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搜尋條件:勞工權益
搜尋指定關鍵字:
搜尋結果排序規則:   最新       最相關
顯示結果筆數:
搜尋結果限定年份 :  
 ~ 

共有169項結果
搜尋日期:
產業時事

癥結探討》不賠錢?不會挑?怕被騙! 勞團三疑慮 制度面如何化解?

勞動部長一句「可討論」,讓不少關注勞退自選投資議題的學者再度翻出舊資料。因為,勞團目前對於勞退自選的許多疑慮,他們已經研究許久,也備妥了制度面的建議解方。

日期:2022-06-08

職場生活

勞動事件法上路!想要合法解雇員工變困難了,這個規定最讓老闆傷腦筋

勞動事件法衝擊熱點之三:解僱

日期:2020-02-03

保險稅制

五大解方 終結人力派遣亂象

延宕十多年的《派遣法》草案,終於在今年六月又重啟研議大門,此次修法,有關企業使用派遣比率無上限、僅排除六大行業用派遣等規章,讓勞工團體和學者跳腳。針對台灣派遣亂象,到底該如何解?

日期:2013-09-26

職場生活

沒有福利、每天吃報廢食品,他超商打工10年無怨言!46歲只領最低時薪...1原因「從沒想過換工作」

你一定聽過日本用語「社畜」一詞,意即員工將人生奉獻公司,為了公司放棄睡眠、飲食與社交活動而賣力效勞,是日本上班族的自嘲或嘲笑用語;不過,現在日本最流行的用語居然變成「工畜」。工畜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就是社畜的打工版,指那些將空閒時間,甚至上課時間都奉獻給工作的打工族。一名在超商打工了10年的46歲日本男子表示,與其待在壓力大的公司上班,不如在便利商店打工還比較自在,雖然只領最低時薪,1小時賺1120日圓(約新台幣237元)。

日期:2024-01-31

產業時事

綠色致茂將ESG植樹成林 雙軸轉型推動永續成長

當淨零碳排成為普世新價值,國內自動測試設備龍頭致茂電子加速推動ESG與數位雙軸轉型,不僅從生產及辦公環境盤查、生產製程改善、產品綠色設計3大面向落實節能減碳,內外兼修的綠化行動,攜手客戶共榮共好,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寫入企業DNA,讓ESG植樹成林,成為綠色致茂追求永續成長的致勝方程式。

日期:2022-12-29

競爭力

明明家住台北,卻被調去高雄上班...老闆叫你換你就得換?沒符合「調職5大原則」恐違法

遷調卜卦「此卦象極為複雜,仕途吝、恐行難,似有調職之暗湧流動。今日齊聚在此,也是緣分一場,且待我將天機告與汝知!」

日期:2020-11-27

職場生活

被迫放無薪假,不配合就得「自願離職」…公司這樣做合法嗎?勞動律師教你:怎麼拿資遣費又能換工作

「公司強迫我們要休無薪假一路休到7月,不願意接受的話,就得要『自願離職』,這樣合法嗎?」

日期:2020-03-31

投資理財

【ESG投資革命之一】外資大戶如何挑股?先從這一步下手

這是一場極具企圖心的革命。揭竿起義的是聯合國,糾集的兵團是全球重量級投資機構,武器則是資本市場80兆美元的重磅銀彈。企圖,是讓投資人的選股不只看財報,也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是讓國際大廠要求供應鏈更加保護勞工、重視環境;是讓金融機構的放款標準加上企業良知。聽來瘋狂,但這場革命已經真實影響到全球與台灣的資本市場。

日期:2018-11-30

職場生活

人力資源管理的30堂課

《人力資源管理的30堂課》有何特色? 不管你是老闆、主管、勞工,此次內容從面試、就職、離職,歸納出了30個大家最關切的問題,將生硬複雜的法律內容,以化繁為簡的情境形式提供給每一位不同階級的勞工,這是身為職場人必看的一本實用工具書。 面試篇 如果面試時有人問你:你是否有結婚打算?你知道這可能已經違法了嗎?又或者你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徵人啟事卻是寫著:誠徵廚房阿姨,你知道這已經是性別歧視了嗎? 工作制度篇: 除了一張履歷表之外,最重要的更是勞雇之間的勞動契約,以前都是草草看過就好,但其實魔鬼就藏在細節裡,相關的加班、福利、薪資等相關制度你都清楚了解了嗎? 工作情節篇: 職場新鮮人最常碰到的事,主管常常幫我,但又要我下班陪吃飯,不知道算不算性騷擾?每天責任制的加班,生活品質已經快到極限了,這些職場環境的小事卻是最常造成勞資紛爭的引爆點! 離職篇: 到底是我表現不好,還是公司惡意資遣?不能因為大環境不好就突然的大量裁員吧!到底有沒有所謂的試用期呢?這些與你我相關的狀況,都是在職場中最容易預見的事。 QA篇 補充了其他外派、in house等相關勞工權益等內容,完整資訊,不買可惜。

日期:2016-07-25

產業時事

印度移工來台,台灣準備好了嗎?學者點出「3大不足」:民眾對印度認識停留在「神童阿南德」

為解決持續擴大的缺工問題,今年2月台灣與印簽署MOU,規劃引進印度移工。台灣印度協會理事長方天賜指出,印度願意與台灣分享人口紅利是很好的事,但現階段政府的準備不足、對移工勞動條件保障有疑慮,台灣社會對印度的認識也不夠,建議相關單位應積極回應民眾疑慮,而不是把所有質疑都當作「假訊息」、「認知戰」。

日期: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