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共有161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9
產業時事

ESG永續台灣高峰會》買小島只設兩個度假區、化半導體事業廢棄物為寶 企業創新打造循環經濟

百年企業如何利用利用創新打造循環經濟?房仲公司如何透過一座小島實踐淨零碳排?半導體不要的事業廢棄物又如何轉化為寶貝形成一門好生意?上述這三個故事都是今(21)日在今周刊永續台灣國際高峰論壇分享的經典案例。

日期:2023-03-21

產業時事

ESG永續台灣高峰會》成本多三倍、一路走來是「孤獨的決定」.. 面對眾人反對,威京為何堅持要蓋綠建築?

第三屆「ESG永續台灣」國際高峰會今(21)日於香格里拉台北遠東飯店隆重登場,今年以「迎接零碳時代」為題,邀請相關領域產、官、學等專家學者進行主題演講並擔任與談人,包括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及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等人受邀出席,進行關鍵對談,聚焦前瞻ESG觀點,探討未來零碳下的經濟趨勢。

日期:2023-03-21

產業時事

全球首波碳關稅2023年上路》為何這家台南傳統產業 應變速度比遠東、台塑集團還快? 故事要從24年前的殘酷淘汰賽說起

12月,北風吹拂,剛過了胡麻盛產季的台南西港,農地休養生息。然而,在當地建廠近一甲子、以生產白膠聞名的南寶樹脂,上上下下正忙成一團。

日期:2021-12-29

產業時事

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前三堂先修課 ——台灣處於永續轉型的關鍵點

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市(Glasgow)登場不到數日,已有幾個台灣應該學習的啟示。

日期:2021-11-10

產業時事

GDP不是萬能 ——永續發展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在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漸成顯學的背景下,我們主張台灣企業必須破除股東至上的迷思(公司以股東的權益為主),即刻落實ESG理念,以免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亦提出,大學向來是台灣與加州得以引領科技業的一大關鍵,如今正值綠色轉型之際,頂尖學府應再次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日期:2021-10-27

財經時事

【碳中和入門篇之二】歐盟「碳關稅」恐衝擊台灣出口競爭力!規劃能源轉型,台灣該怎麼做?

歐盟為台灣第4大出口國,年貿易額達505億歐元,倘歐盟一旦CBAM機制提出「碳關稅」,對我國的出口競爭力勢必產生巨大的影響。

日期:2020-09-15

產業時事

首揭二○五○碳中和路徑圖 高獲利鋼材出貨超標8成 翁朝棟:中鋼要擺脫景氣循環宿命

去年營收、獲利數字,接連寫下中鋼建廠五十年來新高紀錄。在最旺時刻,董事長翁朝棟如何接著替中鋼打造出突破景氣循環的競爭力?

日期:2022-01-19

產業時事

地表溫度上升3度,人類不可能活下去…李遠哲談人類永續生存:我們要救的不是地球,而是人類自己

國立成功大學2024第三場鳳凰講座,5月21日下午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遠哲蒞校演講,吸引全校各大學院師生報名參加,不僅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演講室現場座無虛席,隔壁連線加開的第三演講室也是人潮滿滿。本次演講探討「人類永續生存的新發展模式」,全球性社會發展重要議題,引發跨世代師生不少共鳴,現場提問十分踴躍,交流內容涵蓋核電存廢、減少溫室氣體新技術展望與如何形塑、扭轉新世代價值觀等。

日期:2024-05-24

產業時事

ESG永續台灣高峰會》碳有價時代來臨!蔡英文:以台灣科技優勢,在碳權新局中奪得永續先機

《今周刊》周一(3/18)主辦《ESG永續台灣第四屆國際高峰會》,邀請到總統蔡英文、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CDP首席影響官Nicolette Bartlett、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元太科技董事長李政昊、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等貴賓,為台灣共探零碳時代解方。蔡總統表示,發展再生能源、推動能源轉型,一直是政府努力的目標。她強調,淨零的路上政府一定會當大家後盾,提供各項協助,帶動整體綠色經濟的良性循環。蔡總統也期盼透過分享及交流,凝聚更多共識,讓台灣在ESG實踐路徑上,引領亞洲、接軌世界,展現對永續發展的實際行動和堅定承諾。

日期:2024-03-18

產業時事

碳費基準呼之欲出,台泥張安平支持「碳有價」:本土進口商品都應支付碳成本,籲宣告台灣CBAM推動時程

環境部26日將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也預定3月底公告碳費基準,國內年碳排量逾2.5萬噸的企業,須根據2024年排放數字,自2025年開始繳碳費,意味台灣碳有價時代正式來臨。台泥周四(3/14)表態支持碳有價,但呼籲環境部應同步具體公告台灣CBAM的推動時程表,並要求進口商品開始申報碳排放量,避免使用高碳排進口原料及商品之企業,錯估認為可免除碳成本。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指出,碳議題沒有疆界也無法鎖國,台灣如果只實施碳費卻沒有配套的CBAM碳邊境機制,將會造成高碳排商品傾銷台灣,衍生國家之間的「碳洩漏」,結果實施碳費後的台灣產業價值鏈碳排不減反增。張安平建議,政府要推台灣版CBAM,可以和歐洲學習,因為歐洲從2005年開始,到設定2034年所有行業都要支付碳成本,花了20年時間演進制度。

日期: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