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5月起警方已開始針對「路口不停讓行人」進行取締,加上台南女童過馬路遭撞身亡事件,讓國人更重視行人「行」的安全,但憾事仍不斷。週六(8/19)又再發生82歲老翁走斑馬線遭左轉公車撞上拖行20公尺,送醫搶救不治身亡。發起「「還路於民大遊行」的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表示,此事故明顯斑馬線設計不當及轉彎處人行道未做突出設計,導致駕駛人轉彎視距不良。行政院院會上周四(8/17)即拍板通過4年期的「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及提出「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立法,訂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2030年前降低30%的目標,長期則朝「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邁進。而《今周刊》早在6月針對行人號誌改革做報導,指出交通部大力推動行人專用時相,盼降低行人事故率執得肯定,但設置尚缺統一原則,讓地方無所適從。學者提醒,號誌只是改革起點,中央應盡快從環境著手,提出改善行人空間的全國性計畫。(原文刊載於2023/6/14,更新時間為2023/8/20)
日期:2023-08-20
據統計,在新冠疫情前(2019年)每年約有126萬台灣人赴韓旅遊,位居韓國國際觀光客第3名;韓國觀光公社表示,自2022去年第4季度恢復國際旅遊後,今年1月份即有4萬9477人次台灣旅客訪問韓國,交通部觀光局則統計,今年截至3月上旬,來台旅客居住地第1名為韓國。不過,一名台灣網友列出10點,指說去首爾旅遊,再也不想去韓國了。沒想到該則文章被翻譯到韓國論壇,引起韓國網友討論,「剛去過台灣,有幾點台灣也一樣吧」、「我覺得台灣更可怕」,不少台灣網友認為,這種文根本不需要翻譯至韓網企圖製造紛爭,「哪個國家沒有缺點?」
日期:2023-06-12
一場工程吊臂意外,砸出國內捷運安全漏洞,目前全台各地捷運緊急措施設置狀況不一,專家建議,除了增進異物偵測系統與緊急停車等措施,落實安全及風險管理,才是治本解方。
日期:2023-05-31
台灣違建林立,既是經濟社會的,也是文化的。早年的違建林立,容或有「貧無立錐之地」的經濟社會背景,基本上仍是人民守法的問題。由於守法觀念薄弱,不論違建或交通違規,社會上普遍以投機取巧、鑽法律漏洞者為有辦法,守法或老實人吃虧;且一旦違規犯法行為遭舉發,還常以「別人都可以,為什麼只抓我?」自辯而不服氣。其間,雖有立法從嚴、執法從寬的問題,本質上仍是當事人欠缺守法的心態作祟:不問興蓋違建是否合法,眼中只見得自己的利益。尤有甚者,官方或因行政怠惰,或為關說文化的共犯結構,讓違建就地合法,更助長了投機取巧的心態,導致違建泛濫。
日期:2023-05-21
台灣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光是去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就達到3085人,並被外媒形容為「行人地獄」,對於高死亡率的問題,交通部長王國材日前接受接受節目專訪表示,擬適當開放路權,如機車免2段式左轉等解決相關問題。但王國材補充解釋,並不會完全開放,而是「因地制宜」適當開放內側車道及直接左轉。
日期:2023-04-23
隨著228連假悄悄進入尾聲,即將迎來3月,除了防疫相關規定之外,包括交通、健康、生活等也有一些新制準備實施。《今周刊》幫讀者整理出一篇3月新制懶人包,帶大家一次了解228後有哪些事情需要留意。
日期:2023-03-02
赴日旅遊時,日本的行人優先文化讓不少國人感到新鮮,其實身處鄰國的韓國,也戮力推行行人中心制度。
日期:2023-03-01
交通部今(29)日公布數據,自今年1月到9月,交通事故統計高達27萬多件,造成2293人死亡、36萬698人受傷,比去年同期增加1萬5377件,機車佔全體死亡人數6成4,死亡人數1486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85人。為降低事故率,交通部宣布將從明年4月起,針對機車駕訓班試辦道路訓練,課程起碼3個小時,每人補助增加1200元;也就是說,如果參加機車駕訓班,可領駕訓班補助1300元,若又參加實際道路訓練者,最高可獲得2500元。
日期:2022-11-29
純電動車因為數量少、零件貴,在傳統評估保費的結構下顯得相當不利,很多保險公司因此不願承作。
日期:2022-09-06
每年創造三百億元商機的外送服務,雖便利,卻提高交通事故風險,地方政府制定自治條例,卻難有效管理全國性產業。有賴中央出面制定規則,以免危機擴大。
日期: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