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倒數兩週,反共護台志工聯盟3號志工、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在謝金河的節目上呼籲,國民黨支持者若看不順眼這些聽命於傅崐萁的立委,可以支持大罷免,「罷免之後你還可以出來選,希望國民黨內部有反省的力量,可以重新做人。」《數字台灣》主持人謝金河也在節目中舉香港為例指出,港股乍看創新高,其實本地的財團多萎靡不振。他認為,大罷免是台灣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上非常關鍵的扭轉歷史的里程碑,若大罷免失敗,台灣的香港化會加速,而台灣未來的命運,再怎麼拚其實都沒有用。
日期:2025-07-14
全台大罷免風潮遍地開花,面對即將於7/26率先登場的24席立委罷免投票,多名醫師共同發起「醫界支持大罷免共同聲明」,強調要以守護台灣健康的專業良知,呼籲台灣社會大眾共同支持大罷免,清除國會癌細胞。聯電創辦人、志工聯盟「三號志工」曹興誠砲轟,國民黨立委宛如病毒,若讓他們繼續在立法院這樣下去,台灣「三年之後可能變成香港」,因此第一要務是把病毒清出台灣,所以這次才要請醫師們站出來,藉著則是幫助中國治療、徹底消滅「統一」病毒,大罷免的意義就在於此。花蓮縣前立委、精神科醫師陳永興則譬喻,根據診斷,這些藍白立委是從身體內部正常細胞突變而成的癌細胞,若讓腫瘤擴散到全身,台灣社會將無法正常運作甚至死亡。他強調「大罷免絕不能失敗」,大罷免宛如手術後繼續以化療或放療清除癌細胞,若放任其反彈,將對台灣社會造成莫大傷害。
日期:2025-07-10
從臨床需求出發,各大醫院推出各項AI創新應用,成為第一線醫護最強神隊友,攜手解決病人痛點。它能夠揪出潛在疾病,還能在危急時刻發揮救命功用。本刊盤點全台醫學中心最新、最強的30項創新落地應用,從腦部、心肺、肝膽腸胃到骨骼病症,AI助力無所不在,這是你一定要知道的最新就醫指南。
日期:2025-07-10
有「鑽石歌王」之稱的資深藝人林沖驚傳周一(7/7)於睡夢中辭世,享耆壽92歲。林沖2011年確診攝護腺癌,歷經38次電療抗癌,4年前還因左腳動脈血管阻塞開刀,但手術過程大失血休克,緊急輸血12袋才搶回一命。但林沖始終沒放棄站上舞台,2022年87歲生日宣布開設Youtube頻道,2024年還參與公益演唱會,站著唱完全場。攝護腺癌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每年有超過4,000人新診斷為攝護腺癌。2020年國內的癌症登記資料中,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和死亡率第5名;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確診攝護腺癌時已是第4期,堪稱男性的沉默殺手。醫師建議40歲以上且有家族病史的男性,或45歲以上男性,每年進行攝護腺健康檢查。相對於其他癌症,攝護腺癌病情較為溫和,治療方式比較輕鬆,也不一定要開刀,就能夠在兼顧生活品質的前提之下,妥善控制病情,甚至痊癒。
日期:2025-07-09
(今周刊1488)從臨床需求出發,各大醫院推出各項AI創新應用,成為第一線醫護最強神隊友,攜手解決病人痛點。它能夠揪出潛在疾病,還能在危急時刻發揮救命功用,本刊盤點全台醫學中心最新、最強的30項創新落地應用,從腦部、心肺、肝膽腸胃到骨骼病症,AI助力無所不在,這是你一定要知道的最新就醫指南。
日期:2025-06-25
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游瑪雅(Maya Yaron)在周一(23日)舉行的「以色列與伊朗衝突說明記者會」中表示,以色列13日發動「雄獅崛起」行動,目的是消除伊朗核武與彈道飛彈計畫對以國構成迫切的生存威脅。該行動鎖定伊朗核武計畫中的軍事與關鍵設施、涉及研發核武的核心人物,並打擊與彈道飛彈計畫相關的基礎建設。以色列認為,伊朗的核武及彈道飛彈計畫,對以色列、中東地區甚至全世界,都構成直接威脅。「我們必須記得,以色列是在面對迫切核威脅、已別無選擇之下,才在最後關頭採取軍事行動。這項決定絕非輕率,而是在不得不做出行動之前的最後抉擇。」
日期:2025-06-23
近年來,台灣生技業在新藥研發上屢有突破,除了在國際授權展現實力,更積極透過併購,加速全球布局。加上導入AI建置資料庫、提升研發效率等多種升級策略,皆為生技成長注入嶄新動能。
日期:2025-06-18
陳曉林、南方朔(王杏慶)、林正杰、陳婉真、顏文閂…這5位文人、出版界、黨外時期重要人士,在今年5-6月接連離世,顏文閂則是在去年12月底逝世,享壽80歲。其中,陳曉林3年前曾做攝護腺癌手術、76歲過世,南方朔78歲肺炎併發症,林正杰73歲肺腺癌,陳婉真75歲三陰性乳癌擴散至肺部,顏文閂80歲晚年曾中風,離世原因則未公開。5位歷史洪流中重要的人物,幾乎都是70多歲離世,未能達到國人平均壽命80.23歲,而他們在表面上看似風格各異,但在台灣的政治與文化領域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且在某些方面展現出共通的特徵。他們的作品或行動,不僅反映個人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思考,也對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社群平台上也有不少追悼文,認為這幾位重要人士離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而他們時刻關心國家大事,卻對自己照顧少了些。
日期:2025-06-17
不少人對「神經內分泌瘤」感到陌生,其實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就是因「胰臟神經內分泌瘤」而過世。這項腫瘤症狀不具特異性,很難早期發現,但發生率正逐年提升中。
日期:2025-06-11
當市場對GB200的熾熱追捧逐漸冷卻,尋找下一波成長動能的焦慮感便油然而生。然而,台股多頭的火種未曾熄滅,只是悄然轉向了新的賽道。這一次,點燃火焰的不是晶片的迭代,而是來自總統府的政策決心——一場直面國人頭號健康威脅「癌症」的全面戰爭,正為台灣的醫療產業注入前所未有的想像空間與投資價值。
日期:202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