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共有747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8
全台防疫報導

BNT兒童疫苗第2劑明開打,剛滿12歲怎麼打?兒童重症+2,4月大男嬰「皮膚有大理石花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1)日公布國內新增56,4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6,339例本土個案及6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15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宣布,第二劑兒童BNT疫苗疫苗將於明(22)日起陸續開打。

日期:2022-06-21

職場生活

發泡錠「維生素C+鋅」增免疫力?免硬吞、酸甜好入口…藥師示警:2類人喝恐會反效果

因應國內疫情持續延燒,民眾為了增強自身免疫力,開始採用食療的方式,市面上的保健食品賣得嚇嚇叫,尤其以發泡錠更為熱銷,對於難以吞藥丸的小孩、老人來說無非是一大福音;不過,有藥師提醒,儘管維生素發泡錠方便攝取,但有2類人最好「慎用」!

日期:2022-06-17

全台防疫報導

我快篩陽確診康復卻得「長新冠」怎麼辦?9大症狀、長新冠門診怎麼掛、清冠一號如何吃「一文讀懂」

本土疫情未歇,許多人不幸染疫,有些康復者飽受「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所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多數確診者會完全康復,但有10%至20%的人會經歷各種中長期的影響。全球染疫5億人口中,有高達20%的人可能面臨長期新冠的影響。

日期:2022-06-12

全台防疫報導

20童染疫重症「5人腦炎亡」⋯兒童感染科權威剖析「4大腦病變機制」!發燒逾●°C要當心

隨著國內新冠(COVID-19)確診人數居高不下,也讓愈來愈多孩童陷入染疫的風險,根據統計,截至今(28)日,台灣已累計兒童重症達20例,其中有9人出現腦炎的症狀,而有5人因腦炎死亡,讓家長相當憂心。對此,有專家特別出席今(28)日的防疫記者會,詳細講解COVID-19所導致腦部病變致病的機制,並提醒家長們該如何防範。

日期:2022-05-28

全台防疫報導

駭人數字...五分之一民眾確診後都有「長新冠」後遺症…不只呼吸道,研究曝恐造成3器官損傷

新冠肺炎確診者康復後,不少人會感到身體狀況變得比較差,醫界稱這種情況為「長新冠」,也就是新冠病毒感染後遺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於5/24發布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的成年人中,每5人就會有1人經歷至少1種後遺症。而65歲以上的長者,每4人就會有1人出現至少1種長新冠症狀。研究人員發現,長新冠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心臟、肺臟和腎臟等。

日期:2022-05-26

全台防疫報導

我孩子發燒超過41度確診、昏睡怎麼辦?這8種「兒童腦炎重症前驅症狀」出現立刻送醫

編按:本土確診維持在高原期,但兒童重症個案頻傳,週日(5/22)256例中重症個案中包含3名孩童,其中1歲男童確診後出現發燒、全身抽搐等疑似腦炎症狀,至於另一名10歲男童,染疫後出現合併腦炎與多重器官異常,正在加護病房救治中,全台今年累積至今已有12名兒童重症案例。指揮中心呼籲,如果觀察到小朋友出現8大症狀,很有可能就是「重症前驅症狀」,就要立即就醫評估。

日期:2022-05-22

全台防疫報導

確診者恐重複感染?陳時中:可能性很高,「像流感一樣」…疫情高峰已過?「還要觀察2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週五(5/20)公布新增85720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9例死亡。對於本土疫情嚴重,指揮官陳時中多次表示,「台灣沒有醫療崩潰」,遭第一線醫師打臉。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社區疫情往醫院蔓延,不少醫護人員確診需要隔離,因此有不少醫院有床位,但不夠人力執行醫療照護,「但實際情況沒有到崩潰情形。」

日期:2022-05-20

全台防疫報導

快到10萬了!今本土+90331、59死 兒童重症再一例,羅一鈞:5警訊一定要送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9萬0331例本土確診個案及47例境外移入(41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9例死亡,其中一名長期臥床的30歲男性,接種2劑疫苗後仍不幸離世。另一方面,由於又一名兒童併發腦炎重症案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一旦家長發現孩子出現5種症狀,一定要馬上就醫。

日期:2022-05-19

全台防疫報導

「擠床壓力」提前引爆!台大婦產名醫憂心:若放寬收治標準,未來正常孕婦生產都可能住不了院

台灣本土確診案例中,日前一名孕婦染疫導致母親與胎兒不幸雙亡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台大婦產科醫生施景中表示,現在醫院「擠床壓力」已經發生,呼籲應該要調整孕婦收治相關規定;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週就會針對該議題召開會議討論。不過隨著確診人數暴增,醫療量能相當吃緊,有許多護理師反應有確診的同仁,因為醫院人力不足被強迫返回工作崗位,羅一鈞解釋,醫院召回人力部分「確診醫護一定是最後一個順位」,如果不得已被召回,也只會照顧確診者。

日期:2022-05-08

職場生活

20年內4種癌症來敲門,名醫陳衛華勇敢迎戰不退縮:讓生命變彩色「癌症就失色」

一星期至少有6天,走路、吹蕯克斯風、靜坐1小時以上,幫患者看診6小時。聽起來是位正常、健康的醫師?(原文刊載於2020/8/7,更新時間為2022/5/6)

日期: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