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堵詐團人頭帳戶,目前已有 10 餘家銀行宣布,暫停以自然人憑證作為線上開立數位帳戶的身分驗證方式。金管會銀行局長童政彰今 (10) 日表示,並非憑證本身出問題,下周會邀集公會、國銀及數發部、內政部共同開會研商如何強化去風險化措施,不希望自然人憑證開戶功能未來全面停用。
日期:2025-06-11
美國總統川普一日三變的對等關稅威脅,造成全球經濟持續劇烈震盪,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臺灣,亟需善用半導體、物聯網、人工智慧及智慧能源等產業優勢,深化鏈結國際市場,力求在變局中站穩腳步。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今日舉辦「TEAM TAIWAN鏈動全球 打造經濟日不落國」論壇,邀請國際與本土業界領袖共商國際合作,找尋供應鏈優化、技術共享與永續發展的新世代經貿戰略對策。
日期:2025-04-16
在「川普關稅」衝擊全球之際,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舉辦「TEAM TAIWAN 鏈動全球 打造經濟日不落國論壇」,全面解析台灣產業外交策略,打造全球化時代「經濟日不落國」 ,邀集政商領袖聚首:泰國、巴拉圭、帛琉、菲律賓、立陶宛等國際合作實例分享。 論壇中,多位業界專家分享、深入探討台灣與菲律賓、泰國、巴拉圭、帛琉、波蘭等國家在經濟、科技、智慧城市、綠色能源等領域的合作機會與戰略夥伴關係,讓與會者對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有更全面的認識,也啟發台灣在面對國際經貿挑戰時,如何制定前膽性策略,開創嶄新的合作機會。
日期:2025-04-14
《財富雜誌(FORTUNE)》報導,美國避險基金對資訊科技股票的配置比率已降至16.4%,為五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一變化釋放出投資者情緒轉向的信號。高盛集團主經紀商業務部門 (Prime Services) 最新報告顯示,避險基金正在加速減持全球資訊科技股票,本輪拋售潮創下六個月以來的最快減持速度。
日期:2025-04-03
近期中國加大對台灣內外部施壓、分裂的各種舉措,總統賴清德周四(3/13)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直言中國利用民主台灣的自由與多元開放,吸收黑道、媒體、名嘴、政黨乃至於現、退役軍警,對我方內部進行分化、破壞、顛覆等活動。賴清德表示中國已是「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因此,賴總統列舉台灣正面臨中國「對國家主權」、「對國軍的滲透及間諜活動」、「混淆國人對國家認同」、「藉兩岸交流對台灣社會統戰滲透」、「藉『融合發展』吸引台商、台青」等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同時宣布17項因應作為。賴總統針對不同群體提出做法,針對軍人,檢討修正「軍事審判法」、「軍法官人事條例」等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修正領取退除給與人員相關規範,以遏制現、退役軍人各種打擊國軍士氣爭議言行;清查、管理國人尤其是軍公教申請各種涉及身分認定的各種中國證件。針對來台定居、居留的中港澳人士,要求依法確實放棄中國戶籍、護照,不能兼具雙重身分,也就港澳人士增列長期居留規定;針對立委到村里長等中央及地方各級公職人員,落實赴中國交流揭露制度;針對演藝人員,強化其在中國發展的輔導與管理。
日期:2025-03-13
梅爾茨即將成為德國總理,他的親商立場、跨大西洋傾向及對中國強硬態度備受關注。梅爾茨傳記作者戈法特分析,出身歐洲議會議員的梅爾茨重視歐盟價值,也是標準的「跨大西洋派」,對中政策將與美國同步。
日期:2025-02-24
人一生中財務狀況和需求會隨著階段不同而變化,因此必要的理財規劃和調整至關重要。年輕人在剛出社會時應注重累積財富,購房和保險是重要的投資方向。而隨著年齡增長,要逐步考慮養老問題,提前規劃退休生活。書中引用李嘉誠的理財忠告,指出不同年齡層的具體理財策略。例如,三十而理、四十而獲、五十而享的理念,強調一個人無論年齡如何,都應該規劃好自己未來的財務。
日期:2024-08-02
美國的國際貿易格局從2010年代後金融危機到2020年代的後疫情危機,經歷了顯著的變化。特別美國與其前三大貿易夥伴——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比例,具體而微的說明了全球經濟乃至於地緣政治的分合重組。
日期:2024-07-18
全球經濟正在復甦,不當利率政策、地緣政治、貿易戰等風險因子卻潛伏不散,前景難測。《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於《今周刊》2024 第七屆「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發表專講,針對通膨與利率政策、國際貿易兩大主題進行重點分析,直言世界或將迎接新常態。
日期:2024-06-26
全球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升溫,長期關注及評論中國議題的我國駐德大使謝志偉指出,儘管中國在經濟、地緣政治上仍扮演不容小覷的角色,但最近西方國家察覺兩件事情,因此開始對中國改觀、也開始覺醒,讓中國因此從「戰狼」慢慢「站到走廊」。在疫情後,首先,西方國家驚覺其基本工業、產業竟無法自給自足且受制於中國,且中國將雙邊貿易「武器化」(weaponize),常用這來恐嚇、威脅;第二,相對來講,台灣累積幾十年的自由、民主形象,加上高階半導體在供應鏈的角色突然受到重視所致。
日期: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