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與孫正義共事五年的軟銀前總裁薩瑪,親歷多項改變科技版圖的重大投資決策。他將在軟銀的工作經驗寫成《金錢陷阱》一書,揭密科技投資背後的信念與策略。
日期:2025-06-11
編按:本書作者史考特・蓋洛威提出,當儲蓄達到1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0萬元)時,可以用80/20的比例分配:80%的錢被動投資、20%的錢主動投資。主動投資只是學習工具、了解市場,若情緒起伏大、無法追蹤記帳,那就不適合操作。面對虧損,別只當一次性意外,而是機會來檢討策略。連億萬富豪達利歐都強調,賠錢時最該做的是反思與修正,這是逆轉致富的起點。更別被「抵押房子炒股翻身」的神話洗腦,背後更多是破產故事。作者強調,別輕信當沖能致富,當你把運氣當實力,投資就成了賭博。掌握紀律與配置,投資才會讓你翻身。
日期:2025-06-10
美元穩定幣USDC發行商Circle公司上周四(6/4)於美國上市掛牌,股票代碼為CRCL,兩天來股價大漲五倍,市值已突破200億美元。Circle不只是搶頭香的美國上市穩定幣第一股,這個新股上市案,背後更有總統川普推動穩定幣讓美元維持世界霸權的意義,很值得深入探討。要了解Circle在做什麼,要先知道穩定幣與USDC到底是什麼東西。
日期:2025-06-09
你會聽到有錢人說:「我從不煩惱錢。」鬼扯。我認識的每一個有錢人對錢都非常執著。他們不一定對賺錢很執著,但他們對追蹤、管理和守住金錢非常執著,就像《魔戒》裡的咕嚕對待「寶貝」的態度一樣。我成年後大部分的生活中,我都知道自己有多少錢。當我沒有追蹤支出時,最後總是會得到不愉快的驚喜。不追蹤你的錢和花費,最後往往會發現錢不夠用。衡量金錢有一條微妙的界線,你的目標是保持理性的執著。隨時關注你的收入、支出和投資的狀態,但不讓自己在情緒上過於投入。訣竅在於把這件事變成一種智力練習,讓你感覺情況在掌控之中,而不是要讓你更為錢焦慮。
日期:2025-06-09
週六(6/7)下午,台北工商協會於官邸舉辦了第五場大師講座,榮幸邀請到新加坡赫比集團的姚曉東董事長擔任主講貴賓。姚董事長白手起家,以每七年成長十倍的驚人速度,短短二十八年間將公司規模擴展了一萬倍。2023年,他榮獲新加坡商業獎「年度傑出商人」殊榮,身價更一舉躍居新加坡富豪榜第八名。這便是姚曉東董事長傳奇人生的最佳寫照。
日期:2025-06-08
新加坡一直致力於成為亞洲創新與科技的樞紐。透過獎學金制度、營商環境優勢與包容開放的移民政策,這座城市國家吸引並孕育了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Sea與Grab,這兩家東南亞科技巨擘的崛起,正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範例。
日期:2025-06-03
編按:致富的關鍵,不在於你懂得多少知識,而是你有多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作者達瑞斯‧佛魯原本也和你我一樣,以為廣泛的涉獵投資理財知識就能免於虧損,但他仍在股市慘賠,直到發現流傳兩千年的智慧:斯多葛主義,他才改變自己的心態及投資策略。實踐多年「斯多葛投資法」後,他總結出投資致富的必經之路,並在財務上取得豐碩成果。本書從斯多葛主義的視角,重新解讀股神巴菲特、彼得林區…等卓越投資大師的故事,以及出類拔萃但鮮為人知的專家包括潔拉爾丁‧魏絲、傑西‧李佛摩等人的故事,讓讀者將這些經驗,融入個人的財富累積之路。以下為「華爾街最強投機客」傑西‧李佛摩的精采故事…
日期:2025-05-29
台灣大(3045)週四(5/29)舉行股東會,由董事長蔡明忠親自主持,率領全體董事、總經理林之晨及經營團隊共同出席,說明營運績效及未來展望。除了談及台灣大哥大的營運,蔡明忠在場上話匣子大開,針對媒體提問的多項問題都有回應。其中,對於近日林之晨在面對台大學子時喊出:「生為台灣人、死為台灣鬼」引起討論,蔡明忠說,這裡面不管是人跟鬼,前面都是冠了台灣。「我常常覺得,為什麼愛台灣要有分別?有人比較愛、有人比較不愛?就包括說,剛才有人問我:『你兩個兒子你會比較愛誰』同樣的道理,難道不能同時愛嗎?我覺得愛台灣不是少數人的專利,我們也不應該為了某人的發言而去質疑他對國家是不是忠誠。」
日期:2025-05-29
在全球晶片戰爭白熱化的時代,日本該如何重新站穩半導體舞臺?《半導體逆轉戰略》一書由早稻田大學長內厚教授撰寫,深刻剖析日本產業結構的強弱與突破瓶頸的策略。資深科技記者林宏文以親身赴日觀察與演講經驗撰寫推薦序指出,日本雖在設計與製造上落後韓國、台灣、中國,但在設備、材料、化學等關鍵領域仍具世界級優勢。未來若能與擁有製造效率與IC設計優勢的台灣深化合作,將是日本逆轉半導體格局的關鍵。
日期:2025-05-23
「他不是一開始就創業成功的人,也不是理論的推手,而是從一家一家企業裡走出來的實踐者,也是一步步將電腦螢幕後的想法,變成現實世界裡可行的藍圖。」從資專訊場起步,橫跨工程技術、品牌策略、SEO網站優化顧問到電商建置與綠能科技,騰鉞企業有限公司與EWASP蜂電科技行銷公司的執行長王永鉞,用十多年創業歷程證明:創業,不是為了聲量,而是為了解決真正的問題。
日期: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