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共有890項結果
搜尋日期:2024-05-09
保險稅制

沒分紅還倒賠,上班族淪老窮族?想看自己勞退虧多少…「這時起」開放查詢個人專戶,4方法一次看

勞動部在2/1公布2022年的8大基金收益,全年一共虧損3821億元,其中,攸關上班族的勞工保險基金虧損589億,收益率為負7.45%;新制勞退更是虧損2280.3億元,收益率為負6.67%;若以目前有效帳戶約1225萬名勞工計算,平均每位勞工收益減少1.86萬元,不排除未來能領到的金額可能更低。不過,由於每位勞工的個人帳戶內本金不同、收益分配也將不同,要怎麼知道自己勞退虧多少?勞保局已公布可查詢的時程及方式,屆時勞工們可更進一步了解個人分配情形。

日期:2023-02-02

保險稅制

【2023更新】國民年金是什麼?一定要繳嗎?給付方式、申請管道一篇全解析!

「才剛離職不到1個月,就收到國民年金的繳費單...國民年金到底是什麼?繳了有什麼好處?不繳又會怎麼樣嗎?」

日期:2023-02-01

保險稅制

上班族哭哭!新制勞退沒得分紅還倒賠...去年慘虧2280億,每位勞工帳面至少賠1.8萬

今周刊編按: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公布2022年全年收益,評價後收益數為虧損3529億元,收益率負6.71%。其中,攸關收益分配的新制勞退基金規模為3兆5947 億元,收益率-6.67%、虧損2280.3億元,若以1225萬個可參與分配的有效帳戶數試算,平均每名勞工個人帳戶縮水1.86萬元,預估在今年3月上旬進行收益分配。

日期:2023-02-01

保險稅制

薪水55K勞退新制提撥6%,30年4倍退休金也才480萬!理財達人談退休準備:2原因我不勞退自提

勞退新制不同於勞保年金,是屬於個人專屬的退休金投資帳戶,公司與自己提撥的退休金,經過幾十年的投資累積,退休後能領的錢就是自己帳戶裡的累積金額。

日期:2023-01-06

保險稅制

國民年金保費元旦起調漲10%!271萬人每月得多繳144元…再不拉高國民所得,學者憂1現象浮現

今周刊編按:元旦許多新制上路,其中國民年金保險費率調整為10%,每月投保金額為1萬9761元,每人每月自付保費增加為144元,每月需繳交1186元,271萬人受影響。衛福部社會保險司日前公布,國民年金保險費自今年1月1日依法調整為10%,月投保金額為新台幣1萬9761元。中低收入戶、中度及輕度身心障礙者、所得未達一定標準者及一般被保險人(自付30%至60%),每人每月自付保險費將增加72元至144元。(原文刊載於2022/9/4,更新時間為2023/1/1)

日期:2023-01-01

保險稅制

「短照服務」今上路,讓看護也能「喘口氣」 勞動部新制:外籍看護1年最多享52天喘息

現行「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計畫」(擴大喘息服務),依被照顧者失能等級給予14天與21天的喘息額度,為提升照顧家庭雇主與看護移工的喘息與休假權益,今(2023)年1月起,勞動部推出「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短期替代照顧服務」(短照服務),加碼38天或31天,等於長照家庭的外籍看護工1年最多可享有52天的喘息服務。

日期:2023-01-01

保險稅制

超徵4500億還稅於民,發現金、印N倍券都不對!王儷玲:用來補「這大洞」才是正確的

今年政府稅收盈餘達4500億元,有立委呼籲中央要「還稅於民」,引起各方討論「如何還給人民」,有人支持發現金、發支票,有人認為應該印N倍券,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則認為:「應該直接撥補到勞保去,或是成立勞保儲備基金,讓勞保在破產時有錢可花。」

日期:2022-12-27

保險稅制

百萬勞工快看!2023年基本薪資、勞保費率將調漲 11項勞動新制攸關「你的荷包」

2023年就要來了,多項元旦新制即將實施,其中與荷包息息相關的莫過於「基本薪資調漲」、「勞保費率調整」等項目,一起來看看明年哪些新制會影響你我的勞工權益吧。

日期:2022-12-27

保險稅制

每人最高可借10萬!「2023勞保紓困貸款」12/26限時開辦,符合5資格可申請 申辦方式一次看

2023年勞保紓困貸款準備開辦!由勞保局提供的「勞工保險被保險人紓困貸款」,今年將於12月26日開始申辦,土地銀行官網公告,只要符合勞保投保年資15年等5項條件的人,每人最高都可貸款10萬元,並且前6個月只要付利息、不用還本金。

日期:2022-12-20

保險稅制

「愈晚改革,下手力道愈大!」勞保基金已虧830億元…學者示警:降到這水位,當心擠兌潮

今年以來因全球股災蔓延,疫情勞保傷病給付支出增加,以及領取老年年金給付持續膨脹,致勞保基金水位直直落,勞保基金餘額由去年底8,447億元,截至今年9月底已縮水為7,467億元,少了近千億元。更有學者示警,一旦勞保基金水位降至5,000億元,恐要慎防擠兌潮。

日期:2022-11-11