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六年,《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問世。劇組不只將鏡頭帶往國會、法庭,追溯源頭制度的矛盾,整齣戲還像一本判決書,盼觀眾見證角色生命經驗後,對於人性「善惡」、社會制度進行一場反思。
日期:2025-06-25
<編按>《今周刊》為您精選《紐約時報》最具價值的全球時事,人文、財經、科技、進步的新聞報導,給您最快速、最前瞻的國際視野。
日期:2025-04-16
2024年度「稅收超徵」有望逾5200億元,中國國民黨據此主張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並由該黨團與個別立委分別提出修「預算法」或「制定特別條例」兩種途徑。上述主張牽涉到三個財稅政策相關的概念,包括「稅收超/短徵」、「還稅於民」以及「普發現金」,且衍生出下三個常見問題:第一,「稅收超徵」是否等同政府向人民「多收」的稅金?第二,「還稅於民」是「還什麼」於民?第三,「普發現金」是否就能把政府「多收的錢」還給人民?有無其他更好做法?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周一(3/10)舉辦的「稅收超徵還稅於民」公聽會,會中政府代表、專家學者各方「各言爾志」,也觸及上述三面向問題,《今周刊》精摘重點整理成本文,以回應讀者對此議題可能的常見疑問。
日期:2025-03-10
12月新制即將上路!包含健保廢止停復保、台股交易規則改變、台鐵新規等。而目前僅存的花蓮市到瑞穗1122及玉里到光復1142等兩條路線,也將於12月1日畫下句點,未來花蓮客運剩下的兩條路線,將由統聯客運接手,班次、時間和現在一樣。12月有諸多影響民生消費的新制上路,《今周刊》本篇整理新制懶人包,帶讀者一次掌握!
日期:2024-11-30
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氣候變遷不只造成全球暖化、重大天然災害頻傳,也對全球人類健康造成直接與間接的衝擊。根據《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刺胳針全球健康》期刊文章,全球氣溫每上升1°C,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就增加2.1%;同時,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報告也指出,氣候異常加劇全球職工的工作風險,全球至少有24億勞工在過熱環境下工作導致危害健康,每年有209萬人因過熱導致疾病或失能,顯示氣候變遷正以各種方式,對人類健康造成嚴峻威脅。
日期:2024-11-20
醫務社工從心理、社會及環境等層面,提供病人及家屬全方位的支持,同時扮演醫療團隊中的溝通橋樑,協助病家順利度過疾病的低谷,是全人醫療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的努力與貢獻值得被重視。
日期:2024-11-14
房價高漲和租屋市場混亂,令不少台灣民眾高喊「居住正義」,其中社會住宅被視為解決居住問題方式之一。為何台灣的社會住宅發展牛步化?Our都市改革組織政策研究員洛書認為,台灣社會住宅興辦過程有不少瑕疵,但從國外成功案例借鏡,社會住宅政策依然有機會打出好牌。
日期:2024-11-14
編按:川普拿下七個搖擺州中的賓州、北卡羅來納、喬治亞、威斯康辛州,選舉人票已達277張,篤定成為新任美國總統,重新奪回白宮。民主黨在這場選戰中,甚至連參議院、眾議院恐怕都會拱手讓給共和黨。這場選戰,看似是川普擊敗了賀錦麗。但紐約時報在選前曾經分析,如果共和黨不是推選訟案纏身、個人風評不佳的川普,民主黨、賀錦麗在這場選戰,恐怕會選得更艱辛。紐時點出,在一場選前民調中,僅有40%選民認同拜登表現,此外,在強硬防堵疫情、通膨飛漲,及移民激增、犯罪率提高等因素下,民主黨正喪失他們堅守20年的強大優勢,美國人民的「政黨認同」。紐約時報點出關鍵,選前各方民調都顯示,這是自2004年以來,共和黨的政黨認同度首次超越民主黨。這恐怕也代表自由主義的抬頭走到盡頭。
日期:2024-11-06
總統賴清德週四(10/10)首度發表國慶演說,日前他的「祖國說」引發討論,他以「團結台灣 共圓夢想」為題表示,「中華民國已經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民主自由,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茁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更要向全世界開枝散葉,迎向未來。」賴也公開向中國喊話,長期以來,世界各國支持中國、投資中國,以及協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國力的提升,無非就是期待中國一起為世界帶來貢獻,對內重視民生、對外維護和平。賴清德進一步表示,當前國際緊張情勢不斷升高,每日皆有無數的無辜人民死傷於戰火中,我們希望中國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能夠發揮影響力,和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結束俄烏戰爭和中東衝突,也和台灣一起承擔國際責任,對區域和全球的和平、安全與繁榮,做出貢獻!週四的國慶活動「眾星雲集」,朝野主要政治人物幾乎都與會,包括立法院長韓國瑜、前總統蔡英文、陳水扁等人皆會同台亮相,兩人也簡單寒暄互動,就連因涉貪遭羈押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雖無法出席,現場也保留了他的座位;至於前總統馬英九本來答應出席,但一早以不滿賴清德「新兩國論」為由拒絕出席。
日期: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