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共有400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17
產業時事

防範Omicron變異株BA.4、BA.5大流行,邊境管制保守有理?以流行病學來看台灣邊境解封

全球疫情逐步趨緩,世界各國紛紛放寬邊境管制政策,從歐美到亞洲地區的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地皆打開國門,日本6月10日起開放外國旅客組團入境觀光,台灣在分區名單中被列為低風險地區,可享有完全免檢查、免隔離待遇。但台灣何時能放寬邊境解封?國人都引頸期盼,我希望用流行病學的角度來提出建議。

日期:2022-06-24

產業時事

電費確定調漲,王美花:漲幅下週一定案!台泥張安平支持「漲8%根本不夠國外更貴」

編按:電價漲價議題受到關注,經濟部長王美花週四(6/23)表示,電價有不得不漲的壓力,經濟部將在下週一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會提出數個漲價方案,並由產學多方委員拍板確定漲幅。而台泥(1101)董事長張安平週三(6/22)也說,台灣電價與國際相比其實很便宜,但便宜的能源不能讓產業更有效率,他支持政府逐步調漲電價,但也強調應有相關配套方案。

日期:2022-06-23

保險稅制

我想讓勞退金變大!「自選標的」論辯17年、反對勞工剩沒2成,為何不開放?理由是這個

59歲的中油公司員工江健興一直相信,在職期間腳踏實地累積的儲蓄,是老年生活的最大保障,所以,他每月固定提撥6%薪資至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基於「勞工退休老本絕不能出任何差錯」的原則,他認為,勞退基金由政府統一操盤並保障最低收益,最能讓勞工安心。

日期:2022-06-08

產業時事

我想讓勞退金變大!「自選標的」論辯17年、反對勞工剩沒2成,為何不開放?理由是這個

增進勞工退休生活保障,是「勞退新制」的核心精神。但讓勞工決定如何運用自行提撥的退休金,是否有助於上述目標,17年來,各方始終爭論不休。隨著國際間的成功經驗廣為人知,國內的私校退撫儲金與好享退專案等實驗也表現不俗,過去幾年,強烈反對的聲音似乎小了些 ; 而自明年起,新進公教人員也將採取確定提撥、並開放個人將退休金專戶資產自選投資組合的退撫新制,屆時,在各種職業別中的退休金制度中,僅剩勞工獨缺「自選」。眼見其他職業別相繼跨出第一步,雖仍有勞工團體對勞退自選深感疑慮,但也有人願拋開既定印象,以開放態度討論。當勞退自選日益受到關注,利弊得失勢必越辯越明,跨出第一步時機,或許即將到來。

日期:2022-06-08

訂閱零售

65歲以上快篩陽即確診上路,就醫4大指引:勿交談飲食、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快篩陽性的時候需要給醫師評估是否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務必要先快篩放進夾鏈袋收好,外出去採檢站的時候,不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他也呼籲,不論是PCR或填寫自主回報的時候,必須要確認好自己的電話號號是正確的,不然平台系統做的好,也沒有。

日期:2022-05-18

產業時事

電子菸不行、加熱菸卻OK?《菸害防制法》睽違15年大修法,一文看懂爭議和困境

行政院版《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將全面禁售電子煙、細支菸,但朝野立委對此尚未有共識。學者認為,提高菸稅捐「以價制量」,才是最有效降低青少年吸菸比率的措施。

日期:2022-05-11

產業時事

公教退撫新制明年上路「絕不會破產」!為何菜鳥公教人員「不適任新制、舊制可能縮水」恐淪最弱勢?

明年上路的退撫新制,將使新進公教人員擁有一套永續的年金制度,解決世代不均現象,但立委呼籲,應開放一定年資以下的現職公教人員自由加入新制。

日期:2022-05-04

投資理財

Fed縮表、美債殖利率倒掛,跟著外資賣股?專家:手握這種股票先別砍,「第二隻腳」要來了

台股盤勢在4月上旬有如驚滔駭浪,Fed「鷹」量加大並可能在5月擬以每月950億美元的速度,開始賣債縮表,讓國際股市紛紛往下回落、避險情緒再起,加上科技股最怕的美債殖利率近日瘋狂飆升,美債5年期與10年期殖利率多次倒掛,更在本周出現美國10年期公債與中國10年期國債出現倒掛,是2010年7月以來首見。

日期:2022-04-13

產業時事

擔憂民眾誤解病毒沒傷害性「放鬆防疫」,中央醫界密會建議「避用與病毒共存」字眼

國內連日確診數飆增,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首度表態「清零不可能」,未來將走向與病毒共存。國內感染相關3大醫學會、學會及中央官員、國內感染科專家等,昨晚召開不公開論壇,除了就長者疫苗接種、維護醫療量能等面向討論以外,據了解,醫界也被提醒避免使用「清零」、「與病毒共存」等詞,憂若出現重症或死亡,民眾恐產生誤解、恐懼或不信任。

日期:2022-04-08

產業時事

減碳目標和歐美有落差、規畫細膩度不如日本... 台灣淨零路徑須更具體 ,才能符合國際標準

國發會終於公布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圖,企圖跟上全球淨零排放趨勢,做出具挑戰性的政策承諾,然而逐年的減少碳排放量尚不清楚,碳排大戶產業縮減產能與轉型,亦無具體規畫。

日期: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