擴大營運版圖,對企業而言,反而是美事一樁。但減碳伴隨的體質健檢,能使企業危機轉變成競爭力,提升整體產業價值。

日期:2023-09-12

產業時事

碳邊境稅戰一觸即發 各國全面備戰

臺灣,一個有兩千三百萬人居住的島嶼,土地小、天然資源缺乏,但我們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卻不容小覷。

日期: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