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共有200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9
產業時事

15分鐘內有結果!國衛院、國防醫學院完成「武漢肺炎快篩試劑」雛形 盼未來像驗孕棒般好用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利用過去抗 SARS 病毒抗體為基礎,挑選出可辨識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投入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的開發工作,目前所開發之雛形,預計15分鐘內就可測試完成,希望未來可像驗孕棒一樣好用。

日期:2020-04-08

品味人生

突破性發展!台灣醫療團隊發現人類抗體,有望阻斷病毒入侵、對抗武漢肺炎

台灣醫療團隊傳出捷報!由長庚大學、長庚醫院與中研院研究員馬徹、國防部預防醫學研究所、牛津大學組成的合作團隊,經過兩個半月的努力,成功分離出22種COVID-19(武漢肺炎)的病毒株,並取得病毒全基因序列。這些病毒株來自世界各國不同的病毒類型,將可進一步作為檢驗試劑或抗病毒治療的材料,為防治武漢肺炎帶來一線曙光。目前研究團隊並已建立了精準偵測病毒的效價方式,以評估檢驗及治療效果。

日期:2020-04-07

財經時事

為何武漢肺炎比SARS更難搞? 台大公衛:這點差別最大 做好這四件事可以應變

台灣在應對COVID-19(武漢肺炎)的初期圍堵戰打得漂亮,國內也尚未出現如同南韓、義大利或西班牙的龐大本土感染案例,部分原因是我們有2003年的SARS抗疫經驗。但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衛生福利部的最新共同研究顯示,武漢肺炎與SARS仍有不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病毒傳播力完全相反。SARS病患的病毒傳播力隨著症狀出現愈久而愈高,反觀武漢肺炎是出現症狀後的初期,病毒傳染力最高,並隨著天數增加而大幅下降。對此台大公衛學院建議,若國人在近距離與他人互動時都記得戴口罩,加上全面擴大與他人的社交距離,可望有效降低武漢肺炎的本土傳染風險。

日期:2020-03-30

競爭力

獨家專欄 》 從SARS到新冠肺炎,經歷過往血淚教訓,回顧反思建立最佳防護網

新冠肺炎奪命風暴延燒,全球確診逾五十二萬人,從SARS到新冠肺炎,經歷過往血淚教訓,回顧反思建立最佳防護網。「醫檢分離,疫情遠離」一窺創健健康管理,領先業界的防疫指標。

日期:2020-03-26

幸福熟齡

維他命、保健食品怎麼吃?醫師:這些時間點服用,安定神經、穩定睡眠品質最有效

你一天吃幾種保健食品?是一早全部吞完、方便省事?還是分三餐?其實最關鍵的是「記得吃

日期:2020-03-04

財經時事

國衛院成功完成抗疫藥物「瑞德西韋」毫克級合成 純度達97%

美國藥廠吉立亞(Gilead Sciences)研發出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日前治癒一例美國本土COVID-19(武漢肺炎)患者,一天內症狀即好轉且無副作用,該藥因而被認為有機會拿來對抗武漢肺炎;我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今(20)日宣布,已經完成瑞德西韋毫克級的合成,純度達97%。

日期:2020-02-20

產業時事

武漢肺炎亟待解藥!台灣「抗疫國家隊」成軍 這些公司扮演關鍵角色

武漢肺炎疫情嚴峻,國內生技產學研也積極展開串連,包括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攜手衛福部推動的「國家隊」,另外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教授也召集台灣科學家舉辦行動會議,前中研院院長啟惠也提出抗疫六大研究面向。台灣若能在檢驗試劑、藥物治療、疫苗等技術的研發與量產上做到自主開發,不僅可以打造台灣抗疫的防護罩,更可以加速生技產業走向國際化。

日期:2020-02-06

財經時事

小心流感要你命! 台灣已56死、美國上萬死 為何大家只注意武漢肺炎? 原因可能是這個

從2019年冬天至2020上半年的這個流感季,至少已經在台灣造成56人死亡,在美國更導致上萬人死亡。為何大家反而對出現僅兩個月、截至昨(2)日24時全球總計362人死亡(台灣零死亡)的武漢肺炎更有感覺、反應更大?專家認為,流感每年都來,民眾對於政府及醫療機構每年這個時候的警告太熟悉了,「熟悉了就容易無感」,反而是從未聽過、源頭仍未知的神祕新興傳染病,更容易引起大家注意及焦慮。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醒,流感與武漢肺炎的預防方法,都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出入人多地方,並建議流感高風險族群的銀髮族接種疫苗,「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日期:2020-02-03

幸福熟齡

前醫院院長鼓吹別做健檢,罹癌後才悔悟病人不是人當的「如果我定期體檢,不會落到今天可憐的地步...」

過去我視健康檢查為猛獸,能躲就躲,現在才知道大錯特錯!

日期:2020-01-21

財經時事

社會同心圓 /公益推展暖心生活學不落人後

黃福祥坦言,一九九六年他接掌屏東院時,願望和格局都小小的,只想把院所經營成功,好好照顧自己的員工。當事業慢慢步上軌道,他感謝上天恩賜的幸運,也發現自己行有餘力可多照顧一些人,慢慢地,從自家員工出發,拓及社區,再到更大範圍,於是街友、清寒子弟、世界展望會、伊甸基金會等陸續結緣,低調的馬光默默地出錢出力,把做公益視為該盡的社會責任。沒有特殊目的,不想譁眾取寵,馬光的公益之路走得很隨興,並未期許同心圓非得拓展至多遠,黃福祥只告訴自己:「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卻在時間的沉澱下,積累了一些暖心事蹟。

日期: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