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雖然國土面積有限,卻透過不斷的填海造陸來擴展土地,以應對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與環境挑戰。自1965年建國至2024年,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已從581.5平方公里擴大至735.6平方公里,增加了154.1平方公里,增幅達26.5%。這些新增土地推動了經濟、工業、住宅及基礎設施的發展。根據新加坡國家發展部的統計,從2000年至2023年,新加坡的填海造陸面積達到74.5平方公里,總計投入約130億新幣。過去十年間,每平方公尺的填海造陸成本約介於270至850新幣之間。新加坡政府規劃,到2030年,新加坡國土將進一步擴展至766平方公里,相較建國時增長31.7%。
日期:2025-05-29
從旅遊記者身份重返校園成在校研究生,黃小莫參加交換學生計畫先後前往北歐和南非。這次,她選擇從來沒去過的拉丁美洲,在聖露西亞(Saint Lucia)待了約半年,深入體驗當地的文化與自然環境,並觀察永續發展。
日期:2025-04-10
近日,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引拋出爭議性話題:他不僅想收購格陵蘭,甚至暗示不惜動武。作為一個親身探訪過格陵蘭拍攝紀錄片的見證者,我想告訴大家:這絕非川普的突發奇想,而是反映出這片土地的巨大戰略與經濟價值。在全球氣候變遷加速、地緣政治緊張升溫的今日,格陵蘭正逐漸成為世界各國覬覦的關鍵戰略要地。
日期:2025-02-20
淨零減碳成為企業永續新賽局,握有資源、資金與人力的企業,如何尋找可擴散永續影響力與貢獻度的合適場域?農業部看準企業需求,敞開雙臂歡迎企業到農業領域執行ESG,從淨零永續、生態保育與暖心農村三大領域全面展開,擬推出ESG store客製化媒合平台,盤點農業涉及的森林、河川、農田、溼地、海洋等場域,結合永續ESG、綠色金融與碳抵換機制,提供企業發揮所長,促成公私協力共創永續雙贏。
日期:2024-07-10
「永續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不可以將資源在我們這一代耗竭掉。」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說明,「我們過去是線性耗竭式經濟,包括資源耗盡、土地劣化、氣候變遷,讓大家嘗到苦果,希望用循環可持續式經濟,例如資源循環、農業永續、糧食安全等,保留更多資源,讓下一代可以享受比我們更好的環境。」
日期:2024-06-27
台灣海鮮愈抓愈小、愈來愈少……,海洋保育與漁業經濟的平衡,是道複雜難題,政府推動漁業管理,漁民配合改變,作為消費者的民眾,也不能置身事外,從生活出發、改變消費習慣,每個人都能為海洋永續盡一份力。
日期:2024-04-10
2050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共識,也是臺灣目標,澎湖配合國家政策,由縣長陳光復領軍推動永續三箭,建設低碳示範島、加強綠能發電,海洋復育大藻礁固碳計畫,讓灑落臺灣海峽的海上珍珠,成為淨零轉型模範生。
日期:2023-09-22
四接爭議不斷,反對團體直批四接填海造陸新方案,違反環評程序,並要求協和應改建為再生能源電廠。但今日(6/29)則另有環團和學者召開記者會,宣示支持台電「以油改氣」,舒緩供電缺口、改善地方空污,而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更表示,台電四接案並無違法。環團內部路線之爭,宛如三接衝突再現,引發關注。
日期:2023-06-29
今年,海生館和綠色和平啟動了調查。他們赫然發現,市場上賣的魚,每隻幾乎都「尚未成年」,魚變少又變小。國際已有共識推動「海洋保護區」,這是資源永續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台灣的海洋保護區現狀又如何?
日期:2023-04-19
22歲少年船長楊博宇出生自捕蟹船家,18歲起就跟著父親一起上船工作,上船至今已4年多。為什麼年紀輕輕就願意投入這一行,他少年老成地說擔憂漁業人力有斷層,「捕魚的人都高齡化,沒什麼年輕人願意接手,等到有一天老一輩的人退休了,難道臺灣人只能去吃養殖魚或進口海產嗎?」
日期: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