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共有733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6-07
投資理財

廣達、緯創、仁寶、英業達...達人:電子四哥敗象已露「只剩這支還能抱」、00878也中槍

AI族群,也就是所謂的伺服器廠商,第四季股價請別抱太高期待。事實上,我的粉絲們都知道,從7月起,我對台灣「AI股」的股價並不樂觀。

日期:2023-10-05

產業時事

華碩接手英特爾NUC產品線,鎖定3大客戶群擴大迷你電腦業務…施崇棠:將加速華碩在迷你電腦發展

筆電大廠華碩週一(10/2)正式與英特爾(Intel)簽約,華碩將負責生產、銷售英特爾 NUC(新一代運算單元)第10至13代系統產品線,未來NUC相關產品也將由華碩設計開發,並鎖定遊戲、商業及嵌入式三大客戶類型。

日期:2023-10-02

產業時事

龐大資訊、效率吸收! 地產秘密客看房辦公幕後小秘書ASUS ExpertBook B9 OLED

買房對多數人來說,是一生一次的大事,錯誤的選擇可能會後悔一輩子,然而龐大紛雜的資訊,總是讓購屋者有「功課做不完」的感覺。經營房地產領域長達15年,跑過上千個建案的「地產秘密客」,就以系統化、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資訊,讓許多對房地產一無所知的「房市小白」,對購房有更深入的了解,成功買到了理想中的好房子。為了以高效率的方式吸收、處理、提供最新房市資訊,她們背後藏有一個「萬能工作小秘書」,就是ASUS ExpertBook B9 OLED (B9403) 商用筆電。

日期:2023-09-28

產業時事

英特爾新處理器亮相!季辛格展現背後製造新技術:AI驅動8兆美元產值「矽經濟」

「我們眼前的一切,都變成更高效的運算裝置。」週三(9/20)在美國舉辦的英特爾創新日(Intel Innovation)活動上,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點出萬物智慧化的趨勢,正進入全新的世代,也就是AI驅動著、他口中「矽經濟(Siliconomy)」的發展中。

日期:2023-09-20

產業時事

「AI未來在哪,安謀就在哪」澄清沒要自製晶片,IPO後回應4傳聞!台積電、輝達加持會陷兩難?

IP大廠安謀上市後,首次接受亞太區媒體聯合訪問,澄清「沒有要自製晶片」以外,也針對AI趨勢、中國議題和未來經營策略發表看法。

日期:2023-09-18

職場生活

為國家拚盡青春:99%運動員卻面臨「這困境」,如何贏回人生下半場?

在賽場上揮汗奮鬥的運動員身影,總是讓人們目不轉睛,也會羨慕可以從事自己熱愛的運動,又能拿獎金、賺代言,但名利雙收的生活背後又面臨哪些困境呢?有限的職缺加上激烈的競爭,在場上風光的運動選手,退役後轉職反而容易成為弱勢的一方?究竟運動員下了賽場後,該如何華麗轉身呢?

日期:2023-09-18

產業時事

台積電砸165億擴大版圖!拍板當ARM股東、買英特爾手中IMS一成股權

台積電周二(9/12)召開臨時董事會,通過兩項重要決議,包括以不超過1 億美元(約台幣31億)之額度內,認購Arm普通股股份,另外也核准,不超過4.328億美元(約台幣134億)額度,自英特爾手中取得10% IMS股權。IMS為英特爾旗下晶圓設備商。劉德音上週受訪時曾說,ARM是台積電供應鏈、技術、客戶鏈中很重要的一環,「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都在,希望ARM持續茁壯」。

日期:2023-09-12

投資理財

世芯、創意…ARM將在美上市,陸行之「5重點」解析,為何他說跟買台灣IP股一樣,心臟要很大顆?

軟銀旗下晶片設計公司安謀(ARM)計畫在美國首次公開發行(IPO),股東也大有來頭,包括蘋果(APPLE)、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等多家國際大咖。對此,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周三(9/6)在臉書發文分享5點看法,他認為,若安謀要以500億至6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兆元至1.91兆元)市值上市,那就跟買台灣IP股一樣,心臟要很大顆。陸行之雖未具體提到台灣IP股,不過近期在AI投資力道帶動下,股價跟著水漲船高,包括世芯- KY(3661)、創意(3443)都曾經衝上2000元,世芯目前股價也來到2500元。至於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則表示,台積電還在評估是否成為安謀基石投資人,一兩週內會有決定,安謀是半導體生態系的重要一環,台積電希望安謀能成功。

日期:2023-09-07

投資理財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輝達

輝達上季財報與未來財測遠超乎市場預期,可能因為在人工智慧領域,已沒有晶片業者能與輝達比肩。

日期:2023-08-30

產業時事

中美貿易戰5年,全球供應鏈尋找新基地的大贏家 直擊東協 製造新強權 2023年東協台商

(1393今周刊)在當前全球「去中化」的趨勢浪潮下,跨國公司正積極重塑供應鏈,而坐擁全球第三多人口的東協,已日漸成為「中國+1」的必修顯學。《今周刊》採訪團隊走入東協現場,親眼見證近年台商與國際大廠的遷徙布局,亦深度拆解不同國家各自主打的產業定位。一趟東協之行,一幅替代中國的「製造新強權」圖景正在成形,而台商大軍的機會與挑戰,也逐漸清晰。

日期:20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