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共有5名國民黨立委達到第3階段罷免連署門檻,新北市選委會周三(16日)舉辦公辦罷免說明會,其中新北市第七選區(板橋東區)立委葉元之,與罷免領銜人史書華正面交鋒。史書華羅列罷免葉元之的三大理由,是為了刪掉「對國家不忠、對部屬不孝、對選民不義的立委」,包含審議機密預算時開直播,苛刻對待國會助理,員工離世不聞不問,頻繁上政論節目等,均讓板橋鄉親同感羞愧。葉元之針對指控一一回擊,稱自己遇到「惡罷」。他強調,自己是「國會評鑑優良立委」,質詢次數、提出法案數均通過評鑑。此外,當立院審查到機密預算時,他聽見主席宣布後立刻關閉,指控是斷章取義。
日期:2025-07-16
2025年台灣政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公民行動。總計27個罷免案,包含26位立法委員與1位縣市首長,將分兩階段進行投票。公民發起罷免連署,不僅是單純的政治表態,更是對民意代表日常監督的一環。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將成為台灣民主進程中值得被記錄的事件。不過有些民眾可能還搞不清楚,這次有哪些立委可能被罷免、自己的選區是否可以參加罷免、該去哪裡投票?投票要帶哪些東西?何時會收到投票通知單?罷免通過接下來會怎樣?本文彙整投票相關資訊,協助民眾了解程序與規定。
日期:2025-07-16
藍白聯手強推普發現金法案,號稱「還稅於民」,卻引爆憲政爭議與財政隱憂。學者批評立法院逾權,造成政府財務失衡,為了政治操作而債留子孫。
日期:2025-07-16
今周刊編按:立法院今(7/15)日召開院會,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將現行的博愛座改為「優先席」,適用對象也從現行「老弱婦孺」,改為「其他有實際需求者」優先乘坐。台鐵日前表示,目前新車已全面更換圖示為「優先席」,舊車部分則預計年底前完成修改作業。至於高鐵則等細部圖案標示統一公布後,也會立刻配合辦理。
日期:2025-07-15
國民黨立委葉元之遭控對已故方姓助理職場霸凌爭議延燒數月,方姓助理的遺孀向週刊爆料,揭露數十張亡夫生前與葉的對話截圖,控訴葉言語羞辱及精神虐待,甚至進急診室前都加班到凌晨,讓方姓助理病情加速惡化。對此,葉元之在掃街後則是認為簡訊斷章取義,他指出,方姓助理的質詢稿沒有完成,或是寫得比較簡略,後來又些工作沒完成,方妻講的話不是事實。葉元之也說,他們辦公室請假沒有很困難,「不信你們問我助理。」葉元之身後的三名助理都點頭。「726要罷免,選在這時爆料,大家都知道目的。」對此,律師黃帝穎說,葉元之違反勞基法已在今年4月遭台北市蔣萬安市府勞動局裁罰9萬元,7月2日再赴葉的辦公室勞檢,發現葉竟未依法給付加班費、也未給予特休假,已涉違反《勞動基準法》,二度認定葉元之違法,葉元之自稱非慣老闆,但根據週刊的對話截圖及蔣市府勞檢認定違法,被徹底打臉。
日期:2025-07-15
立法院院會上周五(11日)三讀通過國民黨版本的「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總金額從行政院提出的4100億元加碼至5400億元,其中包括藍白陣營堅持的每人普發現金1萬元。對此資深藝人譚艾珍周末在臉書發文,砲轟普發1萬元是爛政策。她女兒歐陽靖周一(14日)也在社交平台發聲,自認自己沒有媽媽這麼有種,但她強調拿到一萬元後,會去捐給需要的弱勢團體。
日期:2025-07-14
726大罷免倒數兩週,反共護台志工聯盟3號志工、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在謝金河的節目上呼籲,國民黨支持者若看不順眼這些聽命於傅崐萁的立委,可以支持大罷免,「罷免之後你還可以出來選,希望國民黨內部有反省的力量,可以重新做人。」《數字台灣》主持人謝金河也在節目中舉香港為例指出,港股乍看創新高,其實本地的財團多萎靡不振。他認為,大罷免是台灣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上非常關鍵的扭轉歷史的里程碑,若大罷免失敗,台灣的香港化會加速,而台灣未來的命運,再怎麼拚其實都沒有用。
日期:2025-07-14
在國民黨力推下,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其中匡列2350億元,要求今年10月底前普發現金1萬元。對此,前議員王浩宇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段話,「沒有限制任何產業,一聽就知道不太合理」,引來數百則批評的留言,不過他隨即表示,「上面這段話,全部都是柯文哲的發言,一個字都沒改」。
日期:2025-07-13
立法院三讀通過全民普發1萬元現金,要求10月31日前執行完畢,意即最晚10月底前民眾就能領到現金1萬元。但相關發放辦法尚未進一步討論,詐騙集團已經發送普發現金詐騙‘假簡訊,誘騙民眾點入不明連結的假網站。刑事局緊急說明並提醒民眾,千萬不要點進去詐欺連結填寫個資,否則就掉入詐團陷阱。
日期:2025-07-13
全民普發一萬元現金於週五(7/11)三讀通過,並明定須於2025年10月31日前執行完畢,意即最晚10月底前就能領到普發現金1萬元。根據政府過去發放振興券、津貼方式,普發現金預估有5種可行方式。不過,這項法案是否有可能突然「喊卡」仍是一大變數,《今周刊》本文帶讀者一塊看。
日期:202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