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共有127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2
麥克連 全球總經及ETF操作:ETF養錢術

【麥克連】20210912 1.5 度C全球氣候變遷影響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1-09-12

產業時事

「不賣中國,還能賣給其他國!」中國打壓澳洲多項商品進口,卻打壓不了人心!澳洲抗中後 經濟表現為何更亮眼?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澳洲政府率先倡議國際社會應針對中國疫情源頭展開獨立調查,激怒了中國政府;同年5月開始,大麥、棉花、煤炭、葡萄酒⋯⋯,一連串貿易禁令的炮火在澳洲頭頂落下;如今,在中國制裁1年後,這個人口僅2千餘萬、出口曾高度倚賴中國的蕞爾小國,卻繳出了一張相對亮麗的經濟成績單。澳洲做對了什麼?它的抗中經驗,又可為台灣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日期:2021-09-08

循環經濟

迎戰極端氣候,減少碳排放成全球共識,「同島一隊#氣候行動倡議」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台灣近年面臨極端氣候影響越來越顯著,立法院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策進會(UN SDGs)、國際氣候發展智庫等團體今舉辦「同島一隊#ClimateTeamTaiwan氣候行動倡議」記者會,呼籲各界即刻採取行動,積極減碳並強化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以減緩災害衝擊,一起逆轉氣候危機。而「同島一隊 #ClimateTeamTaiwan氣候行動倡議」已規劃系列活動、論壇,預計將在下半年陸續登場,邀民眾共襄盛舉。

日期:2021-08-25

產業時事

再也不怕疲勞駕駛、讓交通事故降到零 智慧移動比你想像得更強大

想像有一天當你走出門,看到滿街無人駕駛車隊在路上跑,你開著擁有自駕車技術的車子,一邊移動、一邊瀏覽著稍後要簡報的資料,這個像極了在科幻電影中才有的場景,可能會以比你想像更快速的時間發生在台灣。

日期:2021-08-20

產業時事

台塑的難題》歐盟碳關稅即將啟動,台灣排碳第一大戶卻轉型牛步…台灣石化業何時踏出不落後國際的第一步?

市值逾3.5兆元的台塑集團,近年悄悄啟動了轉型,許多過去它看不上眼的生意,現在都變成它突破市場逆風的利器;但,對比國際上的能源與石化大廠,不惜轉移籌碼、縮減售油量,更以百年變革定調全球正在走入的碳中和時代,台塑、以及整個台灣石化業,顯然輕忽這個新經濟背後隱藏的危機。

日期:2021-07-14

財經時事

陸行之看好聯電模式,「半導體通膨」時代來臨! 評外資降評,「賺佣金手段參考就好」

美系外資在近期公布最新研究報告,檢討至2021年第2季為止的上半年半導體類股表現,下修台灣半導體業龍頭台積電、聯電目標價;同時,也對下半年相關產品的漲幅進行預期,價格消長也影響各公司股價變化,引發各界對半島體業後市發展的關注。觀察的關鍵之一,便在7月15日登場的台積電法說會,台積電對於毛利率的預期恐牽動各界對半導體整個市場的分析標準。資深半導體產業評論家、前巴克萊/花旗證券亞洲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日前(12日)接受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老謝看世界》專訪時直言,過去20-30年半導體價跌,未來「半導體通膨時代」將來臨,長期漲勢看俏。

日期:2021-07-12

產業時事

無人地球:全面改寫經濟、政治、國際局勢的人口崩潰之戰...垂垂老矣的台灣該如何自救?

2019年初《無人地球:全面改寫經濟、政治、國際局勢的人口崩潰之戰》這本書英文版剛上市時,我立即在臉書介紹,作者布瑞克 (Darrell Bricker)和伊比森 (John Ibbitson)分別是加拿大學者與記者,兩人在本書中提出與聯合國人口預測十分不同的論點:全球人口 —— 無論是歐美亞非 —— 不是在減少中,就是很快就會下降,這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人口的下降,處於準備不足的狀態,將會給世界各國帶來不同的危機,並衝擊我們對於國際局勢的認識。

日期:2021-07-01

投資理財

投資天母豪宅 他一天都沒住過、2年慘賠1,142萬

實價揭露,天母西路豪宅「玖伍隱」5樓戶交易,屋主以1.06億買進毛胚屋,持有2年後,去年10月以9,500萬元賣出,交易備註仍標記毛胚屋,等於連一天都沒住過,轉手慘賠1,142萬。

日期:2021-04-29

財經時事

步入戰國時代的電動車產業

19世紀,第一輛電池動力車問世,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售將突破300萬輛,百年以來,電池技術的持續演進,充電設施的加速滲透,電動車即將展開飛躍成長,駛向更快、更遠、更安全的未來。

日期:2021-04-16

產業時事

有孩子,更幸福!今周刊調查:女性生育意願27.3%,「經濟壓力」是最大阻力,逾4成曾因「房事」卻步

台灣生育率跌破「超低」門檻,已整整18年。這段期間,「少子化」成為許多問題的癥結,政府接連推出的催生政策,卻無明顯成效。每個不生小孩的決定,背後都有複雜糾結的因素。但《今周刊》的獨家調查,提供了明確努力目標:若增加價格親民的公共托育名額、創造能安心請假育嬰的職場環境大部分年輕人,將更有生育意願。這是急欲擺脫低生育陷阱的台灣,不容錯過的改變契機。

日期:202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